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

基弗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和美術家。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 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這位怪僻而孤獨的歐洲天才,創造了一個被自知之明和憐憫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終充滿希望的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塞姆·基弗
  • 外文名:Anselm Kiefer
  • 別名:基弗
  • 國籍:德國
  • 民族:日爾曼民族
  • 出生地:法德邊境小城多瑙艾辛根
  • 出生日期:1945年3月8日
  • 職業:畫家,藝術家
  • 畢業院校:杜塞道夫國家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
  • 代表作品:《聖像破壞之爭》、《鉛鑄圖書館》、《Margarethe》等眾多作品。
生平,簡介,罪行考古,評價,

生平

1945年 生於德國 1951年 移居Ottersdorf,在拉施塔特上學
1966-1968年 在弗萊堡結束了法律和羅曼語研究,轉而跟隨弗賴德堡跟隨彼得·德雷斯學習繪畫
1969年 在Karlsruhe舉辦首場攝影個展"Besetzungen (Occupations)"
1970年代 在杜塞道夫美術學院學習,師從約瑟夫·波伊斯。遊歷歐美及中東
1990年 獲沃爾夫獎(Wolf Prize)
1999年 獲日本皇家世界文化獎(the Praemium Imperiale )
2008年 獲德國圖書和平獎(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
在法國(巴黎Yvon Lambert Gallery) 生活和工作

簡介

基弗是80年代“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他出生於德國戰敗的那一年,70年代師從博伊斯,深受其影響。他的作品經常以聖經北歐神話、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並大量運用油彩、鋼鐵、鉛、灰燼、感光乳劑、石頭、樹葉等綜合材料。基弗的風格結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覺和物質性,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這位怪僻而孤獨的歐洲天才,創造了一個被自知之明和憐憫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終充滿希望的景象。這一點與被稱為“孤獨的行者”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胡志穎追尋精神終極的彼岸性的藝術遙相呼應。

罪行考古

基弗也是博伊於斯的學生。同他的老師一樣,基弗也努力正視納粹時期的恐怖和德國歷史、文化和神話,並且希望為德國理想主義療傷,助其復興。事實上,基弗在繪畫上有很大的抱負,他渴望用繪畫來重新界定整個德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從史前到華格納、尼采希特勒。像博伊於斯一樣,基弗也常常被視作"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但是,與其導師不同的是,他極力避免當下的社會問題,也沒有政治野心。
在成為畫家之前,基弗從事過。1969年,他身穿納粹軍服,舉著右臂高呼勝利口號(編者註:納粹分子招呼用語,在當時屬於非法行為),在許多歐洲城市裡讓人給他拍照。這些照片在德國展出之後,人們開始爭論他是否是納粹的同情者。他接下來的作品也引起人們對納粹歷史的注意。他畫了大量希特勒時期的或被劫掠地區的,現已成為廢墟的紀念性建築,它們一度是納粹"千年帝國"夢想的遺蹟,現已被炸毀或被燒毀。基弗畫作的外觀看起來似乎經歷過一場劫掠--大量厚厚的油彩和樹脂、稻草沙子乳膠蟲膠、廢金屬、照片和各種各樣油膩的東西堆積在一起。然而,關於焚燒過的土地的圖象,也讓人聯想起播種之前的燒荒--對新的生長的期待。此外,他所展示的土地是德國的土地,是產生過浪漫主義文化傳統的土地,而題於畫上的文字更使畫的內容複雜化了。例如作品 《紐倫堡》(Nuremberg)上面寫著:"紐倫堡-節日-草地"。

評價

批評家傑克·弗拉姆(Jack Flam)解釋道:"這些文字脫離了其所題獻的畫面,獨立地喚起了關於一系列相關事物以及各種關係的聯想,諸如中世紀紐倫堡的歌唱大師以及華格納為他們寫的歌劇(這正是希特勒的喜好之一)以及二戰前的納粹集會和反猶太人法案,二戰後在此召開的戰犯審判。" 基弗的作品一再提及納粹時期,然而,人們無法判斷他對納 粹的真實態度。但是,不管他是批評還是同情納粹,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證明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