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保存是從口腔黏膜上皮細胞中分離、提取、純化細胞核中的DNA,並通過生物技術的方法來進行DNA保存的一種技術。
簡介,質疑,
簡介
固相吸附保存技術”使嬰兒DNA能夠在常溫下長期保存因而得以普及,將嬰兒時期保存的基因與病變細胞基因進行縱向比照,能夠幫助發現基因突變所發生的特異性位點,從而有助於提高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的精確性和安全性。
質疑
關於DNA保存和基因檔案保存:前者是提取DNA後儲存起來,保留DNA上攜帶的人體遺傳信息和DNA的活性,後者是對個體的DNA提取出來後,進行人體全基因組序列測序,並將測序結果以數據形式保存起來,這些數據是能用於基因治療的有效信息,而嬰兒DNA保存是先保存下來,個體後期有需要用的時候再進行嬰兒時期DNA序列的測序,與嬰兒時期的相對原始的基因序列進行比對,為突變位點的尋找提供依據。
DNA保存時長:
DNA能否保存下來、保存能持續多長時間是根據其保存的環境和方式方法來決定的,不同的保存方法有不同的保存期限。
1.DNA的結構:DNA是生命信息的載體,DNA的雙螺旋結構使其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
2.外界影響因素:如果避免DNA水解酶、氧化、微生物、紫外線、高溫、高壓等破壞因素,即生物、化學、物理的破壞因素。DNA就可以穩定保存下來並被利用。但是具體保存的時長是根據使用的方法來斷定的。比如液氮保存法、電製冷保存、DNA納米分子包覆後置於-80℃保存、採用特殊介質常溫儲存等等。以上舉例的每一種方法保存的年限都不同,我們常規所知道的方法是實驗室、科研機構所常用的,有一些保存技術涉及到專利技術是大家所不能共知的。
我國保存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但大眾進行基因保存的觀念還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目前國內的基因保存主要分布在極小規模的特殊領域, 但是保存作為21世紀”為健康作個性化準備”的高新技術, 必然會得到政府、商業機構和大眾的重視。
關於DNA保存的實例報導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宣布,他們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6500萬年前的恐龍基因片段。
200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和紐西蘭研究土壤標本的時候發現:DNA可以在土壤中保存40萬年。
遺傳病的缺陷基因存在於父母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子)中,胚胎髮育的早期就已經含有這些疾病信息,無論什麼年齡段檢測都能檢測出,並且基因檢測技術只是測到相關基因,了解和預測疾病發生的可能性,目前並不能改變基因使其恢復正常。如果能康復,遺傳病就不存在了。即使父母都檢測出基因突變並且知道是哪組基因突變,但並不能通過改變基因來治病,發病後還是得靠藥物調養。所以保存嬰兒時期DNA不能用於先天性遺傳疾病的診斷,但是由於後天環境和不良生活習慣發生基因突變最終導致疾病的,能夠通過對比嬰兒時期的原始的基因序列,用檢測技術測到相關已經發生突變的基因,達到診斷突變位點的目的。
目前,採用的專利技術具有常溫固態保存的特點,可以實現家庭自我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