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GIS技術的魯西銅石地區金成礦預測》是2013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好生、司榮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GIS技術的魯西銅石地區金成礦預測
-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頁數:166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唐好生 司榮軍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5329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唐好生、司榮軍、向中林、杜顯彪、甘延景等著的《基於GIS技術的魯西銅石地區金成礦預測》為“魯西燕甘斷裂帶兩側金及多金屬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研究”項目成果的總結。本書詳細闡述了如何運用GIS信息技術,以現代成礦理論為指導,以MAPGIS、ArcView軟體為工具,通過資料收集、綜合研究,在建立多源地學信息資料庫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提取和數據分析,建立銅石地區區域成礦模式、找礦標誌、預測模型並圈定預測靶區。所圈定的靶區大大縮小了找礦範圍,為銅石地區的黃金找礦指明了方向。最近兩年預測靶區深部已經發現新的盲礦體,這也驗證了預測的有效性。
本書在闡述魯西銅石地區成礦地質背景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該地區的典型礦 床特徵,並運用現代成礦理論與GIS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強大的GIS空間 分析功能對地質、物探、化探資料進行信息提取和綜合研究分析,實現了多源信息的 融合,高效快速地優選了找礦靶區,是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質找礦中的典型實例。 作為一本較好的成礦預測範本,本書可供地質找礦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高校成礦 預測教學指導書。
圖書目錄
§1 銅石地區地質工作程度
1.1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1.2 區域物化探工作
1.3 礦產地質工作
1.4 科研工作
§2 成礦地質背景
2.1 地層
2.1.1 新太古界
2.1.2 新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構造
2.2.1 區域構造特徵
2.2.2 燕甘斷裂帶基本特徵
2.2.3 燕甘斷裂帶次級控礦斷裂
2.2.4 燕甘斷裂帶次級礦後斷裂
2.2.5 控礦斷裂的構造活動及應力分析
2.3 岩漿岩
2.3.1 銅石岩體
2.3.2 銅石岩體的控礦作用
2.4 地球物理特徵
2.4.1 岩石γ能譜含量特徵
2.4.2 磁場特徵
2.4.3 重力場特徵
2.4.4 銅石岩體的地電特徵
2.5 地球化學特徵
2.5.1 同位素地球化學
2.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2.5.3 化探異常特徵
§3 典型礦床特徵分析
3.1 研究區礦化類型
3.2 脈狀爆破角礫岩型——歸來莊型金礦
3.2.1 礦床地質特徵
3.2.2 礦床地球物理特徵
3.2.3 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3.2.4 成礦流體地球化學
3.2.5 歸來莊金礦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3.3 筒狀隱爆角礫岩型金礦——卓家莊金礦
3.3.1 礦床地質特徵
3.3.2 礦石類型
3.3.3 礦石組構
3.3.4 礦石的礦物組成
3.3.5 金礦物特徵
3.3.6 角礫岩筒的分帶特徵
3.3.7 圍岩蝕變特徵
3.3.8 礦床類型及成因
3.4 層狀碳酸鹽岩型金礦——磨坊溝金礦
3.4.1 礦床地質特徵
3.4.2 礦石類型
3.4.3 礦石結構構造
3.4.4 礦石的礦物組成
3.4.5 礦石化學成分
3.4.6 金礦物特徵
3.4.7 圍岩蝕變
3.4.8 成礦流體特徵
3.5 銅石地區金成礦模式
§4 基於GIS技術的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方法原理
4.1 GIS技術概述
4.2 GIS技術在成礦預測中的套用原理
4.3 主要套用工具介紹
4.3.1 MAPGIS簡介
4.3.2 ArcView簡介
4.4 資料庫建設
4.5 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設計
4.5.1 數據來源
4.5.2 數據的標準化設計
4.6 圖層劃分方案設計
4.7 圖形資料庫的建立
4.8 屬性資料庫的建立
4.8.1 圖元編號設計
4.8.2 屬性結構設計
4.8.3 屬性數據的輸入
4.9 預測方法
4.9.1 布爾邏輯法
4.9.2 代數法
4.9.3 證據加權法
4.9.4 層次分析法
4.9.5 多因素套合分析法
4.9.6 模糊邏輯法
4.9.7 本次成礦預測的流程
§5 基於GIS的銅石地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5.1 現代成礦理論對本次成礦預測的指導
5.1.1 地幔柱成礦理論
5.1.2 成礦系列與成礦系統理論
5.1.3 相似類比理論
5.1.4 礦床成因模式理論
5.2 預測準則及成礦標誌的建立
5.2.1 預測準則
5.2.2 主要找礦信息標誌
5.3 成礦預測信息的提取與分析
5.3.1 地質信息
5.3.2 地球物理信息
5.3.3 地球化學信息
5.4 預測區圈定原則、方法、分類
5.4.1 預測區圈定原則
5.4.2 預測區圈定方法
5.4.3 預測區分類
5.5 銅石地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5.5.1 綜合預測模型的建立
5.5.2 預測模型的量化及運算
5.5.3 預測靶區的初步圈定及解釋
5.5.4 預測靶區資源量估算
5.5.5 預測靶區野外檢查
§6 結論
6.1 主要結論
6.1.1 銅石地區金礦主要找礦標誌
6.1.2 銅石地區金礦找礦模型
6.1.3 銅石地區金礦成礦模式
6.2 銅石地區金礦成礦預測結果及其有效性
6.2.1 預測結果
6.2.2 預測有效性
6.3 創新性
6.4 存在問題
6.5 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唐好生、司榮軍、向中林、杜顯彪、甘延景等著的《基於GIS技術的魯西銅石地區金成礦預測》為“魯西燕甘斷裂帶兩側金及多金屬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研究”項目成果的總結。本書詳細闡述了如何運用GIS信息技術,以現代成礦理論為指導,以MAPGIS、ArcView軟體為工具,通過資料收集、綜合研究,在建立多源地學信息資料庫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提取和數據分析,建立銅石地區區域成礦模式、找礦標誌、預測模型並圈定預測靶區。所圈定的靶區大大縮小了找礦範圍,為銅石地區的黃金找礦指明了方向。最近兩年預測靶區深部已經發現新的盲礦體,這也驗證了預測的有效性。
目錄
§1 銅石地區地質工作程度
1.1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1.2 區域物化探工作
1.3 礦產地質工作
1.4 科研工作
§2 成礦地質背景
2.1 地層
2.1.1 新太古界
2.1.2 新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構造
2.2.1 區域構造特徵
2.2.2 燕甘斷裂帶基本特徵
2.2.3 燕甘斷裂帶次級控礦斷裂
2.2.4 燕甘斷裂帶次級礦後斷裂
2.2.5 控礦斷裂的構造活動及應力分析
2.3 岩漿岩
2.3.1 銅石岩體
2.3.2 銅石岩體的控礦作用
2.4 地球物理特徵
2.4.1 岩石γ能譜含量特徵
2.4.2 磁場特徵
2.4.3 重力場特徵
2.4.4 銅石岩體的地電特徵
2.5 地球化學特徵
2.5.1 同位素地球化學
2.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2.5.3 化探異常特徵
§3 典型礦床特徵分析
3.1 研究區礦化類型
3.2 脈狀爆破角礫岩型——歸來莊型金礦
3.2.1 礦床地質特徵
3.2.2 礦床地球物理特徵
3.2.3 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3.2.4 成礦流體地球化學
3.2.5 歸來莊金礦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3.3 筒狀隱爆角礫岩型金礦——卓家莊金礦
3.3.1 礦床地質特徵
3.3.2 礦石類型
3.3.3 礦石組構
3.3.4 礦石的礦物組成
3.3.5 金礦物特徵
3.3.6 角礫岩筒的分帶特徵
3.3.7 圍岩蝕變特徵
3.3.8 礦床類型及成因
3.4 層狀碳酸鹽岩型金礦——磨坊溝金礦
3.4.1 礦床地質特徵
3.4.2 礦石類型
3.4.3 礦石結構構造
3.4.4 礦石的礦物組成
3.4.5 礦石化學成分
3.4.6 金礦物特徵
3.4.7 圍岩蝕變
3.4.8 成礦流體特徵
3.5 銅石地區金成礦模式
§4 基於GIS技術的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方法原理
4.1 GIS技術概述
4.2 GIS技術在成礦預測中的套用原理
4.3 主要套用工具介紹
4.3.1 MAPGIS簡介
4.3.2 ArcView簡介
4.4 資料庫建設
4.5 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設計
4.5.1 數據來源
4.5.2 數據的標準化設計
4.6 圖層劃分方案設計
4.7 圖形資料庫的建立
4.8 屬性資料庫的建立
4.8.1 圖元編號設計
4.8.2 屬性結構設計
4.8.3 屬性數據的輸入
4.9 預測方法
4.9.1 布爾邏輯法
4.9.2 代數法
4.9.3 證據加權法
4.9.4 層次分析法
4.9.5 多因素套合分析法
4.9.6 模糊邏輯法
4.9.7 本次成礦預測的流程
§5 基於GIS的銅石地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5.1 現代成礦理論對本次成礦預測的指導
5.1.1 地幔柱成礦理論
5.1.2 成礦系列與成礦系統理論
5.1.3 相似類比理論
5.1.4 礦床成因模式理論
5.2 預測準則及成礦標誌的建立
5.2.1 預測準則
5.2.2 主要找礦信息標誌
5.3 成礦預測信息的提取與分析
5.3.1 地質信息
5.3.2 地球物理信息
5.3.3 地球化學信息
5.4 預測區圈定原則、方法、分類
5.4.1 預測區圈定原則
5.4.2 預測區圈定方法
5.4.3 預測區分類
5.5 銅石地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5.5.1 綜合預測模型的建立
5.5.2 預測模型的量化及運算
5.5.3 預測靶區的初步圈定及解釋
5.5.4 預測靶區資源量估算
5.5.5 預測靶區野外檢查
§6 結論
6.1 主要結論
6.1.1 銅石地區金礦主要找礦標誌
6.1.2 銅石地區金礦找礦模型
6.1.3 銅石地區金礦成礦模式
6.2 銅石地區金礦成礦預測結果及其有效性
6.2.1 預測結果
6.2.2 預測有效性
6.3 創新性
6.4 存在問題
6.5 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