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組法

基因重組法是在遺傳工程中通常是指體外重組DNA的方法。是將不同生物種類、株系的遺傳物質在體外進行剪裁、拼接,重新組合在一起;然後轉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並使目的基因在受體中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或生物種類,以達到定向改變生物性狀的目的。1972年D.Berg等人首次將SV40病毒DNA與大腸桿菌λ噬菌體DNA相連線,完成了兩種不同生物DNA的體外重組。1973年將不同質粒的限制性內切酶片段在體外連線,構建了第一個具有生物學機能的雜交細菌質粒,從而使這一技術得到人們的重視。

體外重組DNA方法一般包括四個步驟:第一步是獲得目的基因;第二步是將目的基因DNA片段與載體DNA片段在體外進行連線;第三步是將重組體DNA分子引入合適的宿主細胞;第四步是篩選攜帶目的基因的生物體。目前體外重組DNA方法廣泛套用於微生物、動物、植物的遺傳工程之中。在生物製品、製藥、植物抗病、抗蟲及理論研究方面都有廣泛的套用,是一項很有潛力的技術。利用細胞融合技術也可得到發生基因重組的融合子。基因重組的另一個含意是指同源染色體間發生的基因交換。這種基因重組常套用於生物遺傳育種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