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場

培德場

為了紀念烈士獻身精神,1951年將夏長生烈士犧牲地命名為長生鄉,1953年改梁培德烈士犧牲地為培德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德場
  • 外文名:PEIDE
  • 街道:培德街
  • 郵編:641313
  • 電話區號:028
  • 特產:培德酒、花生
培德史源,行政沿革,現在培德,工業特產,(1)、花生,(2)、培德酒,

培德史源

“中國共產黨為資陽縣人民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還為我們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犧牲,是我們所有資陽人民的哀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回望那段艱難的歲月,每一個資陽人都會為之動容。
1949年12月11日,資陽和平解放。所有的資陽人有說不出的激動、歡喜,然而,和平解放並不意味著解放後的資陽就完全處於和平穩定。境內各大諸如匪徒之類的反動勢力依然存在,縣內的社會穩定與和平團結仍然受到威脅。
1950年1月10日,縣委根據資中地委會議精神,集中訓練征糧人員1260名,分赴各鄉區開展征糧工作。2月上旬,縣境出現匪患,征糧工作一時陷於停頓。
3月9日,武裝暴匪高占文、賀中華、魯興如等匪首,聚集匪眾千餘人,在小院區紅蓮陡岩山成立川康人民反共救國軍第三路縱隊。司令周迅予(在成都遙控指揮)、副司令高自詡,下設總隊、支隊、大隊、中隊、分隊。這伙暴匪經常騷擾於小院、伍隍等地,製造反革命謠言,襲擊征糧工作隊,搶劫公糧,估收稅款,姦淫婦女,逼民為匪,無所不為,民眾恨之入骨。
面對匪患的不斷蔓延,征糧工作也受到嚴重威脅。4月5日,縣委召開緊急擴大會議,布置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剿匪任務,重點打擊危害嚴重的陡岩上匪巢。4月6日,資陽駐軍八十七團一營兩個連會同征糧工作隊和基幹連,趁夜出擊。7日凌晨戰鬥打響,經過3個小時激戰,匪徒大部分被擊潰,匪首高占文潛逃。人民解放軍發揚連續作戰精神,追至資中馬沿鄉、安岳華嚴寺等地將殘匪全殲。至14日,共斃匪67名、俘1056人,被裹脅為匪的1314人向人民政府投誠;繳獲長短槍1400餘支、電話機4部。
4月初成立的征糧剿匪委員會,在資陽解放初的歷史中留下光輝的一頁,經過政治攻勢加軍事圍剿,匪亂逐漸平息,全縣征糧工作繼續開展。
據《資陽縣誌》記載,截止1950年6月,全縣有2229名土匪向人民政府坦白自新;逃竄在外的匪首高占文,也被我公安機關抓獲正法,至此危害全縣的匪患得以平息。到6月,全縣共征糧3278.85萬斤,超任務征糧32.34萬斤。
此次征糧工作中,資陽駐軍八十七團一營班長李振書、西南服務團入川戰士謝松濤被土匪殺害。1953年,人民政府追認他們為烈士,並將其犧牲地分別命名為振書鄉和松濤鄉。
在剿匪戰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八十七團一營二連副排長、共產黨員夏長生,二連班長、共產黨員梁培德等犧牲。為了紀念烈士獻身精神,1951年將夏長生烈士犧牲地命名為長生鄉,1953年改梁培德烈士犧牲地為培德鄉。
歷史雖已流走,他們的名字卻永遠被人們記住。他們的鮮血並沒有白流,今天五彩斑斕的生活正是他們鮮血的描繪,他們光榮的事跡像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唱響了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行政沿革

五十年代初為紀念剿匪犧牲的梁培德班長,改名培德鄉,來鳳鄉併入培德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治所由高廟子(山名)附近移至柏林凹(現培德)。八七年開始逢場,隔二天逢一次,為本地居民交易帶來了方便,至零七年,改為隔一天逢一場,即逢2\4\6\8\10。九二年由培德鄉政府擴至石嶺鎮上,此後改成培德場鎮。

現在培德

(1)、現已有一條主街,三條附街的中等場鎮,路面硬化後,場鎮居民也隨著增多。隔日逢場也為居民交易帶來了便利。
培德場
(2)、教育方面:有二所幼稚園,一所國小(培德國小),一所中學(培德國中)
(3)、衛生醫療:有四所西醫衛生站和藥房,一所中醫診所。
(4)、居民性質:一部分城鎮房口屬於石嶺居委會,其餘皆為培德村委會
(5)、便民設施:場鎮上設有一郵政所和郵政很行,一個電信門市,家電和超市等皆全
(6)、交通;有二條水泥公路,一條從培德到伍隍鎮(可通至資陽,全水泥公路),一條通往石嶺鎮(可通至資陽和資中,均全水泥硬化路)

工業特產

(1)、花生

此地花生土質成沙狀,生長出的花生,甜而且含水量高。

(2)、培德酒

1、培德酒的發展
1410年春,資陽東鄉朱家場人修建伍隍廟,供奉伍隍菩薩,形成伍隍場,場周盛產高粱,明清產量遞增。清初大戰亂,湖廣、閩粵移民入居。明初居民後代黃國仲從軍復員,由貴州回川,暫住隆昌一年,學會烤酒,1660年返栗林鎮(共東峰鎮)朱家灣,偶行至伍隍場東紅雀村,發現兩截山谷底有股浸泉,泉清水潔,終年汩汩不斷,人稱神泉。加上本地盛產高粱、糯米、小麥、玉米,遂開辦浸水閣燒坊烤酒。好水加好糧釀造之酒,純正柔和,餘味悠長,名聲日振。1689年10月22日,黃國仲老死。1710年,浸水閣落入廣東長樂縣魏行惠之手,改稱魏家醩坊。其子魏悅召繼承伍市乾酒釀造技術,所釀美酒寫進1765年《資陽縣誌》。魏悅召在兩截山擴建浸水閣,敬奉神靈,延請戲班子來唱川劇。1774年,去銀四百四十四兩買修成都府魏氏祠堂,余銀積至1806年,買墨池山田地一千三百二十兩銀。伍隍場別名伍市,所產燒酒故名伍市乾酒,販運成都等地,名噪一方。全鄉無論地主、富商、農民都紛紛潛研技藝,競相釀酒,形成乾酒之鄉。1942年縣誌載:“本縣系產酒區域,以伍隍鄉所產乾酒又稱陳色酒為最佳,俗稱伍市乾酒。”歷經三百多年,伍市乾酒為資陽寶蓮酒業公司註冊品牌。
培德場
伍市乾酒久享盛名,暢銷各地。
1925年《資陽縣誌·食貨志》:“若夫伍市之酒,有似天液,味厚獨濃,香深有力,凡夫洛陽之曲、茅台之品,莫不爭為遜避,以讓乎資陽之陳色。”共初為紀念剿匪犧牲的梁培德班長,改名培德鄉,來鳳鄉併入培德鄉。1963年,右派徐伯榮到培德公社相親,暢飲伍市乾酒,十年後在這裡當赤腳醫生。1993年,徐伯榮《三賢古城風情錄》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資陽結隊而行送酒去成都的20多個挑夫,翻越龍泉驛山頂窩窩店時,與成都知府八抬大轎相遇,挑夫躲避不及,亂作一團。撞轎在封建社會是有罪,要罰勞役的。挑夫在山道上四處逃散之時,一挑夫不慎掉下山岩,酒罐打倒在地。剎時,芳香濃郁的伍市乾酒香飄四溢,成都知府連稱:“好酒,好酒,好香,好香。”他停轎查問,挑夫稟告挑的是伍市乾酒。知府善飲,品評在行,他聞到酒香無比,叫書吏記下,為他必飲之物。爾後兩百年,伍市乾酒皆為成都府衙門裡的官酒。
民間流傳佳話:“翻過成都龍泉驛,伍市乾酒十里香。”蓉城酒商爭銷伍市乾酒(培德酒),大街小巷酒店門前高懸“伍市乾酒”布旗,以招引顧客。培德燒酒又名資陽陳色,在成都暢銷不衰,經過挑夫、文豪接力,一直挑進世界文學名著《死水微瀾》蔡傻子店裡:“紅紙簽帖上標著綿竹大曲、資陽陳色、白沙燒酒。”再度轉運,鯉魚橋文化的刮削器插圖《漢語大詞典》,伍隍場乾酒(培德酒)進入《辭海》。資陽龍龜溪、來鳳河龍鳳呈祥,可謂堂之皇矣。
2、培德酒輝煌
1)、培德酒蟬聯名酒
培德酒工藝獨特,別具風味。它以培德場兩截山泉水和優質高粱整粒浸泡,常溫蒸煮,特製小曲糧化,加酒醅低溫發酵8—10天,純錫鍋清蒸得酒,壇儲半年以上。其酒色清透明,甘潤柔和,尾淨回甜,屬清香型小酒。
培德酒採用的獨特釀造方法和傳統工藝載譽巴蜀。共初,引進永川李有成勻透濕操作法和萬縣冉啟才燜水操作法。培德酒(伍市乾酒)出酒率由40%提高到50%,以純高粱、小麥、糯米釀造,產量不太多,卻獨樹一幟,蟬聯四川省名酒。
2)、伍市乾酒(培德酒)催生邵子南等作家
1949年後,培德酒質量穩步提高。1976年內江地區第一次評酒,伍市乾酒(培德酒)被評為優質酒,1980年被省商業廳評為四川省優質酒;1985、1987年被四川省計經委評為優質酒,1988年被省商業廳和酒類專賣事業管理局評為優秀產品,暢銷全國十餘省市和香港,深受消費者歡迎。培德酒浸潤了愁腸,伍市乾酒(培德酒)澆開了文思,百年薰陶邵子南、郭永江、徐伯榮、黃彥、劉勝俊、王洪林六位中國作家,寫出《白毛女》《地雷陣》《高玉寶》《兵臨成都》《市長之死》《同在一面旗幟下》《軍事論文寫作》《敲鐘村志》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回頭又為美酒顧客。另有陳代俊《發現李莊》、劉仲《在河之洲》、汪古翔《走出市井》,皆受胎於伍隍場。培德酒由於兩截山水源有限,民國交通不便,地產高粱減少等條件限制,建廠年產200萬斤。
3)、 培德酒現狀
2000年後培德酒廠如今已資產重組,生產出了優質的“培德老酒”系列酒,傳承著古老的培德酒釀造文化,其產品遠銷全國。
(未完待續,輯之速,難免錯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