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布雕畫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單位:泉州大呈布雕藝術館
- 項目編號:Ⅶ-11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布雕畫製作技藝源於古代的熨烙、烙畫、堆錦、布貼畫和布堆畫。早在商周以前,人類就有了熨烙活動,漢代的烙馬印是知道的較早的燙具。晚清末年李放編著的《中國藝術家征略》記載:“張崇,唐代名畫工。擅長烙畫,人稱巧人張崇”,是烙畫最早的史書記載。上黨堆錦藝術源於唐宋,受到古代燙烙畫的影響,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中國畫特有技法,經千餘年的發展,這一手工技藝日臻完善。中國古代民間的布貼技藝和布堆畫也傳承燙烙和堆錦畫的技藝。以民間藝人陳榮浩為主的泉州布雕畫技藝是對民間烙畫、堆錦等傳統技法的繼承和發揚,其布雕畫作品選送國內外參展。
文化特徵
泉州布雕畫是漢代烙畫、唐朝堆錦、明清時期布貼畫、布堆畫等特色工藝的集大成者。而從工藝製作上看,布雕畫同時具有烙畫和布堆畫、布貼畫的特點,其藝術表現力豐富。
泉州布雕畫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綢、化纖等布料,根據各種布料的性質不同,把它們經過縮水、褪色、固形等多道工藝處理後,再用電烙鐵代替刻刀和畫筆,把布料刻出圖案和線條,同時利用高溫把布貼上在一起,再用多種藝術技巧,表現淺浮雕式的畫面。布雕技藝的表現形式比紙畫更豐富,實現了傳統與創新的結合,還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泉州布雕畫色彩艷麗、形象生動,其淺浮雕般的藝術效果被人們稱為“華夏一絕”,技法獨特、有創意。
製作工序
泉州布雕畫製作包括設計繪製畫稿、畫稿拷貝、烙刻輪廓線、烙刻畫面、畫面整平、烙刻畫面受光色彩部分、深入刻畫、整平處理、雕刻、燙染、調整畫面、作品裝裱等基本工序。
主要工序
1、繪製畫稿:根據作品主題要求,設計繪製畫稿,再將完成的畫稿拷貝到絹布上;
2、烙刻輪廓線、烙刻畫面:根據畫面需要選擇絹布,再用烙鐵沿輪廓線烙刻出物體的背光(暗部)的色彩部分,將烙刻以外的多餘布料去掉;
3、畫面整平:在第二步工序的基礎上,烙刻出畫面物體的中間色彩即變化部分,將烙刻以外的多餘布料去掉,用電熨斗將畫面進行平整處理,為下一步刻畫做好準備;
4、烙刻畫面受光色彩部分:在上述工序的基礎上,烙刻出物體的受光部分(亮部)的色彩部分,將烙刻以外的多餘布料去掉;
5、深入刻畫:將畫面中物體明暗變化、色彩變化、虛實變化用各種絹色多層次、多工序,深入細緻地進行雕刻;用電熨斗將畫面進行平整處理,為下一步刻畫做好準備;
6、加強畫面表現力:運用皴、搓、點、染、擦等各種技法。此步驟可採用不同規格、型號的烙鐵筆頭進行雕刻、燙染;
7、最終調整畫面:為了達到布雕作品整體的畫面效果,找出畫面中主要的、突出的部分,反覆、深入刻畫,從而使畫面更加和諧、主題更加突出、豐富而又有變化,讓布雕畫作品產生了特有的淺浮雕效果的強烈視覺衝擊力,再次將畫面進行平整處理;
8、作品裝裱:可根據作品的大小規格、市場需求、內容題材的要求,進行橫、立軸式的裝裱;也可進行裝框和冊頁式的裝裱。
題材作品
主要作品
泉州布雕畫製作技藝傳承人陳榮浩代表性作品有:《五百羅漢圖》《法海寺壁畫》《清明上河圖》《三峽遺夢》《萬馬圖》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布雕畫技藝源於古代民間的烙畫、堆錦等藝術,同時又融合了古今中外的版畫、雕刻、國畫、剪紙、油畫、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記載著歷史,傳承著文化,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並具工藝、經濟價值。
傳承人物
陳榮浩,男,漢族,1961年9月出生,湖北黃石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布雕畫製作技藝”。自幼酷愛美術和民間工藝品收藏,受外祖父汪德培和舅舅汪振耀的影響,於1980年在湖北美術學院接受培訓,師承周向林學習版畫木刻專業,並在木板、竹板上進行烙畫和雕刻等實驗,同時受王分鐘布烙畫的影響,開始了布烙畫、布雕畫的摸索和製作。獨創發明了“多層套色布雕技法”, 成功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已傳藝授徒黃夢凌、楊麗萍等5人。
保護措施
2011年6月初,泉州市授予大呈布雕藝術館為泉州第一批“非遺”傳習所。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泉州布雕畫多幅作品參加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展出並獲獎。
國際影響
泉州布雕畫多幅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及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作品交流
2011年,泉州布雕畫製作技藝傳承人陳榮浩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作品,該幅作品以中國的絲綢、絹帛為載體,運用中國千年的布雕技藝,結合中國的人文思想進行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