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步行行為的主動式健康干預的住區環境研究

《基於步行行為的主動式健康干預的住區環境研究》是依託重慶大學,由譚少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步行行為的主動式健康干預的住區環境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譚少華
  • 依託單位:重慶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當今全球許多慢性疾病呈現盛行趨勢,產生的嚴重後果已威脅人類生存,抗擊慢性病對人民健康和社會的危害已刻不容緩。慢性病的發生,雖然與遺傳和個體差異有關,但缺乏體力活動的生活環境是誘發慢性病發生重要原因之一。以機動性為主體的現代城市生活,鼓勵步行等活動是增強體魄、遏止慢性病發生以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重要舉措之一;構建吸引人們積極主動步行出行的住區環境是輔助戰勝這些慢性病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城市步行環境為對象,以步行行為需求為切入點,運用出行日誌和國際體力活動量表等調查方法獲取步行行為基礎數據、並在統計分析基礎上確定最適宜步行的物質空間形態特徵;構建描述步行出行的物質空間形態特徵的因子和計算模型,運用GIS和物質形態定量化分析手段,探詢滿足人們主動步行出行目的需求的城市步行環境特徵及其空間分異規律,構建主動式健康干預的住區環境,通過引導人們主動增加步行,實現對人群健康的主動干預,成果可為同類研究借鑑

結題摘要

有效的體力活動是減少慢性病發生的重要途徑,創造吸引人們主動步行和騎車出行、參與健身鍛鍊等增加體力活動機會的人居環境,是增強人群健康、遏制慢性病發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從促進住區人群日常步行出發,運用行為註記法、使用後評價(POE)、GIS空間分析等,探尋步行對體力活動的促進效果,結果表明:(1)步行是減少慢性病發生的有效途徑。根據重慶市16個住區的跟蹤調查發現,建成環境對人群健康的主動式干預效果主要表現在提升體力活動、改善慢性病。(2)良好的住區建成環境對人群步行行為具有促進作用(正作用)。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和Pearson相關性檢驗對重慶市江北地區10個住區進行空間模擬,發現影響居民步行出行的住區環境屬性包括多樣性、可達性、連通性、安全性和功能性。(3)通達性低的住區環境對人群步行行為有制約作用(反作用)。運用GIS疊加分析結合通達性模型對重慶南岸區國小步行網路進行評價,發現其步行通達性衰減比例為0.157,僅占原有500米範圍覆蓋面積的15.7%,故以步行500m可達性度量住區10min步行圈更優於“500 m半徑圓形”。(4)人群步行行為與住區土地利用、出行動機與時間有關。對南岸區10個住區實證發現步行行為受街區土地利用、職住模式等影響,並隨距中心距離而呈現衰減規律。近鄰圈層以生活性步行活動為主,活動時間主要在15min以內;中間圈層生活性步行和工作性步行的比例均衡,其職住平衡的空間結構起主要作用;遠郊圈層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健全,加大了步行出行強度,出行時間集中在30分鐘左右,嚴重影響步行吸引力。(5)不同尺度(城市、住區和街道)的步行環境影響要素存在差異。城市尺度關注步行系統連結性、土地利用合理性;住區尺度更關注目的地可達性、步行體驗舒適性;街道尺度則更關注街道美學特性及步行安全性。研究指出適當增加線路密度、公交服務和調整土地利用,嘗試建立適宜步行的住區發展模式:以公共運輸站點為核心500m步行距離內,通過公交幹線兩側的人車混行街道引導空間結構,用地以“住區中心+街坊中心”二級結構布局,結合十字街道作為慢性系統的重要骨架,在公共中心和4個街坊中心之間布置4條綠道。本研究嘗試創造適宜步行的住區環境,吸引住區人群增加步行等體力活動,主動干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伏案過長等),達到改善慢性病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供同類研究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