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主要通過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傳播。實驗室內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報導。
人群易感性:人對CHIKV普遍易感,感染後可表現為顯性感染或隱性感染。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為2~12天,通常為3~7天。
1.急性期
(1)發熱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伴有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淋巴結腫大。一般發熱1~7天即可退熱,有的病人約3天后再次出現較輕微發熱(雙峰熱),持續3~5天恢復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結膜充血和輕度畏光的結膜炎表現。
(2)皮疹80%的患者在發病後2~5天,軀幹、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皮疹,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間皮膚多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癢感。數天后消退,可伴有輕微脫屑。
(3)關節疼痛發熱同時,多個關節和脊椎出現疼痛、關節腫脹,可伴有全身性肌痛。關節痛多為遊走性,隨運動加劇,晨間較重。病情發展迅速,往往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關節功能喪失,不能活動。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的劇烈疼痛是本病的特點。關節積液少見。X線檢查正常。
(4)其他極少數患者可出現腦膜腦炎、肝功能損傷、心肌炎及皮膚黏膜出血。
2.恢復期
急性期後,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疼痛及僵硬狀態可完全恢復。部分患者持續性關節疼痛和僵硬可達數周至數月,甚至3年以上。個別患者留有關節功能受損等後遺症。
檢查
1.一般檢查
(1)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多為正常,少數患者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輕度降低。
(2)生化檢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
(3)腦脊液檢查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符合病毒性損傷的改變。
2.血清學檢查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採用ELISA、免疫層析等方法檢測,捕獲法檢測IgM抗體的結果較為可靠。一般情況下,發病後第1天出現IgM抗體,第5天多數患者呈陽性。
(2)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採用ELISA、免疫螢光抗體測定(IFA)、免疫層析等方法檢測。一般情況下,發病後第2天出現IgG抗體,第5天多數患者呈陽性。
3.病原學檢查
(1)核酸檢測採用RT-PCR和Real-timePCR等核酸擴增方法檢測。一般發病後4天內在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
(2)病毒分離採集發病2天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
診斷
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
生活在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或12天內有疫區旅行史,發病前12天內有蚊蟲叮咬史。
2.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以發熱為首發症狀,病程2~5天出現皮疹,多個關節劇烈疼痛。
3.實驗室檢查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2)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從患者標本中檢出基孔肯雅病毒RNA;
(4)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
診斷標準:疑似診斷: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無流行病學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確定診斷:疑似診斷基礎上具備診斷依據中實驗室檢查任一項者。
鑑別診斷
1.登革熱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的傳播媒介相同,流行區域基本相同,臨床表現亦類似,與登革熱較難鑑別。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出血傾向較輕。鑑別有賴於實驗室特異性檢測。
2.O’nyong-nyong等甲病毒感染
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表現和基孔肯雅熱相似,不易根據臨床表現和一般實驗室檢查進行鑑別,需要通過特異性檢測進行鑑別診斷。由於這些病毒之間存在抗原性交叉,對血清學檢測結果需要仔細分析。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是鑑別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3.傳染性紅斑
由細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現顴部紅斑,伴口周蒼白,2~5天后出現軀幹和四肢的斑丘疹。關節受損表現為多關節周圍炎,較多發生在近端指趾關節、掌關節,可侵犯腕、膝和踝關節。細小病毒B19特異性抗體和核酸檢測陽性。
4.其他
本病還需與流感、麻疹、風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濕熱、細菌性關節炎等疾病相鑑別。
治療
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症處理。
1.一般治療
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採取防蚊隔離措施。
2.對症治療
(1)降溫對於高熱病人應先採用物理降溫。有明顯出血症狀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體消炎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
(2)止痛關節疼痛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鎮痛藥物。
(3)腦膜腦炎的治療治療要點主要為防治腦水腫。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藥物降低顱壓。
(4)康復治療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者可進行康復治療。
預防
基孔肯雅熱的預防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控制傳染源
儘量就地治療,以減少傳播機會。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間,應予以防蚊隔離。隔離期為發病後5天。發現疑似和確診病例應及時上報。
2.切斷傳播途徑
病室中應有蚊帳、紗窗、紗門等防蚊設備。消滅蚊蟲和清除蚊蟲孳生地。
3.保護易感人群
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採取個人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