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基礎化學教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
- 作者:傅洵、許泳吉、解從霞
- 類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頁數:45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341051
- 字數:723千字
- CIP核字號:2012076327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基礎化學教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徵求和聽取院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探索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而形成的。該次修訂內容主要有:第1、2章中對化學熱力學基礎知識的闡述稍加詳細,如增加過程和途徑、體積功與途徑等有關內容,強調狀態函式關係式的量綱一致問題;第3章增加t分布的內容;第4章刪去強酸強鹼溶液pH的計算;第5章刪去非水滴定和線性滴定部分,改寫滴定終點誤差部分(第13章同);第8章強化原電池、電極反應部分,弱化氧化數法對氧化還原反應式的配平;第11章改寫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部分;第12章添加配合物的立體異構,計算強場配體配合物的晶體場穩定化能時需考慮電子成對能等。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宋天佑教授為第二版教材初稿審稿,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從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無機與分析化學教學的副院長徐家寧教授和教師蘇星光、張寒琦、張麗榮、王莉、丁蘭等,審閱了全教材21章近70萬字,並在書稿的字裡行間標註了修改意見和建議。
出版工作
2012年5月1日,《基礎化學教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 | 責任校對 | 責任印製 | 封面設計 |
---|---|---|---|
陳雅嫻、楊向萍、叢洪傑 | 桂偉利、鄒慧卿 | 徐曉晨 | 迷底書裝 |
內容簡介
《基礎化學教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共分為21章,將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的基本內容進行關聯,內容包括:化學熱力學、動力學基礎,四大化學平衡(酸鹼平衡、沉澱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平衡、配位平衡)與相應的容量分析、重量分析、電位分析套用,物質結構,元素化學與簡單儀器分析及套用等。每章後配有思考題和習題,書末還附有9個附錄。
教材目錄
第1章化學熱力學基礎 1.1物質與化學反應的計量 1.1.1物質的計量 1.1.2化學反應的計量 1.2化學熱力學的基本概念與術語 1.2.1體系與環境 1.2.2狀態與狀態函式 1.2.3過程與途徑 1.2.4熱、功、熱力學能 1.2.5熱力學第一定律 1.3熱化學 1.3.1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焓與焓變 1.3.2標準摩爾反應焓,熱化學方程式 1.3.3蓋斯定律 1.3.4由標準生成焓計算反應熱 1.3.5計算反應熱效應的其他方法 思考題 習題 第2章化學反應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2.1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 2.1.1影響化學反應方向的因素 2.1.2標準狀態下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與相關計算 2.2化學反應速率 2.2.1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 2.2.2反應速率理論簡介 2.2.3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2.3化學平衡及化學反應的限度 2.3.1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 2.3.2標準平衡常數與標準白由能變 2.3.3化學平衡的移動 思考題 習題 第3章誤差與數據處理 3.1定量分析中的誤差 3.1.1基本概念 3.1.2誤差的分類、產牛的原因及減免的方法 3.2分析數據的統計處理 3.2.1數據的集中趨勢和分散程度的表示 3.2.2偶然誤差的分布 3.2.3置信度與平均值的置信區間 3.2.4顯著性檢驗 3.3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 3.3.1有效數字 3.3.2有效數字運算規則 思考題 習題 第4章酸鹼平衡 4.1酸鹼平衡的理論基礎 4.1.1酸鹼電離理論 4.1.2酸鹼質子理論 4.1.3酸鹼解離常數及酸鹼的強度 4.2不同pH溶液中酸鹼存在形式的分布情況——分布曲線 4.2.1基本概念 4.2.2酸的分布係數與分布曲線 4.3酸鹼溶液pH的計算 4.3.1質子條件 4.3.2弱酸弱鹼水溶液pH的計算 4.4酸鹼平衡的移動 4.4.1稀釋定律與同離子效應 4.4.2活度、離子強度與鹽效應 4.5酸鹼緩衝溶液 4.5.1緩衝溶液的緩衝原理與緩衝能力 4.5.2緩衝溶液的分類和選擇 4.5.3緩衝溶液的有關計算 4.6路易斯酸鹼電子理論 思考題 習題 第5章酸鹼滴定法 5.1滴定分析法概述 5.1.1基本概念 5.1.2基準物質與標準溶液 5.1.3滴定分析結果的計算 5.2酸鹼指示劑 5.2.1酸鹼指示劑及其作用原理 5.2.2指示劑的變色范同 5.2.3混合指示劑 5.3酸鹼滴定曲線 5.3.1元酸鹼滴定 5.3.2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鹼的滴定 5.4滴定終點誤差 5.4.1強酸、強鹼滴定的終點誤差 5.4.2弱酸、弱鹼滴定的終點誤差 5.4.3終點誤差公式 5.5酸鹼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 5.5.1酸標準溶液 5.5.2鹼標準溶液 5.6酸鹼滴定法套用實例及其計算 5.6.1直接滴定法 5.6.2間接滴定法 思考題 習題 第6章沉澱溶解平衡 6.1溶度積與溶解度 6.1.1溶度積常數 6.1.2溶度積與溶解度的關係 6.2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因素 6.2.1同離子效應 6.2.2鹽效應 6.2.3酸效應 6.2.4配位效應 6.3溶度積規則及其套用 6.3.1溶度積規則 6.3.2溶度積規則的套用 思考題 習題 第7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澱滴定法 7.1重量分析法概述 7.1.1重量分析法及其分類 7.1.2重量分析法的特點 7.1.3沉澱重量法對沉澱的要求 7.1.4影響沉澱完全的因素 7.2沉澱的形成與沉澱條件的選擇 7.2.1沉澱的形成 7.2.2沉澱條件的選擇 7.3影響沉澱純淨的因素及獲得純淨沉澱的措施 7.3.1影響沉澱純淨的因素 7.3.2獲得純淨沉澱的措施 7.4.1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稱量形式的獲得 7.4.1沉澱的過濾與洗滌 7.4.2沉澱的烘乾或灼燒 7.5重量分析的結果計算與套用實例 7.5.1重量分析的結果計算 7.5.2重量分析套用實例 7.6沉澱滴定法 7.6.1莫爾法 7.6.2福爾哈德法 7.6.3法揚斯法 思考題 習題 第8章氧化還原平衡 8.1基本概念 8.1.1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數 8.1.2原電池 8.2電極電勢及其影響因素 8.2.1電極電勢 8.2.2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 8.3電極電勢的套用 8.3.1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及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 8.3.2判斷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 8.3.3計算難溶電解質的K或弱酸的K 8.3.4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 8.3.5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8.4元素標準電極電勢圖及其套用 8.4.1元素標準電極電勢圖 8.4.2元素標準電勢圖的套用 8.5化學電池 思考題 習題 第9章氧化還原滴定法 9.1條件電勢 9.2滴定分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要求 9.2.1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9.2.2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9.2.3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 9.3氧化還原滴定原理 9.3.1氧化還原指示劑 9.3.2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9.4氧化還原滴定的套用 9.4.1高錳酸鉀法 9.4.2重鉻酸鉀法 9.4.3碘法 9.4.4其他氧化還原滴定法 9.5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思考題 習題 第10章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10.1氫原子光譜和玻爾氫原子模型 10.1.1盧瑟福原子模型 10.1.2玻爾氫原子模型 10.2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 10.2.1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0.2.2微觀粒子運動的統計性 10.3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 10.3.1渡函式與薛丁格方程 10.3.2電子云和機率分布 10.3.34個量子數 10.4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元素周期律 10.4.1多電子原子的能級 10.4.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10.4.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周期系 10.4.4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 思考題 習題 第11章化學鍵和分子結構 11.1離子鍵與離子品體 11.1.1離子鍵理論 11.1.2離子的特性及對離子鍵強度的影響 11.1.3離子晶體 11.2共價鍵與原子晶體 11.2.1共價鍵理論 11.2.2雜化軌道理論 11.2.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 11.2.4大π鍵 11.2.5分子軌道理論 11.2.6原子晶體 11.3分子間力、氫鍵和分子品體 11.3.1分子間力 11.3.2氫鍵 11.3.3分子晶體 11.4金屬鍵與金屬品體 11.4.1金屬鍵的改性共價鍵理論 | 11.4.2金屬鍵的能帶理論 11.4.3金屬晶體 思考題 習題 第12章配位化合物與配位平衡 12.1配合物的組成、異構現象與命名方法 12.1.1基本概念 12.1.2配合物的異構現象 12.1.3配合物的命名 12.2配位化合物的化學鍵理淪 12.2.1現代價鍵理論 12.2.2晶體場理論 12.3配位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12.3.1配位平衡與穩定常數 12.3.2配位平衡的移動 12.4螯合物及新型特殊配合物 12.4.1螯合物及其特點 12.4.2新型特殊配合物 思考題 習題 第13章配位滴定法 13.1EDTA及其解離平衡 13.1.1EDTA 13.1.2EDTA的解離平衡 13.2EDTA與金屬離子的配合物及其穩定性 13.2.1EDTA與金屬離子配合物的特點 13.2.2影響EDTA與金屬離子配合物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13.2.3準確滴定單一金屬離子的條件及酸度範圍的確定 13.3滴定曲線 13.3.1滴定曲線的繪製 13.3.2滴定曲線的討論 13.4金屬指示劑 13.4.1金屬指示劑及其作用原理 13.4.2金屬指示劑應具備的條件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3.4.3常川金屬指示劑 13.4.4終點誤差 13.5配位滴定的套用 13.5.1混合離子的選擇性滴定 13.5.2滴定方式及套用實例 13.5.3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思考題 習題 第14章非金屬元素(一) 14.1鹵族元素 14.1.1單質 11.1.2鹵化氫與氫鹵酸 14.1.3鹵化物 11.1.4鹵素的含氧酸及其鹽 14.1.5擬鹵素 14.2氧與硫 14.2.1氧與硫的成鍵特徵 11.2.2氧及其化合物 14.2.3硫及其化合物 習題 第15章非金屬元素(二) 15.1氮與磷 15.1.1氮及其化合物 15.1.2磷及其化合物 15.1.3化肥與農藥 15.2碳、矽、硼 15.2.1碳及其主要化合物 15.2.2矽及其重要化合物 15.2.3硼及其重要化合物 15.3氫 15.3.1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5.3.2氫單質 15.3.3氫的化合物 15.4稀有氣體 15.4.1稀有氣體的發現與名稱演變 15.4.2稀有氣體的通性與用途 15.4.3稀有氣體的化合物 習題 第16章主族金屬元素 16.1鹼金屬和鹼土金屬 16.1.1金屬元素的性質 16.1.2單質 16.1.3化合物 16.2鋁及其重要化合物 16.2.1鋁單質 16.2.2氧化鋁與氫氧化鋁 16.2.3鋁鹽 16.2.4元素性質的對角關係 16.3錫、鉛 16.3.1單質 16.3.2氧化物與氫氧化物 16.3.3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質 16.4砷、銻、鉍 16.4.1氧化物與含氧酸(鹽) 16.4.2砷、銻、鉍的鹽 習題 第17章過渡金屬元素 17.1概述 17.1.1過渡元素的特徵 17.1.2過渡金屬與人類社會密切才H火 17.2鈦及其重要化合物 17.2.1單質 17.2.2鈦的重要化合物 17.3鉻及其重要化合物 17.3.1單質 17.3.2鉻的重要化合物 17.4錳及其重要化合物 17.4.1單質 17.4.2錳的重要化合物 17.5鐵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17.5.1單質 17.5.2氧化物和氫氧化物 17.5.3鹽類 17.5.4配位化合物 17.6銅副族 17.6.1單質 17.6.2銅的重要化合物 17.6.3銀與金的重要化合物 17.7鋅副族 17.7.1單質 17.7.2鋅的重要化合物 17.7.3鎘的重要化合物 17.7.4汞的重要化合物 習題 第18章鑭系元素 18.1概述 18.1.1稀土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 18.1.2鑭系元素的原子結構及相關性質 18.2鑭系元素單質與化合物 18.2.1鑭系金屬的性質 18.2.2鑭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 18.2.3鑭系元素的難溶鹽 18.2.4鑭系元素的易溶鹽 18.2.5鑭系元素的配合物 18.3鑭系元素的分離提取與套用 18.3.1鑭系元素的分離提取 18.3.2鑭系元索的套用 習題 第19章電位分析法 19.1電位分析法概述 19.1.1電位分析中常用電極 19.1.2離子選擇性電極的選擇性 19.2直接電位法 19.2.1溶液pH的測定 19.2.2離子活度或濃度的測定 19.2.3影響測量準確度的因素 19.3電位滴定法 19.3.1電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及裝置 19.3.2電位滴定確定滴定終點的方法 思考題 習題 第20章吸光光度法 20.1概述 20.1.1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20.1.2吸光光度法的特點 20.1.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0.1.4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0.2可見分光光度法 20.3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20.3.1冠色反應及最色劑 20.3.2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 20.4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擇 20.4.1入射光波長的選擇 20.4.2參比溶液的選擇 20.4.3吸光度讀數范同的選擇 20.5分光光度法的套用 20.5.1微量組分的含量測定 20.5.2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分光光度法 20.5.3光度滴定法 20.5.4酸鹼解離常數的測定 20.5.5配合物組成及穩定常數的測定 20.5.6雙波長分光光度法 思考題 習題 第21章氣相色譜分析法 21.1概述 21.1.1氣相色譜分析的流程 21.1.2氣相色譜分析常用的基本術語 21.2氣相色譜分析法的基本理論 21.2.1混合組分的分離過程 21.2.2塔板理論和速率理論 21.3氣相色譜分析法分離條件的選擇 21.3.1分離度R 21.3.2固定相及其選擇 21.3.3分離操作條件的選擇 21.4氣相色譜檢測器 21.4.1熱導池檢測器 21.4.2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21.5氣相色譜定量方法 21.5.1峰面積的測量 21.5.2定量校正因子 21.5.3定量分析方法 21.6氣相色譜分析法的特點及套用 思考題 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常用的重要物理常量 附錄2常用的單位換算關係 附錄3SI基本單位 附錄4常見物質的△fH、AG和S(298.15K) 附錄5弱酸和弱鹼在水中的解離常數 附錄6常見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常數K(298.15K,離子強度I=0) 附錄7標準電極電勢(298.15K) 附錄8條件電極電勢(298.15K) 附錄9常見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配套教材
《基礎化學教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有配套的實驗教材——《基礎化學實驗(第二版)》。
書名 | 出版社 | 作者 | ISBN | 出版時間 |
---|---|---|---|---|
基礎化學實驗(第二版) | 科學出版社 | 羅世忠等 | 9787030477569 | 2016年3月28日 |
教材特色
- 為了體現該教材編寫的主導思想“重教學對象、重基礎知識、重學科關聯、重套用領域”,保持第一版的風格,直接提出問題,敘述深人淺出,知識系統完整,強調新套用。
- 按照中國國家標準,規範該書使用的單位、符號和術語,選用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und Physics (89* Edition,Internet Version 2009)中的原子半徑、電離能、電子親和能和電負性數據。
- 為了儘可能多地反映一些科技進步與重大發現,文中穿插提及了一些2007年以後報導的與該教材內容有關的重大發現與獲獎成果。例如,石墨層的剝離、2007年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等。
作者簡介
傅洵,男,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溶劑萃取,界面化學及材料化學和摩擦化學研究。
許泳吉,男,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分析化學,HPLC等分析手段研究生物體內活性物質的測定方法研究。
解從霞,女,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友好催化、生物質資源轉化、精細化學品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