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技術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技術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技術》是2015年8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海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技術
  • 作者:王海濤
  • ISBN:9787121268281
  • 頁數:388頁
  • 定價:79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應急通信是為應對自然災害或公共突發事件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機制和手段。本書以突發緊急事件下應急通信網路組織和服務保障為研究重點,在系統闡述應急通信保障現狀和傳統應急通信技術手段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系統構建所涉及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內容涵蓋了應急通信的基本概念、發展研究現狀、網路架構、關鍵技術和套用,其中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異構網路融合互通,網路生存性增強技術,多業務流QoS支持技術,網路管理和安全,網路認知與協同,以及網路性能測量和評價方法等。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1章 應急通信概述 (1)
1.1 應急通信的相關概念和內涵 (1)
1.1.1 突發事件 (1)
1.1.2 應急通信 (2)
1.1.3 災備通信 (3)
1.1.4 應急指揮 (4)
1.1.5 應急聯動 (4)
1.1.6 公眾通信與應急通信的關係 (5)
1.2 應急通信的特點 (6)
1.3 應急通信的分類和分級 (7)
1.3.1 應急通信場景的分類與比較 (7)
1.3.2 應急通信的分類與分級 (8)
1.4 應急通信的需求分析 (9)
1.4.1 不同應急突發情況下的通信需求 (9)
1.4.2 不同應急時間階段的通信需求 (10)
1.4.3 不同應急用戶的通信需求 (11)
1.4.4 不同應急事件級別的通信需求 (13)
1.5 應急通信系統的功能及提供的業務 (14)
1.6 應急通信的國內外發展套用現狀 (15)
1.6.1 國外應急通信發展動態 (15)
1.6.2 國內應急通信發展概況 (17)
1.6.3 應急通信發展趨勢 (19)
1.7 我國應急通信保障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20)
1.7.1 存在的問題 (20)
1.7.2 解決對策 (21)
1.8 本章小結 (22)
第2章 應急通信保障方式和技術手段分析 (23)
2.1 應急通信保障的基本概念 (23)
2.2 應急通信保障體系 (24)
2.2.1 應急通信保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24)
2.2.2 應急通信保障體系總體架構 (25)
2.2.3 應急通信保障管理體系 (27)
2.2.4 應急通信技術體系 (30)
2.2.5 應急通信標準體系 (33)
2.3 傳統應急通信技術 (35)
2.3.1 基於公共固定通信網的應急通信 (36)
2.3.2 衛星通信 (37)
2.3.3 無線集群通信 (38)
2.3.4 公眾移動通信網路 (40)
2.3.5 短波和微波應急通信 (41)
2.3.6 業餘無線電通信 (42)
2.3.7 無線廣播和網際網路 (42)
2.4 新型應急通信技術 (43)
2.4.1 遙感與定位技術 (43)
2.4.2 號碼攜帶 (44)
2.4.3 應急通信車 (45)
2.4.4 空中通信平台 (47)
2.4.5 基於NGN的應急通信 (48)
2.4.6 無線寬頻專網 (49)
2.4.7 基於WiMAX的應急通信 (51)
2.4.8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 (53)
2.4.9 認知無線電和認知網路 (53)
2.4.10 其他應急通信新技術 (54)
2.5 應急通信網路的組成和技術選型 (57)
2.5.1 應急通信網路的組成 (57)
2.5.2 應急通信保障中的技術選型 (57)
2.5.3 面向不同用戶對象的通信手段 (59)
2.6 應急通信的技術熱點和技術難點 (60)
2.6.1 應急通信的技術熱點 (60)
2.6.2 應急通信的技術難點 (62)
2.7 應急通信保障實施建議 (62)
2.8 本章小結 (65)
第3章 無線自組網及其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 (66)
3.1 前言 (66)
3.2 Ad hoc網路 (67)
3.2.1 提出背景 (67)
3.2.2 基本概念和特點 (68)
3.2.3 Ad hoc網路的體系結構 (69)
3.2.4 Ad hoc網路的主要研究內容 (71)
3.3 無線感測網 (76)
3.3.1 基本概念 (76)
3.3.2 WSN的套用目標與特徵 (77)
3.3.3 無線感測網的體系結構 (78)
3.3.4 無線感測網的設計 (82)
3.4 無線Mesh網路 (84)
3.4.1 基本概念 (84)
3.4.2 研究和套用現狀 (85)
3.4.3 相關技術標準 (85)
3.4.4 技術特點 (87)
3.4.5 網路結構 (88)
3.4.6 關鍵技術分析 (89)
3.5 無線自組網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 (91)
3.5.1 Ad hoc網路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 (91)
3.5.2 無線感測網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 (93)
3.5.3 無線Mesh網路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 (95)
3.5.4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綜合應急通信套用 (97)
3.6 本章小結 (98)
第4章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網路體系架構 (99)
4.1 引言 (99)
4.2 應急通信網路的構建要求 (99)
4.3 一體化異構應急通信網路體系框架設計 (101)
4.3.1 設計原則和目標 (101)
4.3.2 異構應急通信網路的分層框架和通用協定棧 (101)
4.3.3 系統體系結構 (103)
4.3.4 物理網路結構 (105)
4.3.5 組織和部署方案 (106)
4.3.6 入網過程與管理 (109)
4.3.7 結合無線自組網和蜂窩網路的混合式組網 (111)
4.3.8 網路特點和優勢分析 (113)
4.4 基於RBAC的應急回響模型研究 (113)
4.4.1 需求背景 (113)
4.4.2 應急回響的一般模型 (114)
4.4.3 基於RBAC的應急回響模型 (115)
4.4.4 約束條件分析 (118)
第5章 支持應急通信的異構網路融合技術 (120)
5.1 背景需求 (120)
5.2 研究發展現狀 (122)
5.3 技術問題分析 (123)
5.3.1 移動性管理 (123)
5.3.2 無線資源管理 (125)
5.3.3 呼叫接入控制 (126)
5.3.4 異構網路選擇 (127)
5.3.5 端到端QoS保證 (127)
5.3.6 安全問題 (128)
5.4 異構網路互連原理與策略 (129)
5.4.1 異構網路互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9)
5.4.2 異構網路互連策略 (130)
5.4.3 異構網路互連實現方法 (132)
5.5 支持異構網路互連的應急通信網路結構設計 (135)
5.5.1 設計目的 (135)
5.5.2 設計方案 (135)
5.5.3 其他考慮 (137)
5.6 無線自組網與其他網路的互連方案 (137)
5.6.1 網路互連的需求和形式 (137)
5.6.2 網路互連解決方案 (139)
5.7 一種基於用戶等級和負載均衡的多屬性網路選擇算法 (143)
5.7.1 算法提出背景 (143)
5.7.2 基於AHP和TOPSIS的網路選擇 (144)
5.7.3 仿真分析 (147)
5.8 本章小結 (149)
第6章 應急通信網路的生存性增強技術 (150)
6.1 引言 (150)
6.2 網路生存性研究狀況分析 (151)
6.3 應急通信網路生存性增強策略與方法 (153)
6.3.1 生存性增強策略 (153)
6.3.2 生存性增強技術和方法 (154)
6.4 高生存性異構應急通信網路的構建 (159)
6.4.1 應急通信網路的生存性特點和需求 (159)
6.4.2 高生存異構應急通信網路的設計 (161)
6.4.3 提高應急通信網路可生存性的若干措施 (165)
6.5 應急通信網路的信息傳輸模式 (167)
6.5.1 信息共享方式和傳輸模型 (167)
6.5.2 基於角色的路由和選擇性擴散 (168)
6.5.3 基於短訊息服務的位置路由 (170)
6.6 應急通信網路中的信息擺渡機制 (171)
6.6.1 背景需求 (171)
6.6.2 相關工作說明 (172)
6.6.3 基於網路分簇的信息擺渡機制 (172)
6.7 無線自組網中基於機率估計的冗餘控制算法 (177)
6.7.1 相關工作 (177)
6.7.2 算法設計目標和思想 (178)
6.7.3 PERCA算法描述 (178)
6.7.4 仿真驗證 (180)
6.8 無線自組網中能耗均衡的分簇路由協定 (181)
6.8.1 相關工作分析 (181)
6.8.2 EBCRP協定的設計 (183)
6.8.3 仿真實驗分析 (185)
6.9 應急通信中基於簇的WSN生存性路由協定 (186)
6.9.1 動機和目的 (186)
6.9.2 網路模型 (186)
6.9.3 協定的工作流程 (187)
6.9.4 仿真與結果分析 (190)
6.10 本章小結 (193)
第7章 應急通信網路的多業務流QoS支持技術 (194)
7.1 基本概念和服務要求 (194)
7.1.1 QoS的定義和特徵 (194)
7.1.2 服務需求 (195)
7.2 相關研究現狀 (195)
7.3 協定棧各層的QoS保障機制 (197)
7.3.1 無線信道預測機制 (197)
7.3.2 支持QoS的MAC協定 (198)
7.3.3 QoS路由 (199)
7.3.4 無線自組網的傳輸層協定 (201)
7.3.5 套用層自適應機制 (202)
7.4 無線自組網的跨層QoS體系結構 (203)
7.4.1 背景需求和設計理念 (203)
7.4.2 實施跨層QoS保障的策略和方法 (204)
7.4.3 基於跨層設計的QoS體系結構 (206)
7.5 無線自組網的擁塞控制機制 (208)
7.5.1 問題和挑戰 (208)
7.5.2 研究發展現狀分析 (208)
7.5.3 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09)
7.5.4 研究目標、技術問題和解決方案 (211)
7.5.5 無線自組網中的簡單跨層流控機制 (213)
7.6 應急通信中業務流的判定、分類及識別 (215)
7.6.1 業務流的判定 (215)
7.6.2 業務流的分類和分級 (216)
7.6.3 業務流的識別 (218)
7.7 基於業務優先權的自適應頻寬分配方案及性能分析 (220)
7.7.1 問題的提出 (220)
7.7.2 方案描述和系統建模 (220)
7.7.3 系統仿真及性能分析 (222)
7.7.4 頻寬分配方案的進一步討論 (224)
7.8 基於業務分類和代價期望的分簇QoS路由協定 (226)
7.8.1 協定設計方法 (226)
7.8.2 協定工作流程 (228)
7.8.3 仿真實驗分析 (229)
7.9 本章小結 (231)
第8章 應急通信網路的管理和安全技術 (232)
8.1 網路管理技術概述 (232)
8.1.1 基本概念和相關標準 (232)
8.1.2 基於Web的網路管理 (233)
8.1.3 基於策略的網路管理 (234)
8.1.4 自治網路管理 (235)
8.2 應急通信網路的規劃和管理 (236)
8.2.1 應急通信網路管理的特點和要求 (236)
8.2.2 應急通信網路的規劃 (237)
8.2.3 應急通信網路的監控和管理 (237)
8.2.4 無線自組網的管理 (238)
8.3 移動性管理 (241)
8.3.1 概述 (241)
8.3.2 位置管理 (241)
8.3.3 網路層移動性管理 (243)
8.3.4 移動切換 (247)
8.3.5 無線自組網的移動性管理 (248)
8.4 無線資源管理 (250)
8.4.1 基本概念和目標 (250)
8.4.2 無線資源管理的研究內容 (250)
8.4.3 移動通信系統的無線資源管理 (252)
8.4.4 無線自組網的資源管理 (253)
8.4.5 異構無線網路的可重配置資源管理 (258)
8.5 無線自組網的安全威脅與應對策略 (260)
8.5.1 無線自組網的安全問題 (260)
8.5.2 無線自組網面臨的安全威脅和攻擊 (260)
8.5.3 網路安全策略 (261)
8.5.4 網路安全機制 (262)
8.5.5 基於入侵容忍的安全防護體系 (269)
8.6 無線自組網中的信任模型與信任建立機制 (270)
8.6.1 基本概念和背景需求 (270)
8.6.2 信任模型 (270)
8.6.3 信任建立機制 (271)
8.6.4 信任輔助的安全路由 (273)
8.6.5 信任關係面臨的攻擊及其防護措施 (273)
8.7 基於可信網路的WSN分級信任管理方案 (274)
8.7.1 設計思想 (274)
8.7.2 節點的屬性、角色和可信級別 (274)
8.7.3 分簇過程 (275)
8.7.4 身份認證和密鑰分發 (276)
8.7.5 WSN可信路由機制 (278)
8.7.6 可信保障和安全性分析 (279)
8.8 本章小結 (280)
第9章 應急通信網路的認知與協同通信技術 (281)
9.1 認知無線電技術 (281)
9.1.1 提出背景 (281)
9.1.2 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82)
9.1.3 研究現狀和套用發展趨勢 (283)
9.1.4 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 (286)
9.1.5 認知無線電規則 (289)
9.2 認知網路技術 (290)
9.2.1 提出背景 (290)
9.2.2 定義和內涵 (290)
9.2.3 目標和要求 (291)
9.2.4 研究現狀和發展套用 (291)
9.2.5 認知網路的工作模式和資源管理 (292)
9.2.6 認知網路的設計和實現框架 (294)
9.2.7 認知網路的關鍵技術 (296)
9.3 環境感知網路和情境意識服務 (298)
9.3.1 背景需求 (298)
9.3.2 情境意識服務平台 (299)
9.3.3 環境感知網路體系結構 (300)
9.3.4 關鍵技術分析 (301)
9.3.5 套用分析 (302)
9.4 具有認知能力的應急通信系統的構建 (303)
9.4.1 需求背景 (303)
9.4.2 設計理念 (305)
9.4.3 認知應急通信系統的構建 (305)
9.4.4 套用場景分析 (309)
9.5 協同通信技術 (310)
9.5.1 背景需求 (311)
9.5.2 操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312)
9.5.3 關鍵技術問題 (313)
9.5.4 協同認知技術 (314)
9.6 網路編碼技術 (316)
9.6.1 基本概念 (316)
9.6.2 發展簡史 (316)
9.6.3 工作原理和操作過程 (317)
9.6.4 網路編碼的顯著特點 (318)
9.6.5 關鍵技術問題 (319)
9.6.6 網路編碼的套用 (320)
9.7 激勵協作機制 (321)
9.7.1 問題的提出 (321)
9.7.2 相關研究概述 (322)
9.7.3 激勵協作機制的工作原理分析 (324)
9.7.4 分組轉發策略 (326)
9.8 本章小結 (327)
第10章 應急通信網路的性能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328)
10.1 IP網路的性能指標體系 (328)
10.1.1 標準化的網路性能指標 (328)
10.1.2 IP網路性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29)
10.2 基於無線自組網的應急通信網路的性能指標體系 (331)
10.2.1 網路關鍵特徵說明 (331)
10.2.2 網路性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333)
10.3 網路測量技術 (336)
10.3.1 基本概念 (336)
10.3.2 網路測量技術和方法 (336)
10.3.3 網路性能主動測量技術 (338)
10.3.4 網路性能被動測量技術 (339)
10.3.5 無線自組網的性能測量 (340)
10.4 網路性能測量和評價系統的設計 (342)
10.4.1 系統體系結構 (342)
10.4.2 網路部署架構 (343)
10.4.3 系統功能結構 (344)
10.5 網路性能評估模型和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346)
10.5.1 常用的評估模型和算法 (346)
10.5.2 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347)
10.6 基於ANP的WSN可生存性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分析 (351)
10.6.1 背景需求 (351)
10.6.2 可生存性指標體系的構建 (351)
10.6.3 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的確定 (352)
10.6.4 指標體系分析與驗證 (356)
10.7 基於SMP的分簇WSN生存性評估模型 (357)
10.7.1 研究背景 (357)
10.7.2 生存性評估模型 (358)
10.7.3 分簇WSN可生存性評估 (359)
10.7.4 模型分析與驗證 (361)
10.8 基於計算機模擬的異構應急通信網路生存性評價 (364)
10.8.1 需求分析 (364)
10.8.2 模擬環境目的和環境設定 (364)
10.8.3 網路連通度和覆蓋度分析 (365)
10.8.4 接入機率分析 (366)
10.8.5 節點度和路由跳數分析 (368)
10.8.6 網路穩定度分析 (369)
10.8.7 實驗結論 (369)
10.9 本章小結 (370)
參考文獻 (37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