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花繡

堆花繡

苗族堆花繡(簡稱堆銹),它是苗族服裝上的主要飾品,分布在凱里清水江沿岸的翁項、地午、凱棠、九寨、板溪等30個多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堆花繡
  • 簡稱:堆銹
  • 性質:苗族服裝上的主要飾品
  • 分布:凱里清水江沿岸的翁項、地午等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製作程式,堆花繡類別,

基本信息

查翁項青槓寨的李巫冷(楊昌貴的妻子)有幾套不同時期、不同堆花繡為花飾的苗族服飾。據她介紹,其中有一套服飾的繡片從高祖太楊巫類傳給曾祖太潘巫娜,再傳祖太楊巫口,傳母親楊巫歐,現在傳到她的手頭,她現在60餘歲。花繡翻用了幾次,衣服換了幾代。歷經二百年左右。從她的服飾來看,服飾有兩大類,一類為堆花繡服飾,一類為打籽繡服飾,它們的花紋有共同的起源,又有不同的發展。開始都以織錦為基礎,有些部位兼刺繡,每塊花片的邊緣都用一道或兩道三角形圖案加以裝飾,民間俗稱“狗牙瓣”,後來發展為三角形,形成現在精美的堆花繡。

詳細介紹

堆花繡服飾系交襟型中的一種,因其呈藏青色、紫紅色、或黑色,在文獻中把這種服飾的苗族人稱黑苗。服裝大袖,大領交襟右衽。一般長60厘米,寬70厘米,前衣左右擺各長130厘米,寬30厘米。袖長25厘米,寬23厘米。穿時交襟於胸,左襟壓右襟,兩擺交叉成三角形。衣長平直,不收腰身。裙系中長百褶裙,苗語稱“庫里”,長60厘米,展寬1160厘米。花飾袖、領、襟及裙腳等部位。
苗族堆花繡,用棉花、蠶絲、綢緞、綾子、染料、蘭靛、白芨、蘑芋、苦楝樹、棟青樹棉花用於紡紗織布;蠶絲用於織錦織綾、刺繡;白芨、磨芋因其有粘性、透明無色,錘爛熬水,用於漿布殼、綾片,使其硬化;蘭靛用於泡染布和線,使其呈藏青色;苦楝樹用根、莖,棟青樹用葉,混合熬水,泡染藏青色布呈紫紅色。
此外,堆花繡製作還要剪紙做模本,要編織線和纏絲作裝飾。剪紙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前輩一代傳一代的傳統剪紙;另一種是當代人對古歌、傳說和對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的感受,創作出有時代意義的剪紙。
編織線的加工是在編織架上用手工編織而成。編織架用木棒、木板做成園椎體式的木架,也有用水桶代替。編織時,用一棵白或紅的棉線和八棵不同色彩深蘭色的絲線掐成一束,一頭固定在園錐體頭上,另一頭分別纏在九個竹鉤上,竹鉤各吊一顆燒就的泥團,把線拉直,分別排列在園形或半園形的底盤外圍,棉線在中,絲線分別在兩邊,一邊四棵。編織者用手工編織成帶,帶中間現出一串白或紅的園點,這種帶叫“嗄給蘭”(蛙蛋帶)。主要用於堆花繡片組合時接頭的裝飾。
纏絲線加工用兩棵白線纏繞而成。加工時,用一棵較粗的白棉線,一棵較細的白絲線,兩棵線一起固定在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上,使其呈垂吊式。蠶絲的另一頭纏在一棵能轉動的竹筒上成線圈,固定在較高的牆上,白棉線的另一頭纏在一根竹鉤上成線團。製作者手握竹鉤不斷向一個方向搓轉,白絲線跟著白棉線搓轉的方向不斷向上纏繞,呈具彈性的線,要求纏緊,既不漏縫,也不重疊,這種線叫“猴納”(纏絲線)。主要用於打籽繡或兩針繡的邊緣,具有鑲邊或鎖邊的效果。

製作程式

苗族堆花繡的製作程式是:
1、選定剪紙內容。傳統服飾以圖案內容取名,如繡鳥的稱“鳥服”;繡魚的稱“魚”服,因此,選定剪紙內容很重要。
2、選定色調。堆花繡的色調現在存俗的三種,即蘭色調、褐色調和黑色調,都附在紫紅色的衣服底布上,給人的直覺有很大的差別。
堆花繡製作時,先將剪紙考背(或釘)在繡布上,然後按剪紙圖案繡制。堆花繡和其它針繡的根本差別在於用一個一個立體三角形堆壓成圖案,而不是用針線繡出圖案故稱其為堆花繡。立體的三角形都是用綾子折成,一幅堆花繡品要用上千個三角形組合而成,就象一條魚的外表要由上千片鱗甲組合而成一樣。一幅堆花繡品能變化出很多圖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有如下幾種:
(1)一折直角三角形。將綾子剪成條,一般寬0.5厘米,長1厘米,然後從綾條的一邊將兩角向內對稱平折成為直角三角形。它是堆花繡的基本元素。
(2)雙摺斜三角形。用直角三角形對摺而成,主要有用於形體的邊界線、排列成鋸齒一般,如魚、鳥等圖案的輪廊線即用此表現,角向外,底邊向內,使畫面圖紋協調而又輪廓清晰。
(3)雙層一折三角形。用白、黃或紅等色的三角綾片插進一個直角三角形裡面,讓其在直角三角形的中線顯露出來,成為白、黃或紅等色的線段,主要用於堆花繡片外圍的裝飾。
(4)雙層雙摺三角形。用白、黃或紅等色的綾片折成一個直角三角形,與一個深色的直角三角形疊壓在一起,讓其頂角邊亮出交角的邊線來。主要用於堆花畫面三角的裝飾,突出三角形排列的走向,也起到畫面滿天星的效果,既豐富了色彩,又豐富了畫面內涵,有的如山頭,有的象飛鳥,給人以無窮的想像。
(5)雙層交角三角形。即用一條白、黃或紅等色的綾片,或金紙、銀紙折成四方形,然後用一個直角三角形疊壓上去,使其在直角三角形頂角的兩側各露出一個相交的小三角形。主要用於畫面滿天星的效果,就象油畫中的點彩,豐富畫面的色調。這五種三角形,用在什麼地方,必須服從整幅畫面的內容安排,即製作者構思的畫面。剪紙,只是主要圖案的剪紙,如一條魚、一隻鳥圖案的剪紙,其它部位沒有剪紙,靠製作者邊製作邊創造,就象畫家使用顏色一樣,畫稿定下以後,色彩、筆法,還靠作者在繪製中去發揮。因此,同用一幅剪紙,幾個人製作出來的成品效果截然不同。

堆花繡類別

每一塊堆花繡品,在主題圖案如鳥或魚以外還有很寬的空間,這個空間通常用三角形疊壓成四邊形圖紋排列填充。四方形的構成是先用一個直角三角形釘上以後,再疊壓兩個相連對稱的三角形,就成了第一個四方形。以此法連續疊壓下去,就獲得了工整、均衡、大小一致的四方形畫面。畫面的效果就象抹掉了花的一餅向日葵,每顆四方形就象每一顆花籽一樣橫縱整齊排列在繡布上,工整、規律、緊密,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因此,堆花繡畫面裝飾性強,立體感強,象浮雕一樣。完整的堆花繡工藝品,主要運用三角形綾片的堆壓製作外,還溶合了傳統的打籽繡、兩針繡和排繡。
排繡即用針刺繡,將線平行排列即是。在堆花繡中的魚頭,鳥尾等圖案,就用彩線的排繡手法來完成。這樣加強魚或鳥的形象,也豐富了畫面的色彩效果。
打籽繡即插一針結一個疙瘩,故稱“疙瘩繡”,苗語叫“曲謀調”。每顆疙瘩都象剛露頭的蘑菇一樣,有頭有腳,整整齊齊排滿畫面。它的製作是在輪廓線內,由外向里一圈一圈填滿。兩針繡苗語稱“挽謀調”。它同時用兩棵線刺繡,一棵正線,一棵副線。用正線挽成一個一個“S”形的線圈,用副線釘牢每個“S”形的兩頭,這樣連續而緊密的排列成圖案畫面。打籽繡和兩針繡的針法細,可以自由跟著各種剪紙的筆劃繡制。打籽繡和兩針繡都在剪紙筆劃的邊沿用“猴納”(纏絲線)鑲邊,或稱鎖邊,使圖案完整而立體。它和堆花繡結合運用,更加突出了堆花繡的特色。
堆花繡由一個個三角形構成畫面,畫面工整、規律、立體,象浮雕一樣。適於表現幾何圖案,表現抽象和含蓄的形體畫面。打籽繡和兩針繡不受形式約束,能靈活運用於各種花紋、變形圖案,如卷枝、雲紋圖案。千百年來,苗族婦女繼承傳統而又不斷創造發展,使堆花繡達到舉世無雙的獨特和秀美的境地。堆花繡和打籽繡結合運用,更能體現了技藝精湛和豐富文化內涵。大面積的堆花繡突出畫面工整、嚴緊、均衡、立體、華貴,用幾何形圖案,表現主題畫比較含蓄、抽象、意境深刻。局部兼用打籽繡和兩針繡,使色彩鮮艷,主題畫活潑、突出和具體。傳統堆花繡中的魚、鳥、浮萍、螃蟹、山、花,傳說中認為魚、螃蟹、浮萍象徵著河流、田園;鳥、山、花象徵樹林、山地。
堆花繡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堆花繡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苗族刺繡藝術,是苗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記載了苗族的歷史,記載了祖先生活過的地方,記載了遷徙,記載了戰爭,記載了過去的生活環境,人類和萬物,因此,它是歷史的“活化石”。苗族婦女憑自己的聰明智慧、審美觀點,對歷史的過去,對現實中的自然景物,人文地理,用自身掌握的熟練的堆花繡技術充分表現出來。她們想像力豐富,創造能力強,不受現實自然的約束,表現萬物時敢於大膽誇張變形,可以人物動物化,可以動物人格化,可以直接性表達內容,可以象徵性表達內容,裝飾性強,色彩豐富,構圖完美,線條流暢,是民間美術借鑑最好的形式。現在許多堆花繡能手成為民間美術創作能手,許多民間美術作者經常到民間刺繡中去吸收營養,以求豐富自己美術創作的形式和內容,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
苗族婦女在傳承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創造了獨特而精美的堆花繡藝術。只用一個三角形的變化,使畫面豐富多彩,它能使花鳥蟲魚、人物故事有機地融合一起,形成形式與內容有機地結合的完美藝術品。在2006年“多彩貴州”能工巧匠比賽中,翁項的堆花繡工藝獲得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級一等獎,獲得貴州省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