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小勇主編的《基於水功能區的納污能力計算理論方法及套用》由水域納污能力計算理論與方法、水域納污能力計算案例兩部分組成。首先闡明了水功能區水域納污能力的概念與內涵,對水功能區污染源、水質監測與評價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展望了水域納污能力計算的發展方向。分河流、湖( 庫)兩種水域類型,系統闡述了納污能力數學模型計算的流程與方法;探討了實測法、
調查統計法、估算法等3種污染負荷計算方法的工戒判籃作程式與內容。本書還介紹了“三峽水域納污能力計算”“長江幹流水域束坑腿納污能力計算”“武漢江段多指標和動態納污能力計算”3個典型的研究案例,具有較強的實際指導意義。
本書適合從事水資源保護行業的廣大工作者和致力於水域納污能力研究的科研人員閱讀。
目錄
前言第1章 水域納污能力概述 1.1 水域納污能力基本概念 1.1.1 水域納污能力概念由來 1.1.2 水域納污能力的組成與分類 1.1.3 水功能區水域納污能力概念 1.2 水域納污能力研究進展 1.2.1 國內外水域納污能力研究進展 1.2.2 水質模型研究進展第2章 水功能區水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 2.1 污染源調查與評價 2.1.1 污染源分類 2.1.2 污染源調查 2.1.3
污染源評價 2.2 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與評價 2.2.1 水質監測 2.2.2 水質評價第3章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理論與發展 3.1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 3.1.1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由來 3.1.2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主要內容 3.2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程式 3.2.1 數學模型法計刪紋精算程式 3.2.2 污染負荷法計算程式 3.3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存在的局限性 3.3.1 設計水文條件的局限性 3.3.2 計算方法的不完善 3.3.3 模型參數取值的不確定性 3.3.4 污染源調查分析的不確定性 3.3.5 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3.4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的發展與拓展 3.4.1 設計水文條件的發展方向 3.4.2 計算方法的發展方向 3.4.3 計算範圍的拓展研究 3.4.4 計算指標的拓展研究 3.4.5 河流納污能力數學模型的發展方向 3.4.6 湖(庫)納污能力數學模型的發展方向 3.4.7 生態納污能力的拓展研究第4章 河流納污能力數學模型計算法 4.1 基本資料收集 4.1.1 自然環邀紋罪境資料 4.1.2 社會環境資料 4.1.3 水環境現狀調查 4.1.4 河流
水功能區劃成果 4.2 污染物的確定 4.2.1 水污染物分類 4.2.2 污染物指標的確定程式 4.3 設計水文條件 4.3.1 概述 4.3.2 設計水文條件的確定 4.4 水質模型選擇 4.4.1 概述 4.4.2 一般河流水質模型分類介紹 4.4.3 重金屬水質模型 4.4.4 有毒有機物模型 4.5 模型參數確定 4.5.1 水力參數 4.5.2 耗氧系再檔境承數 4.5.3 復氧係數 4.6 納污能力計算模型推求 4.6.1 零維計算模型 4.6.2 一維計算模型 4.6.3 二維計算模型 4.6.4 河網地區納污能力計算模型 4.6.5 重全催金屬納污能力計算模型 4.7 計算結果合理性分析與檢驗 4.7.1 基本資料的合理性分析 4.7.2 計算條件簡化和假定的合理性分析 4.7.3 數學模型選用、參數確定的合理性分析與檢驗 4.7.4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成果的合理性分析與檢驗第5章 湖(庫)納污能力數學模型計算法 5.1 基本資料紙拒只微收集 5.1.1 水文資料 5.1.2 水環境現狀調查 5.1.3 湖(庫)水功能區劃成果 5.2 污染物的確定 5.3 設計水文條件 5.3.1 概述 5.3.2 由徑流資料推求設計時段的人湖徑流 5.3.3 利用水量平衡法推求設計時段人湖流量 5.3.4 水庫設計水文條件的確定 5.4 水質模型選擇 5.4.1 湖(庫)均勻混合模型 5.4.2 湖(庫)非均勻混合模型 5.4.3 湖(庫)富營養化模型 5.4.4 湖(庫)分層模型 5.4.5 重金屬水質模型 5.4.6 有毒有機物水質模型 5.4.7 水質數值模擬軟體簡介 5.5 模型參數確定 5.5.1 耗氧係數 5.5.2 氮氧係數 5.5.3 其他 5.6 納污能力計算模型推求 5.6.1 湖(庫)均勻混合模型 5.6.2 湖(庫)非均勻混合模型 5.6.3 湖(庫)富營養化模型 5.6.4 湖(庫)分層模型 5.7 計算結果合理性分析與檢驗第6章 水域納污能力污染負荷計算法 6.1 基本資料收集 6.1.1 資料收集範圍 6.1.2 資料收集內容 6.2 污染物的確定 6.3 實測法 6.3.1 工作程式 6.3.2 工作內容 6.4 調查統計方法 6.4.1 工作程式 6.4.2 工作內容 6.5 估算法 6.5.1 工作程式 6.5.2 工作內容 6.6 合理性分析與檢驗第7章 三峽庫區水域納污能力計算 7.1 三峽水庫概況 7.2 水功能區劃 7.3 庫區水環境現狀 7.3.1 庫區污染源 7.3.2 幹流水質 7.3.3 主要支流水質 7.4 納污能力分析範圍 7.5 計算方案 7.6 設計水量擬定 7.6.1 擬定原則 7.6.2 設計水量確定 7.7 計算方法及參數擬定 7.7.1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計算模型 7.7.2 初始斷面背景濃度確定 7.7.3 二維模型不同求解方式比較 7.8 庫區納污能力分析 7.8.1 蓄水前 7.8.2 135m蓄水位方案 7.8.3 156m蓄水位方案 7.8.4 175m蓄水位方案 7.9 庫灣納污能力分析 7.9.1 設計水量擬定 7.9.2 計算方法 7.9.3 計算結果 7.10 成果分析 7.10.1 總體納污能力分析 7.10.2 岸邊納污能力分析 7.10.3 小結第8章 長江幹流水域納污能力計算 8.1 水功能區 8.1.1 一級水功能區劃 8.1.2 二級水功能區劃 8.2 納污能力計算原則 8.3 納污能力研究範圍 8.4 設計水量擬定 8.4.1 幹流主要控制斷面設計水量 8.4.2 主要支流控制斷面設計水量 8.4.3 水功能區邊界寬度 8.4.4 岸邊流速、流量 8.5 納污能力計算方法及有關參數確定 8.5.1 水質目標值的確定 8.5.2 水質模型 8.5.3 綜合自淨係數 8.5.4 橫向擴散係數 8.5.5 縱向離散係數 8.5.6 初始斷面背景濃度確定 8.6 納污能力計算結果 8.6.1 省級行政區納污能力 8.6.2 水資源分區納污能力 8.6.3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第9章 武漢江段多指標和動態納污能力計算 9.1 武漢江段概況 9.2 武漢江段水功能區劃 9.3 水文條件 9.4 水質條件 9.5 模型率定與驗證 9.6 計算結果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