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外文名:Seventh-day Adventist
- 奠基人:貝約瑟 懷雅各 懷愛倫
- 組織成立:1863年5月
- 信仰基石:高舉聖經-高舉耶穌基督
基本介紹,教會早期歷史,19世紀末,教會的改組,與凱洛格衝突,20世紀相關,
基本介紹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一名始用於1860年。當時選用這名字的人認為此名字可以表達獨特的信仰,就是遵守上帝的聖日(每周第七日)和深信基督快要再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出版社於1861年組成,全球總會亦於1863年正式成立。
教會的正式產生應追溯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其萌芽時期有數十年之久。
安息日會成立迄今不過百餘年,但在全球擁有超過一百五十萬的會眾,牧師一萬,印刷廠四十餘所,印行四百種刊物,每年出版六十種新書,他們在普世的福音廣播課程擁有學生三百餘萬名!
安息日會的教友勵行十一奉獻制度,是基督各宗派中平均捐獻最高的。
教會早期歷史
19世紀40年代後期參加安息日或聖經會議的先驅們經過長期而虔誠地研究《聖經》,確定了正確的教義,他們覺得自己必須與聖經保持一致,同時又不敢勸別人加入,因為他們認為救恩的門已經關閉了,但後來,先驅們對於其它人能否得救的態度改變了,因為他們進一步研究聖經,又在懷愛倫的異象中了解到,有一個信息要傳遍世界,許多沒有參加1844運動的人也會悔改。到了1852年,“關閉的門”變成“敞開的門”。這一小群人滿懷傳道的熱情,在美國東部各州到處傳福音。
1、19世紀50年代:出版工作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復臨信徒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出版,先是在紐約州的羅徹斯特,後來遷到密西根州的伯特克里。《復臨信徒評論J》的前身於1850年創刊。《青年導報》創刊於1852年。從1849年到1854年間,復臨信徒出版了39種小冊子。1852至1860年共出版了26本書。
50年代末第一次用英語以外的文字出版書刊,小冊子譯成德語、法語和荷蘭語,方便於不用英語的移民閱讀,並希望讓他們把這些資料帶給故鄉的親人。
從1855至1903年,烏利亞史密斯的名字是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出版工作聯繫在一起的。除了幾年時間以外,他一直擔任《評論與通訊》編輯,有時他還兼任校對、經理和會計。他擅長寫作,又精通機械,他發明了帶有靈活的膝和踝關節的義肢,和帶摺椅的課桌,並獲得了專利。他所寫的但以理書講義(1867年)和啟示錄研究(1873年)的著作後來合成一卷,即《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這是該會書報員所銷售的第一本教義方面的書。
2、19世紀60年代:組織工作
該會於1860年定名,1861年組織地方教會。1863年建立總會。有幾位負責弟兄反對這一舉措,認為有組織就是“巴比倫”。而比較務實的人則看到,若沒有一個合法的團體,就不可能擁有出版和教會建築。他們的意見占了上風。
60年代強調健康方面的信息。懷愛倫在密西根州的奧茨戈見了有關健康的異象以後,就寫了許多這方面的文章,她的丈夫和她一起出版這些資料,教導人們按健康的定律生活。1866年,該會第一所衛生機構在伯特克里成立。病人們在西部衛生改革院中可以學習健康生活的原理,病好以後還能繼續學習,該機構頭幾年經濟上遇到困難,因為醫生並不是從著名的醫學院畢業的。到了1875年,約翰哈維凱洛格從紐約貝爾維尤醫學院修畢醫學課程後加入醫師的隊伍,局面才開始改觀。1877年又有一批醫師加入。到了世紀末,伯特克里療養院已經有九百多員工。
3、19世紀70年代:教育和傳道工作
19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1874年伯特克里(戰溪)學院建立,同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第一位正式傳道士離開美國去歐洲傳道。1872年,教會為G.H.貝爾負責設立特殊學校,從而開創了復臨信徒的教育體系。1874年,伯特克里(戰溪)學院開學,有100名學生。起初課程與社會上的正統模式相同,懷愛倫則一再強調實用性和技能培訓。到十九世紀末,廢除了正統的課程和學位的授與。1901年,伯特克里學院停辦,而在密西根州貝林斯普林另設以馬內利傳道學院,主要培養教師和傳道士。
約翰內文斯安德烈(1829-1883)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第一位派往國外的正式傳道士。1874年,安德烈攜帶他兩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前往利物浦,再去瑞士訪問復臨信徒,公開傳道。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寫作,他自認為身體較弱,只是一個學者。1876年,在瑞士巴塞爾建立了出版社。安德烈就復臨信徒的信仰寫了許多文章,不但用英語,也用德語和法語。
在60年代美國內戰期間,安德烈代表華盛頓的教會解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反戰立場。他還寫了《安息日和第一日的歷史》,其最後一版有800多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70年代的另一重大進展就是什一制的確立,即每一位信徒要奉獻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早在50年代,先驅們曾努力贊助上帝所託付他們的聖工。1863年,懷雅各在《評論與通訊》上撰文說,上帝對於奉獻的要求不會少於十分之一,正像他對以色列人的要求一樣。從那以後,什一的觀念就越來越普遍了。1876年,總會決議全球教會成員“應將自己一切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的聖工”。傳道人要教導信徒奉獻十分之一。1879年4月17日,總會決議:“茲決定,誠心要求各地的弟兄全心全意支持什一制,深信它不僅會改善聖工的財政狀況,還會給奉獻者個人帶來莫大的福氣。”(1879年事工議項133頁)十分之一是屬於上帝的(利27:30),應當用來支持傳道事業,這樣就會給教會向國外發展奠定堅實的財政基礎。
19世紀末
19世紀80年代,懷愛倫親臨歐洲,並在美國的教會刊物發表了一些有關歐洲工作的文章,從而促進國外的傳道活動。當時的主要對象是已經信主的人,其它的洲也開始進入,主要是通過文字布道士。1885年,S.N.赫斯格率一批傳道士前往澳大利亞。1886年在墨爾本組建了南半球第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會。該會第一批小冊子於1879年送達巴西的德國移民。十年之內有好幾個家庭遵守了安息日。1888年,自養傳道的前海員亞伯蘭拉路,從加州牧羊工作退下來以後,前往香港在說英語的海員中工作。內華達州的一位礦工,前往南非探尋鑽石,隨身攜帶該會的書刊。1885年左右,第一個人開始守安息日,不久以後另一位南非人皮特韋塞爾根據聖經確信第七日的安息日是對的,也開始遵守。
80年代教會人數增加了一倍(從15,570到29,711人)。8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1888年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總會大會了。在會上青年編輯瓊斯和華格納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因信稱義的信息。懷愛倫贊同他們強調基督的義。一些教會領袖擔心瓊斯和華格納的教訓會使教會偏離所理解的任務——即傳揚安息日和高舉上帝的律法。會議上籠罩著誤解和分裂的烏雲。會後,懷愛倫和這兩位青年在美國各地傳揚因信稱義的信息。許多信徒歡迎這種強調,其它的人則堅持律法主義的立場,認為復臨信息的中心是律法而不是十字架。懷愛倫在這次會後的寫作中,更加強調基督的福音。例如她說:“我們盼望的唯一理由在於基督賜給我們的義。在於他的靈運行我們心中。”(喜樂的泉源63頁)明尼阿被利斯會議標誌著重新強調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信息。
1890年底,由美國該會各教會安息日學的奉獻所建造的傳道船皮特凱恩號到達太平洋的皮特凱恩島。1876年,懷雅各聽到邦提號兵變的訊息後,曾把書刊送到那裡。船上的木匠名叫約翰泰是一位復臨信徒。l886年,他在皮特凱恩島度過五周,引導居民接受聖經中關於安息日的教訓。
皮特凱恩號的建造,標誌著該會傳道工作開始成熟。在全世界信徒的支持下,傳道的項目增加了。1893,有兩位書報員開始在印度馬德拉斯銷售書刊。1895年教會派遣的第一位正式布道士喬治亞布魯斯到達印度加爾各答。第二年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到了六十年代末,出版工作已打下堅實的基礎。1894年,開普殖民地總督塞西爾羅達批了12000英畝的土地,在辛巴威的索羅西附近。於是索羅西區會即使索羅西學院得以建立。在新世紀來到以前,澳大利亞的阿奉代爾學院,阿根廷的里弗普里特學院,德國的弗里登索療養院先後建立。
教會的改組
到了1900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已經擁有1500名工人,75767名信徒。教會機構與1863年創建時已大不一樣。總部仍設在密西根州的伯特克里。那裡還有出版杜,學院和療養院。伯特克里的決策者們對他們的決定所影響的地區不太了解,通訊又慢又困難,權力集中在會長手裡。雪上加霜的是,竟同時有三個不同的機構向國外派遣傳道士:國外布道部、總會和醫療布道及慈善協會。
1901年以前已經聚取一些步驟改進教會的運作。從1882年起,歐洲的教會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向地方教會放權。1888年全球大會倡議把北美分辦幾個教區,仿效歐洲的模式。1894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區會組成澳大利亞聯合會。
懷愛倫不斷地呼籲分權“要設立新的區會……主以色列的上帝會把我們聯合在一起,組建新的區會不會使我們分開,而會把我們聯繫在一起。”(1901全球總會公報69號)
1901年會議實施了六項重大改革:
1. 組織聯合會
2. 把各機構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移交給當地教會
3. 設立總會各部,如安息日學部、教育部、出版部
4. 由各地代表充實到各委員會中
5. 教會具體工作由當地人士負責
6. 建立代表制的全球總會委員會
經過1901年的改組,總會委員會由25位成員組成。其中有北美6個聯合會的會長,歐洲和澳洲各一位會長,以及各部主席——當時叫書記,後來稱主任,該委員會代表世界各地的教會,從而擁有更大的權威。委員會主席每年從職員中選舉產生。
亞瑟G.但以理成為第一任會長。他當會長一直到1922年。但以理牧師的貢獻不僅是服務期較長。1902年,他監督教會總部從伯特克里遷到華盛頓。他具體實施從1901年開始的改組工作。他到過許多地方,認為要領導教會,就需要獲得傳道園地的第一手資料。在他的任期內,派往國外的傳道士大大增加。他還領導組建傳道協會,創辦《傳道者》雜誌。他的兩本代表作:《基督我們的義》、《常在的預言恩賜》論述了懷愛論的工作和人生。
分會的建立標誌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原先世界各地的傳道工作由總會副會長負責監督。19l3年批准了建立歐洲分會的章程和細則,後來又建立了其它分會。1922年,全球總會執委會確定了分會模式。
與凱洛格衝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20世紀頭十年特別困難。懷愛倫再告誡不要將機構集中於伯特克里。有人認為1902年療養院和出版社遭遇火災是忽視懷愛倫勸戒的結果。這場火災促使教會總部和《評論和通訊》遷往華盛頓。比大火更為嚴峻的是教會領袖與約翰·H·凱洛格的衝突。
約翰·哈維·凱洛格是一位以能幹而著名的外科醫生。他寫過五十多本書,主要是醫學方面的。他從1876年起負責伯特克里療養院直到1943年去世止。他熱心支持健康改革,倡導水療法,健身和素食。他是發明家,發明了理療器械,合成早期的肉類代用品,配製出最早的玉米片,後來由他的兄弟W·K·克洛格投資生產。從1895年到1910年,他負責芝加哥的美國醫療布道學院。他在芝加哥的醫療布道機構包括一個提供廉價食宿的工人之家,一個未婚母親或窮困母親之家,幾間診所,被釋放囚犯的職業介紹所,郵購商品店。
1894年,伯特克里的人員在墨西哥開辦了瓜達拉哈拉診所,這是復臨信徒在國外最早開設的醫療機構,後來發展為一所傳道學校和療養院。該機構和設立在伯特克里以及芝加哥的機構均屬於凱洛格的國際醫療布道和慈善協會,而不屬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凱洛格不聽從教會領袖的意見,獨立行事,懷愛倫多次勸他服從領導。伯特克里療養院被火燒毀以後,教會領袖勸他只造一幢樓,不超過五層,寬度不超過450英呎,他卻擅自不按決議造了一所大得多,豪華得多的大樓,他於1903年寫了《生命的殿》一書,含有泛神論的觀點,當懷愛倫責備他的非正統見解時,他就離開教會,帶走了屬於他的國際醫療布道和慈善協會的各個機構。
20世紀相關
到1915年懷愛倫去世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組織上己趨成熟。在世界各地興辦了學校。醫院和診所給廣大民眾帶來醫療和衛生教育。在遠方有許多人受洗,教會進入成年階段,但是仍面臨著內部和外部的挑戰。
戰爭給教會帶來嚴重的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的復臨信徒以及他們在非洲和南美所維持的教會造成很大的困難。重建和重組工作進展緩慢,教會剛恢復元氣,戰爭的風雲再次籠罩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教會癱瘓,需要有大筆資金幫助歐洲教會解困和重建。
教會的發展
教會歷經艱難,發展壯大。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從1870年的5440人、增加到1998年的1016 3414人。1900年時,僅17%的信徒在北美洲以外,到了1998年,已有91.23%的信徒在北美以外的國家裡。同時,有81.82%的傳道士在北美以外的分會工作。
1874年,安德烈奉派前往瑞士,標誌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國外傳道事業的開始。但以理擔任會長期間,國外布道工作得到很大的促進(1901一1922)。但以理認為,平信徒輔以屬靈書刊,足以完成國內的傳道工作。傳道士和供應他們的什一應送到國外去。單單在1902年——當時美國的信徒還不足六萬,就有60名傳道士和他們的家人到國外去。工作起先集中在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又轉而派出了自己的傳道士。通過安息日學的傳道報告,教會一直配合遠方開展的工作。
今日的傳道工作已是多向流動。傳道士不再全由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派出,例如1960年,從北美派出了l56位新的傳道士,其它分會則派出114位。1998年,有1071位工人在海外分會服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傳道士實行了互相交流。有菲律賓人管理非洲的教會機構,為病人服務。有阿根廷人在尼泊爾進行醫療布道,有印度人在美國編輯該會書刊,有加納人在全球總會工作,來自二十餘個國家的教授在安德烈大學任教,除了這種分會間的交流以外。還有許多人在鄰國甚至在他們自己國家的不同地區工作。
教會運用多種手段向人傳揚福音信息,既有鄰里探訪,也有數千人參加的布道大會。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突出的方法和活動。
1、出版
早期復臨信徒始終注意到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先驅們把小冊子和書刊看作《現代真理》的載體。
書刊在世界各地傳播復臨信仰的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一份在國外出版的刊物是1876年在瑞士巴塞爾所出的法語版《時兆》。在許多地方,是書刊最早帶來復臨的信息。有些只是由信徒交給友好的船長帶到遠方的港口,或者郵寄給專人。例如1879年,從伯特克里寄出的書刊把信息傳給巴西聖卡他利那的德國移民。書報員把書刊帶到世界各地,如拉路1888年去香港,阿諾德在1889至1890年間去安提瓜,倫克爾和斯特勞普1893年去印度的馬德拉斯,戴維斯和比肖普1894年去智利,考德威爾1905年去智利。
1998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以272種語言出版適用於傳道人和平信徒的書刊;該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7家出版社出版285種刊物,總銷量接近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到1998年底,在2 4400位銷售該會書刊的文字布道士中,有4680位學生藉此得以上學。
2、廣播電視
1926年,該會布道士理查士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地方的廣播電台不經常地進行講道。他相信廣播能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所接收,就在1930年起在洛杉磯開始每周的播音。1936年加入了一組男聲四重唱。1937年,他們被稱為“君王歌詠先鋒隊”,節目成為“預言之聲”的一部分。1942年1月4日,節目開始向全國廣播。同年預言之聲聖經函授學校開辦,第一個月從聽眾中收了2000多名學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會廣播節目開始在其它國家播出(澳大利亞於1943年),並有了其它的語種(1943年有了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有當地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傳福音。有些節目採用“希望之聲”的名字,有些地方,當地的音樂家在節目中運用了自己的才藝。“君王歌詠先鋒”演唱組以20來種語言獻唱。開設了英語和其它語種的新的函授課程。
到了1992年該會全國性廣播“預言之聲”開辦五十周年之際,世界各地已有133所聖經函學校開設了66種語言的課程。約在2000個廣播電台以36種語言播音。
全球復臨電台於1971年租借葡萄牙的設施開播。第一周就有22套節目用13種語言播出。以後又設立了其它電台:1975年在馬爾他,1976年在斯里蘭卡,1980年在安道爾,1983年在非洲加彭。1987年起全球復臨電台在關島開始對亞太地區播音,內容大大超過“預言之聲”。來自中國各地的反映表明,儘管存在人為的障礙,福音仍大有人聽。
1950年,威廉福格爾和他的小組在紐約電視台直播《今日的信仰》節目.這是美國第一次真正的全國性宗教電視節目。1963年,《今日的信仰》成了第一個宗教性彩色電視節目。1985年,該節目改版為《生活方式雜誌》,由丹馬太主持。多年以來,通過《今日的信仰》節目,觀眾可以接受聖經課程,獲得閱讀材料,並能與當地的牧師聯繫。
還有兩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電視節目值得一提:喬治范德曼於1956年開播《經上記著說》節目,編者:(現由范義禮牧師主持)向希望進一步研究的觀眾舉辦了數以百次計的研討會,特別是有研究《啟示錄》的。1973年,布魯克斯開播《生命的氣息》,主要對象為美國黑人,該節目以音樂和講道見長。
3、傳道船舶和飛機
1921年利奧利傑西哈利韋爾應邀去巴西傳道。在乘船經亞馬遜河時,深為沿河地區的閉塞,貧困和疾苦所驚訝。他堅信,小輪船或汽船是接觸亞馬遜流域40,000英里航道邊人民的最有效途徑。南美和北美的青年復臨信徒紛紛為此籌款。哈利韋爾1930年在休假期間修了熱帶病治療的課程。回到巴西以後,他親自設計了輪船,並參與建造。在經過的28年時間裡,呂利韋爾夫婦乘著“擎光者”號船隻航行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上,每年航程達12,000英里,給岸邊居民帶來希望和治療。後來在亞馬遜河上同時有七艘這樣的船,均以“擎光者”命名。到了1992年,船數達23艘;“擎光者” 23由馬瑙斯(巴西)開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傳道飛機,能在短時間內飛越荒山野嶺,到達偏遠地帶。婆羅洲和非洲最先得益於飛機的服務。1960年全球總會通過了航空布道的策略。1963年,第一架該會所屬飛機在秘魯的亞馬遜地區服務。後來又有其它飛機在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服務。這些小型的飛機由勇敢的傳道士駕駛,運載著人員物資,起落於簡易機場,穿行於難以步行的城鎮間。
傳道飛機的工作在1981年達到高峰,共有32架飛機服役。到了1989年,這項工作明顯地衰落,主要因為偏遠地區公路的發展,航空開支的增加,以及由地方教會負責費用等,地方教會的經費比不上海外的傳道士。
4、有針對性的傳道工作
1901年教會改組以後,把向全世界信徒和非信徒傳道擺在優先考慮的地位。1950年以來,教會採取明確的步驟系統性地向世界各地傳福音。對於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予以特別的關照。為了向要接觸福音的人傳道,制訂了有針對性的傳道策略。埃里克貝思曼所著《通往伊斯蘭教的橋粱》於1950年出版,開了研究向穆慚林傳福音方法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舉行了幾次有關伊斯蘭教的會議。1989年在英國紐波爾特學院開設該會伊斯蘭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向穆斯林傳揚基督的恰當方法,用這些方法培訓工人,成為國際性的信息中心。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菲律賓復臨信徒進修研究院開設遠東分會宗教研究中心。
1992年,在印度建立了一所研究向印度教徒傳道的特別機構。1992年在泰國也設立了一個相似的機構,研究佛教和向佛教徒傳道的方法。
1955年成立了希伯來聖經協會,目的是用猶太人感覺興趣的方式向他們傳福音。1959年在紐約市建立了猶太傳道中心,為猶太讀者定期出版雜誌。
1966年,全球布道系成為安德烈大學(密西根州貝林斯別林斯市)該會神學院的第六個系。該系不僅向神學生提供傳道課程,而且向即將赴約的國外傳道士開設強化課程。第二個任務後來由全球總會在安德烈大學開設的世界布道研究院接手。
華盛頓的哥倫比亞聯合學院第一位學生布道士於1959年前往墨西哥傳道。1998年,有317位北美青年志願到國外十個分會服務。在世界範圍內,這樣的志願者超過1200人。學生們為了到國外傳道,必須在大學多學一年,儘管只有少量津貼,但仍十分滿足。許多人在亞洲的城市教授英語口語。他們的報告引起了其它平信徒傳道的興趣。不少原先志願布道的學生後來成為派往國外的正式傳道士。
為了滿足有針對性的傳道需要,教會領袖開始設計若干五年計畫以開展傳道工作,發展教會。1985年全球總會大會的傳道發展報告稱,《一千收割日計畫》帶來117 1390人受洗。這次會議還發起了“90’收穫計畫”,其目的是新增信徒達到一千收割日計畫的二倍。使那些能夠用自己的屬靈恩賜參予救靈活動的人數增加一倍,使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每一個教會均成為傳道訓練的中心(90’收穫計畫)。五年以後,新增加了249 0105名信徒。在世界保持住人口的各地區,投身於救靈活動的信徒人數增加了76.4%。
在1990年全球總會大會上發起了全球布道策略,其目的是讓人認識到眼前任務的艱巨。全球布道策略把全世界人口分為5000個地理單位,每個單位約一百萬人。當時尚有2300個左右的單位尚無復臨信徒。到了1999年8月減少到1700個,主要在亞洲。同時全球布道部報告,每天平均有4.5個該會新會所建立。
平信徒傳道工作
與正式教會機構開展的傳道工作並駕齊驅的是平信徒所從事的傳道服務工作。至今他們中有許多在復臨平信徒聖工服務協會的名義下工作,與教會機構緊密配台。最早的自立服務組織於1904年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附近成立。麥迪遜組織擁有一所學校,一個醫療機構,一家健康食品工廠,以及一台印刷機。麥迪遜組織所培訓出來的工人往往在農村自己辦學,在城鎮設立診療機構,有好幾家分布在美國南方的醫療機構都是麥迪遜組織發展起來的,復臨信徒還在其它國家開設水療和推拿的診所。如今有好幾所自立的中學和大學對青年人進行學術和技藝方面的培訓,但是重點仍在服務他人的實際訓練。
工作經費的另一來源是自立的素食餐館。人們在這裡享受健康食品的同時,還能享受“生命的糧”。由復臨平信徒所開設的素食餐館將要發展到整個北美、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和亞洲去。
塔克長老1937年在俄勒崗州波特蘭市開辦了《寧靜時光》廣播節目。該欄目除了廣播以外,還開辦健康系列電視節目《探索》。《寧靜時光》的主講人在世界各地的布道會上傳道。《寧靜時光》所籌集的資金為傳道飛機、卡車和吉普車,叢林小教堂,優秀學生的獎學金提供了經費。
1986年,三天使廣播網成為該會第一個由平信徒主辦的衛星電視台。該台從22300英里高空的衛星每天24小時傳送節目,然後把信號發回到地面的衛星電視接收天線上。播出的節目基本上是宗教性質,也包括一些非該會內容的節目。
馬拉納他(意為主阿,來吧)國際志願者組織是平信徒傳道工作的又一表現,該組織發起者是一批私人飛行員,他們要飛往需要建築的地方。今天,志願者們儘管採用不同的旅行方式,但總為教會建立一個設施。從1969年以來,該組織在59個國家完成了1782個建築項目,造價超過九千九百萬美元。單單1998年一年.就有3000名志願者參加馬拉納他工程。志願者們建造了教堂、醫院、診所、孤兒院、學校和教會工人宿舍。凡是願意到建築工地的人都歡迎,不過路費要自負。志願者們也不需要以往有過建築方面的經驗的人。
1985年,復臨信徒邊遠區域布道團成立,派遣美國平信徒傳道士前往邊遠區建立該會教堂,該布道團此舉的目的是讓美國的復臨信徒與世界各地的布道區域有更密切的聯繫。1998年,有18個家庭在幾個洲15個不同的項目中服務。
教育體系
1874年創立的伯特克里學院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後來於1901年在密西根州貝林斯普林改辦為以馬內利傳道學院,由於學院實現半工半讀,直到1910年才授予學位。
復臨信徒對於備案一事持謹慎態度,他們擔心登記備案會使學校失去自己的信仰特色。有人認為博士學位不需要,甚至是危險的。因此,像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聯合學院這樣的學校,到1928年才有了第一位哲學博士,這是該會登記備案的第一所學院,該會在其它國家的教育機構均較為順利地得到當地政府的承認。
1933年夏天,太平洋聯合學院首次為傳道士開設了研究生課程。高級聖經學校在遷往華盛頓以前,開了三個夏季的課程,成為該會神學院的開端。
該會在北美最主要的高等院校是安德烈大學和羅馬琳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前者位於密西根卅的貝林斯普林,側重教育、文科和神學,後者側重醫學。到1998年,該會在北美共有高等院校15所,學生共有2 0939人。
1998年,該會在北美以外計有高等院校75所,至少有二十來所已達到大學規模。開設博士課程的在北美有3所,亞洲一所、中美所、南美三所。
至於普通教育,該會在1998年共有國小4450所,學生數72 3473人,中學1014所,學生數20 8486人。學生中有很大比例並非信徒子女,他們進入該會學校就讀是因為該會教育的良好聲譽。
醫療工作
自從1866年伯特克里療養院的前身西部衛生院建立以來,醫療工作一直是該會工作的重點。這樣做的神學依據是:承認上帝為創造主,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身體和靈性有密切的關係,健康的身體有利於屬靈的成長。因此,保持健康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都是宗教的一部分。此外,復臨信徒所從事的醫療為教會和社區提供服務。
療養院的工作在懷愛倫和凱洛格的指導下開始於伯特克里。病人們長期住院,得益於健康飲食、鍛鍊、按摩和水療法。他們也參加療養院的屬靈活動。1897年在澳大利亞悉尼;1898年在丹麥斯科茲伯格均創建了療養院。早期的醫療布道士們是帶著熱療設備和聖經出去工作的。
診所和醫院的設立往往是進入非基督教地區的先導。如在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原先禁止傳道,自從1957年政府批准建立希爾紀念醫院以來,對教會活動的限制逐漸放鬆,該會在尼拍爾已建立了一些教會。
懷愛倫曾親自參予購買羅馬琳達的地皮。在這塊土地上,建起了醫療布道學院培訓醫藥布道士。最先開設護士課程,然後開設醫療課程。如今該校發展為羅馬琳達大學,羅馬琳達醫療中心以嬰兒心臟移植的開拓性工作而聞名。該中心於1991年建立的質子加速器,是同類治療癌症設備中的第一間。其它外科醫療隊曾造訪許多國家,施行手術,培訓當地人員。
預防醫學和健康教育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體系的重要方面,羅馬琳達大學本部及分校均能授予公共衛生的各級學位。在菲律賓和智利能授與碩士學位。專業醫務人員和牧師們共同積極參予傳授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方法。本會的戒菸、減肥、消除緊張項目,是普世性的健康教育運動的一部份。
1998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全球共開辦162所醫院和療養院,有病床19700張。此外還有102個私人療養院和老人院,361個診所和門診部,25個孤兒院和兒童院。共有75586名人員在上述機構服務。
福利和開發工作
福利和開發工作是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密切相關的。地方教會和全球總會都有向困難的人提供幫助的項目。
1874年,伯特克里教會的婦女組織了“多加慈善協會”。如此命名是為紀念給男人做衣服的約帕女基督徒多加(徒9:36-39)。伯特克里的婦女為窮苦的家庭縫製衣服,提供食品,還照顧孤兒,服侍病人。她們的舉動傳開以後,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多加會。1934年,芝加哥地區的各教會組織了第一個多加聯合會。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論其信仰,階級和種族。
許多地方教會還創立了社會服務中心,為窮人和受災人服務,向他們提供被服、食品、家俱和現金,並開辦成人教育班,教授持家,健康和謀生技藝方面的課程。一些教會和協會還備有車輛,裝滿衣服和食品,準備應付緊急情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設開發和救援署(Adventist Development andRelief Agency),在各分會和聯合會駐有代表,協調救援重大災情,如地震和洪水的受害人,並從事各種開發項目,如開發水源,建造學校,醫院和水壩,開辦初級醫療機構,開設自助課程,如園藝和職業技能等。該機構主要經費來自各基金會和政府,而不是教會。服務對象主要是教外人士,且大多在貧困的國家。
教會組織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是全球性的組織。基層教會組合成區會,在經濟上依賴於上一級的組織。(自立區會例外一編者按)區會組成聯合會,聯合會的設立是以國家,民族或語言而定。聯合會再組成分會,分會是總部設在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全球總會的分支機構,分會共有12個,即非洲印度洋分會、東非分會、歐非分會、歐亞分會、中美分會、北美分會、北亞太分會、南美分會、南亞太分會、南太平洋分會、南亞分會、泛歐分會。
各級管理機構採用代議制,地方基層教會派代表進入區會,區會代表參予聯合會的決策。分會委員會中有聯合會的代表,全球總會委員會又有各分會的代表。
各級教會的決定由委員會作出,委員會包括行政人員(會長、行政秘書和司庫)各部門和機構的代表以及平信徒。事關全球教會事務的重大問題在全球總會年會上討論。反映在本會手冊上的教會政策上的變動,只能在五年一次的全球大會,經世界各地教會代表廣泛討論後作出。
地方教會無權指派自己的牧師,也無須支付牧師的薪水。地方教會須將信徒的什一上繳區會,區會常常在與地方教會協商以後,向他們指派傳道士並支付薪水。地方教會所收取的其它奉獻歸自己開支,此外還籌集資金,通過上級組織,支持世界各地的傳道工作。
各級教會均下設各部開展工作,有兒童事工部、家庭事工部,安息日學及個人布道部、管家部和青年部。教育部指導辦學,區會通常在本地開辦中國小,高等院校則由聯合會或分會管轄。衛生節制部制訂和實施促進信徒及非信徒健康的計畫和項目。公共事務和宗教自由部則指導信徒和教會機構處理與社會和國家有關的事務。出版部監督出版社和書報銷售人員的工作。傳道協會促進牧師們的效能和福利。傳播部負責宣傳教會的各種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各地的教會領導大多由西方人擔任。二戰以後,由於大量當地人士擔任領導,北美和歐洲人士在國外教會擔任領導工作的人數已顯著減少。如1998年,只有二個分會的領導由外地區人士擔任。幾乎所有的聯合會和區會會長都由當地人擔任,同時全球總會領導層中也含有來自各洲和各種族的代表。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世界各地包含著眾多的種族、民族和語言。1998年教會出版物的語言多達272種,如果計算口頭使用方言,就達到748種了。1998年,北美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用26種語言進行禮拜,足見其多樣化。其中增加最快,人數最多的語言群體是講西班牙語的達99000人,占北美教會信徒總人數的11%。安德烈大學神學院開設西班牙語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來自西班牙語群體的牧師擔任區會、聯合會和分會的領導職務。北美亞裔復臨信徒使用的語言還有漢語、朝鮮語、越南語、菲律賓語。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亞裔教會人數最多的在多倫多,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和紐約。
1998年12月,在北美分會891176名信徒中,有212538屬1944年組建的黑人教會,並由美國黑人擔任領導。北美分會的七個聯合會中均有黑人地方教會,儘管其中並非全是黑人信徒。同時有不少黑人在地方教會和全球總會中擔任領導工作,如1979-1900任內北美分會會長就是黑人查爾斯布萊福特。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市奧克伍德學院自1896年起就招收黑人青年,培訓他們為上帝和同胞服務。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中只有極少女牧師,由於沒有正式按立,她們只能在當地教會任職,無權在區會擔任領導工作,但有不少婦女在當地平信徒中起著積極的領導作用。她們還在區會、聯合會、分會、總會各部門和委員會中發揮作用。
神學發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都堅持以聖經為信仰和教義的唯一依據,不願發表教義說明和信條。烏利亞史密斯曾在1872年寫了一份教義說明,但是,在1888年明尼阿渡利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息所引發的那場爭論中,史密斯的說明似乎被遺忘了。以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年鑑均無教義說明。隨著教會的發展,有關該會信仰的問題也多了起來。1930年全球總會要求一個四人委員會起草一份說明。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次年的年鑑就附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本信仰”。
這份說明與史密斯的說明相比,對三位一體,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恩典和律法的關係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這份說明直到1946年才投票通過作為正式檔案,而且須經全球大會方能改動。在1980年全球總會大會上,投票通過了該會第一份正式教義說明。這廿七條基本信仰刊在以後每年的該會年鑑上。
教會內部一直都存在神學觀點的分歧。1888年關於因信稱義的爭論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二十世紀初凱洛格與教會的關係引發了有關教會方針的爭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天上聖所的看法在教會中引發了痛苦的爭端。九十年代一些地方的教會中傳道士和平信徒在解經和敬拜方式上的分歧引起了分裂現象。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接受聖經的預言,視自己為古代以色列人和使徒教會的屬靈繼承人,並享有由此帶來的福惠和特權。在聖經預言的更大範圍內,懷愛倫的工作促進聖經預言在現代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