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嶺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埔嶺村,位於鮜門鎮西北部,距鎮政府 3 千米。與新鄉村、駟馬嶺村、罟寮村、紅新村、紅星村、蓮塘尾村相鄰。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歐姓族人由今惠東縣遷此立村。關於村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先祖建居在靠近山嶺下的一片荒埔處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此地茶水鋪較多而得名。曾用名鋪嶺村。除東部有部分丘陵山地以外,其餘為坑谷地和濱海沉積灘埔。村東有座龍嘴山,相傳為巨龍延伸至此而形成。村北有小溪,流經該村約 3 千米。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石南約。民國時期,先後屬海豐縣四區、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海豐縣第四區鮜門鄉;1952 年,屬第四區(1953 年改稱鮜門區)紅源鄉;1958 年,屬海豐縣鮜門人民公社;1984 年,屬鮜門區公所紅源行政村;1987 年,屬鮜門鎮紅源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鮜門鎮紅源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村民主要有歐、陳、柯、汪、李、呂姓等。第一大姓為歐姓,清代由今惠東縣遷至此地。陳姓、李姓於清代遷至此地。相傳該村最鼎盛時,人口有三四千人之多。村民均為漢族,潮汕民系,通用方言為福佬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78 戶,戶籍人口 386 人,其中男性 193 人,女性 193 人;80 歲以上 7 人,最年長者 89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225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7 人。傳統經營以農業、漁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等農作物以及從事淺海捕撈,此外以種植生態林、果樹為輔。現部分村民外出務工,部分村民開餐廳、雜貨鋪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經商收入、工資性收入。特色農產品有荔枝、芒果。特色傳統 ( 節慶 ) 食品有冬節蛤、菜包粿、年糕等。
深 汕 灣 科 技 城 位 於 埔 嶺 村 的 西北面,該項目是深汕特別合作區機器人小鎮的首發項目。項目總用地面積13.3 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 41.4 萬平方米。
村 南 部 緊 靠 國 道 G324 線、 深 汕高速公路入口,西部毗鄰廈深鐵路鮜門站。20 世紀 80 年代,通電、通水,90 年代通電話,2009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1 年通網際網路。
埔嶺村現無傳統民居。主要宗祠有歐氏宗祠、陳氏宗祠、柯氏祖祠。歐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面積約為 30 平方米。陳氏宗祠始建於清末,面積約為 150平方米。柯氏祖祠始建於 2005 年,面積約為 30 平方米。3 座宗祠現仍作宗祠使用。
村 內 有 玄 天 上 帝 廟, 始 建 於1978 年,供奉玄天上帝。每逢九月初九,村民在此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祀當天,由村裡的理事主持,全體村民集中到廟前,用包點、燒豬、燒雞等祭品祭祀,祈求全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祭祀完畢後,村民們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並搭台請戲班子唱戲。近年來,改為放電影。元宵節,又稱花燈節。村民有鬧元宵的習俗,從正月十二開始至十六完燈結束。正月十二搭燈棚,“請”村里供奉的眾神像到燈棚看燈。正月十三,新添男丁的村民要在燈棚掛燈,並擺丁酒宴請親朋好友;新婚夫婦要上榜捐錢。正月十六完燈。該村有正月十五“搶炮頭”的風俗。每年正月十五舉辦“炮會”,搶到頭炮和尾炮的村民要捐一定金額的錢資助村裡的公益活動。據村里老人講,清代中後期,埔嶺村曾發生過一次很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某姓其中一房 50 人就病死了 40 多人。1924 年,中共黨組織派黃悅成、陳舜儀、林道文、吳群等到埔嶺、新鄉一帶發動農民,組織農會,並提出“農民兄弟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減租減息”的革命綱領。鋪嶺村為回響號召,成立了農會,並以陳庭俊為農會長、何梓為副會長。當時,鮜門鎮有 700 多人參加農會,農會也經常召開會議,並組織成員使用扁擔、尖串、鐵尺等簡陋武器進行減租減息和抗擊海匪土霸的鬥爭,維護農會利益。1928 年 4 月,國民黨蔡騰輝部隊對赤石、鮜門一帶的革命根據地進行燒殺搶掠,當地民團及土豪劣紳也紛紛配合蔡部,殘酷屠殺革命志士,當時埔嶺村 60% 的房屋被反動派燒毀。在白色恐怖之下,革命陷入低潮,轉入分散的地下活動,部分農會幹部和革命志士參加紅軍四十九團。1937 年,中共黨組織委派王成、陳主民、王文魁、羅金英、葉梅等到鮜門鹿仔坑洞(即埔嶺、駟馬嶺、塘尾、新鄉一帶)開展革命活動,聯絡老黨員,組織青抗會,宣傳發動抗日鬥爭。1940 年 2 月,王作堯、曾生的兩支部隊在葉馬孫引導下到鮜門鹿仔坑洞開展革命活動。1949 年 7 月,吳延招、黃甘成、馮錫榮、馮錫詩等 8 位青年在鮜門埔嶺歐氏宗祠舉行了莊嚴的入團宣誓,隨後成立團支部,李佛春為第一任團支部書記。
埔嶺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代表性人物:
歐觀帶(1894—1935),烈士。1927 年參加赤衛隊,後為紅軍四十九團戰士,1935 年 1 月在鵝埠上北鎮被殺害。
歐軒(1905—1930),烈士。1929 年參加紅軍,為紅軍四十九團的一名戰士,1930 年 12 月於赤石大安洞戰鬥中犧牲。
汪水勝(1920—1945),烈士。1944 年在新鄉參加抗日戰爭,後任東江縱隊游擊隊小隊長,1945 年 7 月在惠陽戰鬥中犧牲。
李錦全(1945—),大學畢業。20 世紀 90 年代初,曾任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深圳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深圳國際商場董事長(副廳級),經濟師,1988 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秀企業家。2006 年退休。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