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熱-電、光-電轉換的集成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徐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熱-電、光-電轉換的集成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凌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基於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熱-電、光-電轉換的集成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徐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於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熱-電、光-電轉換的集成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徐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熱-電轉換和光-電轉換是兩個重要的能源再生技術,通過這兩個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熱能和太陽能到電能的轉換...
《有機-無機半導體複合體系光電轉換的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由曹怡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聯吡啶釕染料敏化納晶多孔TiO2薄膜電池是目前最有效的有機-無機複合的光電轉換體系,針對這一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開發以下工作:系統研究了吸附功能基團、空間立體因素以及配體氧化還原能力對敏化劑...
《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在光電器件中的套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占肖衛。 內容簡介 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質輕、柔性、可溶液加工、價廉等優點,在光電器件中的套用越來越廣泛。n型和p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對光電器件同等重要。然而,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早期發展曾長時間滯後於p型有機半導體材料,被認為是有機...
尋求功能複合的物理與化學原理和有序複合的製備技術,獲得一系列有機-無機半導體有序複合光電功能材料,探索其在光電器件上的套用,並研製出原型光電功能器件。在有機半導體的理論和製備方法上,取得一些具有原始創新性質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有機電子產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反鐵電性液晶(AFLC)是在電場的驅動下,由反鐵電性液晶轉換成鐵電性液晶的一種物理現像。並與非對稱性*在低分子液晶的AFLC中,核心構造的苯環和共軛之苯基結合碳原子鄰接者,在非對稱性中心將CH3基結合的狀況,要比將CF3基結合來的有安定的反鐵電性,另外在高分子液晶得AFLC中,核心構造的部份連線奇數的碳碳鏈,...
高效製備與光電器件 《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原理、高效製備與光電器件》,是依託於南京郵電大學,由黃維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 主要完成人:黃 維(南京郵電大學),賴文勇(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南京郵電大學),范曲立(南京郵電大學),唐 超(南京郵電大學)獲獎記錄 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基於P3HT的有機半導體光控移相器的原理及套用研究》是依託電子科技大學,由唐紅艷擔任醒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本項目研究基於有機半導體材料聚-3已基噻吩(P3HT)的光控移相技術的工作原理、物理本質及新套用;採用電子轉移(CT)理論與微帶傳輸線(MTL)理論相結合的新方法,對基態和激發態的有機半導體...
柔性有機光電器件;開發出有機/無機雜化導電布拉格反射鏡(DBRs),可用於構建電泵浦有機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諧振腔;開發出水添加劑、界面輔助晶化、種子誘導晶化等方法可控生長鈣鈦礦晶體薄膜,使得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提高到18.48%;開發出Pb-In二元金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效率和穩定性提高...
有望在高性能器件、結構與性能的關係以及器件製備工藝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結題摘要 本項目致力於有機共軛材料的分子設計、自組裝合成及其套用研究。申請人研究了基於溶液法的難溶化合物金屬酞菁的可控生長,探討了溶液法在有機半導體材料晶體生長及器件製備上的優勢和特點,為合成具有熱力學不穩定相的有機半導體大單晶...
可以看到,有機半導體異質結作為電荷注入層不但實現了電子和空穴的高效平衡注入,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更為重要的是,也實現了與金屬電極功函式無關的高效率。機理研究表明,有機異質結的電荷產生過程是個遂穿過程,基於這個思想,成功地製備出了高效率倒置型紅、綠、藍、白光OLEDs,是目前報導的倒置型器件...
本項目組織跨電子物理、化學學科的交叉研究隊伍,採用有機半導體p-n結型、p-i-n型光敏結構作為光耦輸出的光敏部分,研究有機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界面上的光電轉換過程、能級匹配和電子躍遷、載流子遷移和光生內建電場等基礎問題,研究有機半導體材料、光敏器件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最佳化材料與結構;以高穩定性的有...
發展壯大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國內領先的高性能微納器件與晶片集成領域創新團隊,為山東大學雙一流建設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做出實質性貢獻。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努力探索機制創新,形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同的學術管理、行政管理和支持服務3大體系,構建多元化用人機制、人才匯聚機制、目標管理機制、人才竟爭、激勵、...
對於太陽能電池來說,為了得到高的轉換效率,要求材料有大的非平衡載流子壽命和適中的禁頻寬度(禁頻寬度於1.1至1.6電子伏之間最合適)。晶體缺陷會使半導體發光二極體、半導體雷射二極體的發光效率大為降低。溫差電器件對材料特性的要求:為提高溫差電器件的轉換效率首先要使器件兩端的溫差大。當低溫處的溫度(一般為...
光電子技術(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是一門研究光與物質中電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能量轉化而形成的新技術,廣泛涉及雷射、通信、信息處理、圖像處理、感測等多個領域,是未來信息產業的關鍵技術之一。光電子技術的核心在於控制和操縱光的行為,以實現電信號與光信號之間的轉換。20世紀下半葉,隨著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
《光調控有機半導體內電荷輸運及導電特性的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孫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有機半導體在一個有機分子的區域內實現對電子運動的控制,可從分子尺度進行自下而上的自組裝構建特殊功能的器件,從而替代現行的矽基半導體器件,極大地提高電路的集成度與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將有機光致變色...
圍繞大面積、高效率CIGS太陽電池低成本製備工藝的開發,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非真空液相法製備了高性能的CIGS薄膜太陽電池,小面積(0.4 cm2)電池在AM1.5模擬太陽光下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13.83%,是國內第一家採用非真空液相法製備出高效CIGS薄膜太陽電池,並經中科院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注入載流子的自旋狀態進行操控,提高器件單線態激子的形成幾率,進而提高自旋極化注入OLED的內量子效率,在突破螢光OELD內量子效率25%極限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創新和突破。結題摘要 有機自旋電子學是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新興熱門研究方向,有機半導體作為自旋電子材料在光電領域具有很大的套用價值和發展...
張曉宏在高效光/電轉換有機材料分子結構設計、製備與性能研究方面,他提出了高效藍色有機電致發光(OLED)材料的分子設計新策略,揭示了基於該類材料體系實現高效藍色及白色OLED器件的機制,為高效OLED材料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在高效光/電轉換的有機分子有序聚集體結構的可控制備與性能研究方面,他創新性地提出了...
在太陽能光伏器件的所有性能表征手段中,IV特性測試無疑是最直觀、最有效、最被廣泛套用的一種方法。通過測量IV特性曲線,並進一步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可以直接了解到光伏器件的各項物理性能,包括光電轉換的效率、填充因子等。這些數據可以為光伏器件的研究、質檢以及套用提供可靠的依據。卓立漢光提供高性價比的IV特性測試系統...
3.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有機/無機複合光電功能體系的構築、界面調控及相關器件,參加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集成項目,高效光電轉換無機半導體微納材料與器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參加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II-VI族納米結構高效表面電荷轉移摻雜及其光電子器件的研究,主持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冀健龍(Jianlong Ji),男,畢業於太原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太原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副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招生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方向:微納感測技術與器件;研究方向:微納感測與集成電路系統。主要從事微納器件與系統相關領域研究。內容包括:有機半導體器件、類腦晶片、積體電路...
首次在MoTe₂中實現了從2H半導體到1T或1T'金屬相的轉變,提出了控制二維材料相變的新思路;發明了二維鐵磁半導體生長技術,在V-WSe₂中實現了室溫鐵磁特性;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中的載流子倍增效應,在二維MoTe₂和WSe₂中獲得了接近99%的能量轉換效率。此外,李永熙教授在碳納米管套用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首次實現...
參與的程度:主要成員時 間: 1987 -1991成果或成就:可見光半導體雷射器 參與的程度:主要成員時 間: 1991 -1995 成果或成就: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陣列參與的程度:主要成員 研究領域 半導體光電子學,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器件;光纖有源、無源器件;有機半導體光電器件;光子晶體;半導體器件及集成電路。碩博研究方向 半導體...
(2)一種基於肖特基接觸IV分析的有機薄膜遷移率測量方法 (3)傅立葉分解與合成實驗儀 (4)一種有機半導體器件特性測量儀 (5)一種梳狀源極層疊結構有機場效應管 研究組成員 彭應全 宋長安 覃同 王鵬 研究生 王穎 李榮華 馬朝柱 謝吉鵬 楊汀 呂文理 范國營 陳德強 高鵬傑 ...
2. 酞菁類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及器件組裝 在信息技術領域,半導體器件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典型的盤狀有機半導體分子,金屬酞菁因其具有的高遷移率、高穩定性、高有序的超薄膜生長特性,是當今有機半導體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酞菁作為少數幾種有實際套用價值的分子材料之一,已經在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得到套用:如(1...
2004至2006年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後;2007至2008年,先後在日本國立理化研究所(RIKEN)和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任研究員。2008年底回國加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和納米科學技術學院(CNST)任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新型半導體器件研究。研究領域 (1)有機半導體器件的器件物理與套用研究:有...
(8)介電/半導體集成薄膜調製耦合機理研究,國防973計畫二級子項目,經費250萬元,2007-2010。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 1 薄膜無源集成技術 無源集成是電子系統集成化、小型化的關鍵,薄膜集成技術是一種新的無源集成技術。與傳統的厚膜集成技術(LTCC)相比,基於微電子工藝的薄膜集成技術通常能提供更優良的元件精度、性能和...
一方面,伴隨半導體器件低壓驅動和低功耗化,集成電路的工作電壓已由5 V降低到3 V和1.5 V;另一方面,電源小型化需要小型、大容量產品以替代體積大的鋁電解電容器。為了滿足這類低壓大容量MLCC的開發與套用,在材料方面,已開發出相對介電常數比BaTiO3高1~2倍的弛豫類高介材料。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同時發展了...
針對常規太陽能電池(如矽和CIGS薄膜)存在的製備流程複雜、價格偏高、效率已近極限和不能彎曲等問題,開發基於新型半導體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如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望進一步提高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可採用印刷等工藝大幅降低製造成本,並可製成柔性或半透明器件套用於便攜電子、建築物集成等領域,從而...
實驗室享有先進的器件微加工試驗線、材料生長與器件測試分析系統、以及工業級的器件模擬仿真環境,並與美國著名測試設備公司Cascade Inc共建了功率電子器件失效分析聯合平台。實驗室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在電力能源轉換、環境監測、生物醫藥、電力電機實時監控、國防預警與跟蹤、以及石油礦物開採領域具有重大套用價值。目前,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