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會

抗日戰爭以前,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是懷遠城關的城隍廟(今城關國小)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懷遠城隍會
  • 地理標誌:安徽省懷遠縣
這個廟會相當隆重,從四月中旬,即由每年值年的會辦負責人,通過縣商會向城關各商店募捐,另外城關居民富戶、士紳也都慷慨解囊樂捐。有錢就好辦事,一切演出的所需用具和參加的人員、節目,也都由會辦和地方人士共同商定,然後積極籌備,開始排練。
會期從五月十五日到五月十八日,共四天。據說,五月十五是城隍老爺生日,而十六日,又是城隍奶奶誕辰,雙重喜慶,當然要祝賀一下。這當然是迷信,不過,為了不煞風景,我在這兒還是少談科學吧!
到了會期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縣城,做小生意的也特別多,燒餅、油條.糖糕、粽子,應有盡有。真是人聲鼎沸,盛況空前
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人們把城隍老爺的木胎雕像,放在一個特製的彩色木轎中,由四個披紅掛彩的年輕人抬著。轎前有一個大銅香爐,爐中燃燒著上等伽南香(俗名大香即檀香),幾十公尺就可聞到香氣,香爐放在木輪車上推著,還有一面像酒席上的月桌那么大的大鼓,兩個人抬著,一個人打,十多里外都可以聽到鼓聲。鼓前有兩個人打著兩面大鑼,為城隍出巡,鳴鑼開道。儀仗隊和彩旗隊緩緩前導……另外有身材魁梧的大漢,扮演開路神(即《封神榜》上的方弼、方相)身穿對襟黑褂,披頭散髮,手執一根像黃瓜粗的大繩鞭,縱身一躍,順手一甩,就聽劈啪一聲,像響炮一樣,響徹雲霄,接著長嘯一聲,聲震屋瓦。兩人一左一右。飛跑前進,擁擠的人群,立即讓出一條空隙。數不清的人群,蜂擁跟著看,真是人山人海,萬人空巷,傾城出動。
農民有親友在縣城住的,老早在會期的頭幾天,就做了不速之客,來到親友家住下,等待看會;沒有親友的,也在這天來到縣城,所謂“七姑娘,八姨娘,拉拉扯扯來看城隍!”(是我縣文士陳二峰所作《城隍會》太平鼓詞中語)這叫作趕會。
現將會中演出的各種節目,分述如下:
(一)抬閣
抬閣演員全是10歲左右的兒童,一般是要挑選長得靈氣俊美,聰明活潑的孩子擔任。當然是有代價的。他們老早在會前由會中老藝人教練動作和講述劇情,使扮演者熟悉角色和有關故事,再學幾種架勢。會期這天,穿上彩色鮮艷的戲劇行頭(京劇服裝),身體牢牢地固定在高高的抬閣架上,由身強力壯的成人們抬著,隨著大隊遊行。小演員們一般手腳可動,不斷改變京劇架勢,遠遠望去,像是從天而降的小仙人。人們一邊觀看,一邊品評,十分喜愛這個優美的節目。
(二)鞦韆架
鞦韆相當華麗,和平常的鞦韆形狀一樣,不過架上雕刻著幾條龍,彩漆髹塗,耀人眼目。底座裝有車輪,可以滾動前進,演員都是兒童扮演,不過年齡大些,約十四五歲左右。他們穿上彩綢衣服,在鞦韆架上,活躍異常,腳蹴鞦韆架,口中歌唱。
(三)滾叉
滾叉是雜技的一種,演員共十二人。身穿對襟黑布鑲白邊的緊身小褂、黑褲,白布包頭。手執3尺長、桿麵杖粗細的木棍,頂端安上三股鐵叉。帶環表演時,叉上灑上煤油,點上火,將叉在雙手之間盤旋,或將叉擲向天空十數尺,以手接之,不許落地,遊行時邊表演邊前進,驚險動作,多在空曠地段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