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東村(山東省萊蕪市顏莊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埠東村隸屬鋼城區顏莊鎮,位於萊城東南15公里處,顏莊鎮鎮政府3公里處。北與野虎溝村接壤,西與瀾頭村相連,東與唐家宅村為鄰,南靠北斗寨、九龍山。萊新高速公路、顏當柏油公路(顏莊至當峪)都從村北穿過。全村由六個自然村組成,2188口人,耕地1100畝,是鋼城區三大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埠東村
  • 電話區號:0634
  • 方言:萊蕪話
據《花雨山廟記》載:埠東建村於明朝初年,因址在一嶺東端,故名埠東。全村共10姓,許、吳兩姓居多,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史載:從建國初至1953年,以埠東名鄉,轄埠東村、唐家宅村、馬官莊村、野虎溝村,鄉長是許恆紹;1957年至1958年,埠東村與野虎溝村合一,稱“埠東高級社”;到1959年,全縣合併為15個公社後,埠東屬顏莊人民公社;1962年與野虎溝村分開後稱埠東大隊。全大隊先劃分為8個生產隊,後劃分為14個生產隊,從20世紀80年代初又劃分為10個生產作業組。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後,埠東村先後隸屬顏莊辦事處和顏莊鎮。
大自然饋贈給埠東人民佳景秀色,勤勞智慧的埠東人民在這片熱土上建起了一項項造福後代的工程,成為熠熠閃光的人文景觀。除了泉水峪修建的兩座水庠,早在1952年,上級為支援老區人民克服吃水困難,曾給埠東人民撥款,在村邊建起了當時頗具盛名的五星池。水池呈五星狀,鋪設3公里長瓷管引泉水峪之水入池,供埠東、野虎溝、唐家宅三村人民吃水。而今,五星池雖隨著自來水入戶,已不再那么重要,但曾起的作用體現著黨對老區人民的深切關懷。從1975年至1978年間,埠東人民在黨支部書記許度紹的領導下,接連在村子東、西、北三面打了3眼機井,並在村北架設了200多米長的渡槽,如凌空飛舞的巨龍。20世紀90年代末建起了3座連線幾個自然村的水渠,灌溉千畝良田;還建起了3座連線幾個自然村的石橋,修築了直通泉水峪水庫的公路,從而大大改善了埠東人民的生活、生產條件。
埠東山青水秀,民風淳樸,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作為萊蕪縣多批幹部的修養基地,省直機關幹部下放勞動鍛鍊的基地;“文革”期間,還作為知識青年下鄉接受鍛鍊的基地,先後三次接納40多名知識青年。
埠東人注重文化,曾湧現不少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文人雅士。清末貢生許子翼,曾任萊蕪、新泰、蒙陰、沂源四縣農會主席。許之芳,清末秀才,民國時期任顏莊區自衛團長,曾應邀為顏莊“村中村”命名。,許士卿,任參議員。許振紹,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參加過“五四”運動,後遇害。
萊蕪地區有了中央黨組織的活動後,埠東村成為一個重要活動地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廣大村民投身革命鬥爭,湧現出吳修偉、吳會梅、許開紹、許隆紹等16名革命烈士,並成長起一批革命幹部。吳修偉,1938年入黨,成為當時瀾頭鄉黨支部書記;1939年任新甫縣委秘書;1943年任泰北縣委敵工部長;1945年5月,在黃前與敵談判時犧牲;後為顏莊地區烈士碑上第一名。吳會梅,l3歲跟隨農會參加土改鬥爭;1946年春擔任埠東鄉婦救會長,同年入黨;1947年11月被還鄉團俘去,英勇不屈,壯烈犧牲。吳修偉、吳會梅烈士的事跡曾載於《山東英烈傳》一書。許開紹,八路軍連級幹部,在著名的吉山戰鬥中犧牲。許敬紹,1947年8月曾在埠東一人打死一名國軍士兵,嚇跑兩名國軍士兵,繳獲一支槍,兩匹金黃馬,上級曾獎勵兩挺機槍。
埠東人口多,教育較發達。建國後設國小,從1960年至1968年設埠東高小,招收埠東、瀾頭、唐家宅、柳橋峪學生。1973年設埠東聯中,招收野虎溝、桑梓峪等村學生,許家傳成為文革前第一個大學生。許家和曾是中央高級黨校學員。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埠東村有160名學生考取大中專院校。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埠東帶來了勃勃生機。廣大幹部民眾更新觀念,不斷拓寬致富門路。他們除了科學種植農作物,還利用當地豐富的石灰石、白雲石,全村近200人投入料石、片石、碎石加工。埠東人喜歡經商和食品加工,全村有50多戶從事經銷,集市擺攤賣布料、衣服等,有的從事屠宰加工。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種植、養殖業成為埠東兩大支柱產業。從1991年開始,全村發展桑樹桑園86畝,年產蠶繭14000斤。從1999年,埠東生薑種植擴大到220畝,一躍成為顏莊鎮桑蠶、生薑基地。2002年,埠東又和萊蕪泰偉公司簽定契約,建養雞大棚36座,初步養肉食雞8200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