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古民居建築群,“九廳十八井”,鄉村詳解,恩榮牌坊,文武廟,培田水系,大夫第——繼述堂,雙灼堂,敦樸堂,官廳,培田古街,培田古祠,鋤經別墅,容膝居,衍慶堂及戲台,吳家大院,進士第,天后宮,俯瞰培田,古巷深深,交通狀況,
簡介
培田人傳承客家“孝悌為本,耕讀傳家”的傳統與“業繼治平”、“開拓進取”的精神,充分發掘利用本地資源,發展農林業、加工業和織造等手工業。同時,
培田又是連城到
長汀古道上的驛站,水陸通衢,便於商賈外調內運、集散中轉,商業及運輸業亦逐步發展起來,形成耕、讀、商並舉的客家村落。隨著
經濟發展和文化的發達,明清時期,培田出現一批富商巨賈和文武官宦。他們相繼在家鄉建造以7座“
九廳十八井”大宅為代表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處書院、2道
牌坊、4座庵廟、1條千米古街,遂形成村內面積達7.9萬
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築群。
培田古民居匯集京、皖、粵、贛、閩等地的建築模式和風格,且錯落有序,布局合理,將民居建築、禮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閒中心和園林綠化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雖是人工,宛如天成”,令人賞心悅目的效果。
培田古民居建造技藝精湛。以官廳、繼進堂為代表的“
九廳十八井”建築,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光、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的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築。宅內的建築裝飾集中了各種工藝手法,梁托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鏤空浮雕,有的圖形紋樣多達9個層次,巧奪天工。培田21座百年古祠的門廬構造也是技藝超群,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其結構斗拱壘撐,立石柱雕梁,架飛檐翹角;安紅門,畫彩棟,懸金字
牌匾,
鏤雕窗牖牆屏,刻石柱楹聯,繪木壁漆畫,富麗堂皇,令人目不睱接。
培田古民居不僅建造精巧,有很高的
藝術價值,而且保存大量楹聯、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學士紀曉嵐為
培田書院題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書
裴應章考察培田後贈聯“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是個只有千餘人的小村莊,位於
宣和鄉河源溪上游的吳家坊。明清時期這個村先後修建的村莊建築群,諸如宗廟、社壇、碑坊、書院、“
九廳十八井”宅第等,是福建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之一。
古民居建築群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築群,大體由6座學堂、2座書院、3座庵、2座廟、2座碑坊和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以及1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2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帶有鮮明明清建築特點的古建築群落,其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
永定土樓、梅州
圍龍屋相媲美。漫步
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等精巧華麗的百年古祠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祠廟建築注重門廬構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
培田村的遊人不多,民風很淳樸。這些古老的建築里都有居民居住,他們在這裡燒水做飯、閒 聊休息,對遠方的客人態度友好。這裡是私人住宅,但又是對遊客敞開的,可以隨意看看天井、廚房和院子。這裡明清建築的特色是“
九廳十八井”,曾認真的到一棟宅院裡數了一下,還真有“十八井”,但很不容易找到。
“九廳十八井”
是
客家人參照北方庭院建築特點,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採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合的大型民居建築。其廳、井布局科學合理,九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會客交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於一體。
廳堂後部往往有太師壁,供奉著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畫像,牆上常常貼著書法或者對聯。而無論大廳小廳,都有用磚頭架起的木條,上面擺滿了盆花。有的用臉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隨意的花盆,看起來樸實又別有情趣。
在院落與院落之間進進出出,當地的人們微笑著點頭致意。“耕讀為本”的客家思想,是造就一代賢人名仕的座右銘,並且這些思想仍然影響著客家人。無論老人還是青年人都溫溫爾雅,很多人都會寫一手好書法,如果你與他們攀談,他們會很樂意告訴你他們家族和宅院的輝煌歷史,這曾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可是沒落了。這個小村莊是安靜的。大概青年人都出外打工或者求學了,這裡更多的是老人和婦女兒童。這裡的人們也許看慣了遊人,對我們是不太在意的。整個村子就我們一個旅行團,另外還有
龍巖電視台來採訪培田村的記者們,我們作為遊客,也落入了他們的鏡頭中。
初看起來,
培田民居破破爛爛,讓人沒什麼耐心。但若有時間慢慢逛,會發現這些不起眼的民房充滿了細節吶。比如說地面吧,很多院落用鵝卵石鋪地,並做成各種圖案,有金錢紋啊,有
如意結啊,有松鶴圖啊,四周再用條石鑲邊,諸多考究。有一家大宅院,大門檻的外面是個半圓型的卵石地面,比院子的地面整整矮了一大截,當中還有個銅錢的圖案。每當下雨,這個半圓型的卵石盆就積滿了水,像個聚寶盆,這就有了吉利的意味。而中間那個銅錢也有個說法——閉著眼睛從屋外走到屋裡,第三步的時候若正好踏到銅錢上,就說明你有財運喔。我們抱著好玩的態度都踏了一遍,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踏到銅錢。看來民間工匠在那么早的時候就懂得樸素的人體工程學了。
培田人是喜歡種植花草的,除了在宅院的主要通道鋪砌石板道外,別處一律留泥土種植花草。在民宅的屋脊上,常可以看到一些裝飾,以動物中的龍、魚,植物中的卷草為主。這些吻飾,在麗江的納西族民居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但造型是不同的。
“九廳十八井”大型磚木民居建築
鄉村詳解
培田村總覽平面圖
恩榮牌坊
來到培田村,沿著石板小道走進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樓上光緒皇帝御賜的“恩榮”二字,似乎在昭示著這座古村落曾經“不論文官武將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一律步行”的榮耀。據傳是清光緒皇帝賜建給他的御前四品藍翎侍衛吳拔禎的。它與村尾吳昌同得“聖旨”所立的“樂善好施”牌坊遙相呼應,顯示著培田村文武競秀、積善濟人的輝煌歷史。
文武廟
過了“恩榮”石牌坊,路右邊有一座“文武廟”,據傳該廟始建於明初,當時叫關帝廟。僅為一層,是祀奉武帝關公的。乾隆年間(公元1779 年) 才改成今天的兩層文武廟,也稱文昌閣。
上廟祀文聖孔子。有對聯曰: 萬世師表 百方范儀
下廟祀武聖關公。有對聯云:一生不負桃源義 千古長存蜀漢忠
這種文武同廟的建築極為少見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培田水系
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觸是無處不在的水。那些縱橫交錯的水渠、水塘,構成培田發達的水系。
在培田,村中的排水系統主要由水圳、暗溝和水塘組成。在村中有二條水圳穿街過巷,貫穿全村,直通各戶。
據村裡的老年
婦女回憶,當年溝水清澈見底。他們足不出戶,就靠屋旁這條流動水溝洗滌生活用品。
培田村前有一窪池塘,種植了許多荷花,想必到了每年仲夏時節,荷花盛開時,一定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
培田村現存有30多幢明清時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築,一幢連著一幢,布局科學,緊密有序。其樣式幾乎囊括了所有常見的建築模式。如圍屋式的“雙灼堂”、土樓式的“繩武樓”和“修竹樓”、日字式的“吳家大院”、田字式的“大夫第”、吊腳樓式的“天后宮”等等。當然,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融和了北方四合院優點的九廳十八井典型建築。它截然不同於以外御為特色的土樓和以內閉為特徵的圍屋。它沒有圍牆,沒有炮眼,而到處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宇坪、照牆、魚池、花圃,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休閒和養生的美麗莊園。
培田村的民居基本採用“九廳十八井”的合院建築平面布局形式。 嚴格來講,它應歸類於閩、粵、贛一帶的“三合天井式”民居建築。 代表建築有“
官廳”、“
繼述堂”、和“雙灼堂”等。
大夫第——繼述堂
培田村中規模最大的“九廳十八井”合院建築,當首推繼述堂。繼述堂也稱大夫第,規模宏大。它遠不止九廳十八井,而是有18 個廳堂24 個天井72 個房間,共占地6900 平方米。
繼述堂前的廣場當地人稱外雨坪,坪邊原有月塘和圍牆,現已毀。坪中遺有一對石獅石鼓,兩根紋龍旗桿。門前一副對聯“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從聯中可以感受到建築周邊環境之美和主人對耕讀文化的追求。門樓上這幅“三台拱瑞”的匾額,已經掛了整整160多年。
過了大庭院來到掛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廳,從這兩個牌匾可以看出這家宅院祖先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過天井上台階之後進入大廳。中廳大廳聯成一體,雕樑畫棟,場面浩大,這裡主人宴客、會親的場所。大廳兩側設主臥房,分成前後間。再過一個天井進入後廳,後廳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內宅。與外廳大不相同的是,這裡的裝飾裝修樸素典雅 ,空間尺度親切宜人,後廳之後、圍牆之前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這裡的肅靜與前廳的喧鬧形成一個明顯的反差。
大廳中雕刻精美的古樸家具。
繼述堂最絕的一處,莫過於大廳中的地板了。曾有專家來此考察,看到繼述堂大廳中獨特的地板,非常不解地詢問其主人,當初修建這幢房子,是先鋪地板再蓋房的嗎?他們誤以為這種類似於石材的地板,是用一整塊的石板鋪設上去的。其實不然,它是用砂、石子、泥漿等建築材料混合而成,類似於今日的水泥砂漿,經過長年累月的碾壓打磨,變得堅硬無比,形成今天所看到的這種像石板的地面。這種非同尋常的建築形式,體現了客家的聰明才幹和高超的技藝。
在培田古建築中,常用的建築裝飾手段如
木雕、
磚雕、
石雕、
灰塑、
泥塑、
彩畫、
漆畫、剪瓦等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圖案越精美複雜、工藝越精細, 就說明主人越有地位。
雙灼堂
雙灼堂也是“九廳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築。但它的建築構架最為精湛、是集
科技與
藝術為一體的培田古民居精品。門廬橫批“華屋萬年”,藏主人吳華年名字於頭尾。
敦樸堂
在繼述堂與雙灼堂之間,是敦樸堂。敦樸堂前是半圓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內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這半圓形的卵石盆內積滿了雨水,就像個聚寶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為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錢紋中的小小銅錢也有講究:如果你閉著眼由院內出門,第三步恰好踏在這枚銅錢之上,你將會有很好的財運。
官廳
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連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宣和鄉的培田村就成為汀連官道的連線點。這裡明清曾設驛站 ,驛站就設在今日的官廳里。官廳也是培田九廳十八井的代表建築之一。該宅占地5900 平方米,為前塘後閣五進帶橫屋、中軸對稱式布局。它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至今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官廳前設圍牆、半月塘、外雨坪。宅子四周的青磚防火牆古樸厚重,門樓前兩坪石獅石鼓危坐,石桅桿挺立,照牆圓圍,月增清碧。
培田也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當年紅軍曾在培田的官廳召開重要軍事會議。朱德總司令、彭德懷等參加了這次會議,會後紅軍抗日先遣隊走上了長征的道路。
門廬設有雙重屏風,過門廬之後進入一個大庭院,又有一對石旗桿。進入書寫有“斗山並峙”的內門後才是前廳,隨後是中廳、大廳、後廳。中廳開學館,左右廂房曾經藏書萬冊。後廳為兩層樓閣,樓下廳為宗族議事廳,樓上廳為藏書閣。
培田古街
培田村的村落中心是一條約2000米長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幾座宗祠,街東有三十幾座民居和驛站。曲折的古街與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錯落的民居建築連為一體。千米古街最盛時有商鋪37 間,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 間。
培田古街中部的三叉路口,因此處轉角優美,遂成培田一大景觀,是攝影愛好者到培田的必拍之景。間有此景拍成的作品,在影賽中獲獎訊息傳來。
培田古祠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為界,西側即靠山一側並列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樂庵公祠等二十一座百年古祠。各詞堂門廬精巧華麗,令人目不暇接。
鋤經別墅
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數椽瓦屋,大門上書一聯,橫批:“鋤經別墅”,聯曰:“半畝硯田余菽粟;數椽瓦屋課桑麻。”相對於“進士第”的高雅,這“鋤經別墅”卻來得草根一些。
大多人首先注意到了這“別墅”,不禁疑問,別墅不是現如今城市裡有錢人家的專利嗎?不是舶來品嗎?國家不是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修建獨棟
別墅了嗎?怎么在幾百年前就出現在這僻壤鄉村?
其實,別墅源於我國,在中國古已有之,古代稱別業、別館。指住宅之外用來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在此須說明的是培田人務實而不奢華,這“鋤經別墅”另闢蹊徑,卻是一所先前的“職業教育學院”,是學習耕作、種植技藝的啟蒙理論和實踐教育場所。
容膝居
容膝居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巧玲瓏的建築。規模雖小,但文化內涵較深。有人說這是最早的女子學堂 。本族少女、少婦們在這裡不但學習文化、禮儀和女紅,而且“可談風月”,也就是可以講習與婚姻、生育有關的生理知識。寫有“可談風月”四個大字的匾額,嵌在舉目可見的廳堂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古意盎然,引人遐想。
衍慶堂及戲台
古村落中最漂亮的“都閫府”已焚於火海,只留其遺址猶現當年風采。而在“都閫府”左側,有一座“衍慶堂”,是為培田吳家總宗祠,建於明正統年間,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擴建,距今600餘年。它融中國民族建築藝術和客家文化內涵於一體,是保存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築。
衍慶堂的大門不正對大堂,而開在宅第的東南方,必須過一道內門,始見戲台、中廳及上廳。這種大門的結構與北京四合院相似。廳堂可容幾百人拜祖餐飲。原掛有雕龍繪彩鑲邊功名匾額40多塊和學位金牌,“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當“四舊”廢去,現僅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蛟騰鳳起”牌匾。此外,廳內還存有光緒年間陽刻進士金匾一塊(殘塊)、神龕、譜案、相匣、石香爐等,在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衍慶堂及戲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動場所,如果有幸趕上節慶時節,還可以在這裡欣賞到當地傳統戲劇演出。若是平常周末里,在下午三點左右,也有一場專為遊客所準備的當地客家山歌和舞蹈表演,時間不長,卻也特別,不可錯過喔。
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位於雙灼堂左側,是培田的中心區域。也是典型的九廳十八井結構的建築類型。縱深六個院落。有接待能力,是培田住宿、吃飯休息的好去處。廳里還有泡茶的茶海、茶桌和木沙發等一應物品,晚上坐在廳里里喝茶、聊天一定挺有情調的。
吳家大院,原本不叫吳家大院的,叫灼其堂。始建於清末,民國初年主體落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到2004年,已呈零落破敗、搖搖欲坍之勢。後來有位有遠見卓識的商界人士出巨資,將其修繕一新。建造客舍、飯堂,用以接待來訪的遊客。
進士第
進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吳拔禎的祖屋。大門為三合門,寓“天時、地利、人和”之意。門廳後的庭院精緻雅潔,頗具文人雅士品茶賞畫,琴詩之風骨。正門額上高掛著“殿試三甲第八名武進士、欽點藍翎侍衛”的《榜元》進士匾,屋裡這塊《榜元》的匾牌,是他高中武進士後掛上去的。 正廳匾額上書《務本堂》,幾個大字端莊氣派。大門門後有紅軍彭德懷部-東方軍遺留標語一則,彌足珍貴。它也是對這段塵封歷史的有力佐證。
天后宮
培田是沿“河源溪”的村莊,河水日夜流淌。過去交通不便,只有勉強可以通行傳達朝廷政令的古驛道,和撐竹排的溪流。有船行駛的地方,必有媽祖廟,培田村的天后宮就位於萬安橋頭,是一座香火不絕的吊腳樓式的“天后宮”。
俯瞰培田
培田村對面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坡上建有一高一低兩座觀景台,清晨時分,登臨此處,島瞰培田村全景,山下村莊房屋依山傍水,整齊有序,歷歷在目,炊煙四起,小橋流水人家,風光無限。白牆、黑瓦、灰卵石路,襯托在藍天、白雲和綠樹之中,就像迷人的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顯得樸實淡雅、自然明朗。
古巷深深
望著培田這些一幢幢規模宏大的合院建築,我們都讚嘆不已,這真是個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的地方啊。然而,最讓我感興趣、刻骨銘心,最使我感嘆的,還是那些古巷。
培田的每座大宅院相臨之處,都有留出一兩米見寬的通道,這便是幽深的巷道。兩旁厚實的高牆,如一線天的峽谷,望不到盡頭。而那些青苔,那些橫紋,那些斑點,記載著歲月的滄桑。地面,由密密匝匝的鵝卵石鋪就,如一部厚重的史書。
交通狀況
(1)飛機:迄今為止,已開通了上海--冠豸山的往返航班,正常每周三班。周二、四、六晚上八點四十左右到達。曾經開通過深圳至冠豸山的航班,現已停了。機場距連城縣城僅三公里。
(2)火車:北方的朋友可以乘坐“海西號”從北京到龍巖在冠豸山站下車。北京西到冠豸山站約25小時。走的是京九,到贛州後走龍贛線。廣州-廈門的遊客,可以在龍巖火車站下車後乘坐到連城的班車在朋口下車轉車。冠豸山火車站到縣城24公里。
(3)汽車:福州、廈門、龍巖皆有直通車。龍巖到連城的班車半小時一班(早六點到晚六點)車程約兩小時。連城縣城到培田約40公里。有直達班車。
(4)自駕:從龍巖自駕車1.5小時可到達連城。廈門到連城自駕車約3.5小時。福州到連城約5小時。沿長深高速G25朋口出口出來,行駛15公里左右,沿途都有引導標識,按指示牌可到達培田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