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靜脈(basal vein)是2020年公布的神經病學名詞,出自《神經病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底靜脈
- 外文名:basal vein
- 所屬學科:神經病學
- 公布時間:2020年
基底靜脈(basal vein)是2020年公布的神經病學名詞,出自《神經病學名詞》第一版。
基底靜脈(basal vein)是2020年公布的神經病學名詞,出自《神經病學名詞》第一版。定義收集額葉內側面和腦島附近靜脈血的靜脈血管。由大腦前靜脈、大腦中靜脈和下紋狀體靜脈合成,匯入大腦大靜脈。出處《神經病學名詞》第...
基底靜脈叢 基底靜脈叢(basilar venous plex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斜坡上面硬腦膜數條靜脈形成的靜脈叢。向前上與海綿竇、岩上、下竇相通;向後下與邊緣竇和椎內靜脈叢相通。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大腦中靜脈淺支的血液進入海綿竇,而深靜脈匯入Rosenthal基底靜脈並最終匯入直竇。(3)Rostnthal基底靜脈:該靜脈是大腦大靜脈形成前的最大腦外靜脈,由大腦前靜脈、大腦中深靜脈、紋狀體靜脈匯集形成,在橫池處與大腦內靜脈以及按枕-額方向引流距狀區靜脈血液的大腦後靜脈匯合。這些靜脈匯聚腦內後形成最大的橋靜脈...
大腦大靜脈是位於中線部位的靜脈結構,由大腦大靜脈和Rosenthal基底靜脈匯流而成,向後與下矢狀竇匯合,形成直竇,主要引流丘腦、顳葉內側面、枕葉和小腦上蚓部。大腦大靜脈瘺主要為大腦大靜脈的瘤樣擴張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動脈瘤,故也稱大腦大靜脈動脈瘤樣血管畸形。大腦大靜脈動脈瘤樣畸形屬於一種特殊的顱內腦血管...
大腦大靜脈(Vein of Galen)血栓形成 大腦大靜脈是接受大腦深靜脈回流的主幹靜脈。大腦大靜脈血栓形成多為非感染性靜脈血栓,主要累及間腦、基底節、內囊等深部結構,常表現為雙側病變。多表現為顱內高壓症狀: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可出現嗜睡、精神症狀、反應遲鈍、記憶力和計算力及定向力的減退,手足徐動或舞蹈...
大腦中深靜脈 大腦中深靜脈(deep middle cerebral vein)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島葉附近靜脈匯合而成的靜脈。沿大腦外側溝底向下行,到前穿質處與大腦前靜脈形成基底靜脈。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大腦腳外側靜脈 大腦腳外側靜脈(lateral peduncular vein)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沿大腦腳外側上行,在基底靜脈的背外側段和腹側段相移行處注入基底靜脈。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
膝狀體靜脈 膝狀體靜脈(vein of the geniculate body)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由很短的內側膝狀體靜脈和較長的外側膝狀體靜脈組成,分別注入基底靜脈。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在臨床上常通過椎靜脈造影,以明確診斷椎管內的病變。分類 椎內靜脈叢 位於硬膜外隙,連綿不斷,縱貫椎管全長,上端在枕骨大孔處形成一個集密的靜脈網連線椎靜脈、枕竇、乙狀竇、基底靜脈叢、枕髁導靜脈和舌下神經管靜脈叢,下端在骶管裂孔處溝通椎外靜脈叢。該靜脈叢主要接受由椎骨和脊髓回流的靜脈血,按其...
不典型靜脈 頭靜脈、基底靜脈、腸系膜靜脈、髂靜脈、股靜脈、膕靜脈、隱靜脈、子宮靜脈和陰莖背靜脈的內膜含縱行或環行平滑肌。隱靜脈、股靜脈和膕靜脈中膜內層平滑肌多為縱行;腎上腺靜脈中膜幾乎都是縱行平滑肌。腎靜脈、門靜脈、脾靜脈和膈靜脈的外膜主要由縱行平滑肌組成。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相當長的一段管壁沒有...
丘腦後靜脈 丘腦後靜脈(posterior thalamic vein)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收集丘腦後份靜脈血的靜脈血管。由從丘腦後份穿出的若干細小靜脈匯集而成,注入基底靜脈。公布時間 2014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大腦前靜脈 大腦前靜脈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定義 收集額葉內側面血液的靜脈。與大腦前動脈伴行,沿視交叉及視束的上外側邊走行,末端在前穿質附近匯入基底靜脈。 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
手掌側靜脈網(palmar venous rete of hand)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指掌側靜脈在手指基底的小靜脈之間有側支相連,並與手掌部的淺靜脈互相吻合形成的靜脈網。掌中間網縱行上升,在腕部上延為前臂正中靜脈。魚際網和小魚際網的兩側緣分別與手背靜脈網相連。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嗅回靜脈 嗅回靜脈(vein of olfactory gyr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將嗅回靜脈血導入基底靜脈的小靜脈。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眶額後靜脈 眶額後靜脈(posterior orbitofrontal vein)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收集額葉眶面後部血液的靜脈。有1~3支,後行達前穿質,在此注入大腦前靜脈或注入基底靜脈的前端。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椎內靜脈叢位於椎管內,分布於椎骨骨膜與硬脊膜之間。前組在椎體後方和後縱韌帶的兩側,大致為兩條縱行的靜脈叢,收集來自椎體的靜脈;後組位於椎弓和黃韌帶的深面。兩側之間有吻合支相連。椎內靜脈叢收集脊髓、椎骨和韌帶的靜脈血,向上與顱內的枕竇、乙狀竇、基底叢等有吻合,並與椎外靜脈叢有廣泛的交通。由...
多因靜脈竇血栓形成擴延所致。症狀體徵 起病突然,出現發熱、癇性發作和輕偏癱。深部大腦大靜脈(Galen靜脈)血栓病情嚴重,可累及間腦和基底節,出現高熱、昏迷、去腦強直發作及癇性發作,存活患者可遺留受阻徐動症、舞蹈症等。疾病病因 多因靜脈竇血栓形成擴延所致。大腦皮質靜脈血栓形成常見於產褥期、脫水和血液病等...
基底動脈環(cerebral arterial circle)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定義 位於大腦底部使兩側頸內動脈系與椎位基底動脈系相交通的環狀動脈結構。由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段、兩側後交通動脈和兩側大腦後動脈始段吻合而成,位於蝶鞍上方,環繞視交叉、灰結節、乳頭體周圍。出處 《核醫學名詞》...
枕葉靜脈 枕葉靜脈(occipital vein)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由背外側組、內側組及下組構成的靜脈。收集顳葉、頂葉後部及枕葉前部血液的靜脈血管。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直竇,系統腦膜竇之一。位於大腦鐮和小腦幕結合處,向後注入竇匯。它接受大腦大靜脈的血液和下矢狀竇的靜脈血,大腦大靜脈收集兩側大腦內靜脈與基底靜脈血液,其中大腦內靜脈收集丘腦、第三腦室及側腦室脈絡叢、豆狀核、尾狀核、胼胝體、部分海馬的血液,基底靜脈收集丘腦底部、中腦等腦底部的血液,然後注入竇匯,再...
不成對的硬腦膜竇有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海綿間竇及基底竇(基底靜脈叢)。在顱中窩的硬腦膜竇有海綿竇、蝶頂竇、腦膜中竇和岩上竇。蝶頂竇 蝶頂竇(sphenoparietal sinus)位於蝶骨小翼下方,並緊靠蝶骨小翼的後緣。收納相應區域硬腦膜的血液。約有75.7%的標本,蝶頂竇與腦膜中靜脈額支相連。在蝶...
④其它少見的責任血管還有小腦後下動脈、變異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動脈)、腦橋橫靜脈、外側靜脈及基底靜脈叢等。責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動脈也可以是靜脈。微血管減壓術的方法是:全麻下,於患側耳後、髮際內縱行4cm的直切口,顱骨開孔,直徑約2cm,於顯微鏡下進入橋小腦角區,對三叉神經走行區...
內皮細胞扁平,細胞間的連線與動脈相似,基底部有突起穿過內彈性膜與附近的平滑肌細胞形成肌-內皮連線,可能傳遞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質給肌細胞。中樞神經系的微動脈多無肌-內皮連線,基板很薄或不明顯。內皮下層薄,成自疏鬆結締組織,含少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內彈性膜薄,有窗孔。中膜為二三層螺旋排列的...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源於已存在的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的新的毛細血管性血管的生長。腫瘤血管生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內皮基質降解、內皮細胞移行、內皮細胞增殖、內皮細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環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驟。由於腫瘤組織這種新生血管結構及功能異常,且血管基質不完善,這種...
內皮細胞基底面有基板,厚度不一,有的連續,有的間斷。細胞核扁長圓形,順細胞的長徑分布。胞質內見中心體,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線粒體、溶酶體和多泡小體,糖原不豐富。細胞的較特殊的結構是有質膜小泡和窗孔。質膜小泡直徑約60~70nm,由細胞游離面或基底面細胞膜內凹形成,內含攝入的物質,是輸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