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社會保障,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縣城而得名。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第一區(中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轄13保190甲。
1951年,分設中街、西街。
1953年,2街合併,稱城關街。
1956年,改設城關鎮。
1958年,成立城關公社。
1964年,復名城關鎮。
1996年11月,撤銷古堰、長安、石磨3個鄉併入城關鎮。
2011年6月,撤銷銀龍鄉併入城關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轄北街、向陽、老城、西街、二里、城西、江南、七里、堡子、古堰、黃荊壩、楊柳12個社區,百樂、珍珠河、楓樹、沙河、新橋、雙橋、元嶺、紅星、太陽、雙龍、井崗、農光、紅二、雙喜、太平、五三、東風、水磨、紙坊、白火石灣、八面坡、新柳、磚房、龍堰、雙樟、新民、新聯、絲銀壩、雷興村29個行政村;下設37個居民小組、22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城關鎮下轄12個社區、22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古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關鎮地處石泉縣中部。東北與
池河鎮交界,東南與
後柳鎮相連,西南與
曾溪鎮接壤,西北與饒豐鎮搭界,北與
雲霧山鎮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總面積234.26平方千米。
城關鎮人民政府(中共石泉縣城關鎮紀律檢查委員會南) 地形地貌
城關鎮北依秦嶺,南接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境內南北山巒疊嶂,中部河流縱橫,呈“兩山夾一川”之勢。
氣候特徵
城關鎮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豐沛,熱量充足,溫和濕潤。多年平均氣溫14.6℃,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均降水量888毫米。
水系水文
城關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有大小河流共32條,河網密度為1.1千米/平方千米,流域面積95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城關鎮境內礦藏資源赤鐵、磁鐵、褐鐵、猛、銅、鋁、銻、釩、鈦、石英石、白雲母、磷礦、長石、石棉、大理石、石灰石。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有石英石、釩鈦磁鐵、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等。農業耕地面積5.3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0.2萬畝,林地面積15.3萬畝。
自然災害
城關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旱災等。災害年均發生兩次,主要發生在7—9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05年7月8號,全鎮30個村4個社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3000多人,受災面積6450畝,絕收920畝,沖毀蔬菜120餘畝;倒房15戶、62間,形成危房95戶、274間;沖毀村級道路352米,損毀通信、電力、廣播電視線12桿千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87萬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轄區總人口7.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961人,城鎮化率43%。另有流動人口1.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42189人,占58.6%;女性29811人,占41.4%。2011年,城關鎮人口出生率2.1‰,人口死亡率0.3‰,人口自然增長率1.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0人。
截至2018年末,城關鎮戶籍人口5878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城關鎮財政總收入58.8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8.8萬元,比上年增長20%。
2011年,城關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932元。
2018年,城關鎮有工業企業272個;其中,規上企業44個。
2018年,城關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22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城關鎮農業總產值1.4715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
城關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城關鎮糧食生產6.27萬噸,其中小麥247噸,玉米3169噸,水稻2763噸。
城關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等。2011年,城關鎮桑園面積1200畝,年發種1.1萬張,產繭38.5噸;蔬菜種植面積230畝,產量13620噸,主要品種以蓮藕為主。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累計造林5953畝,其中防護林337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89348株,林木覆蓋率70%,活立木蓄積量4.9萬立方米。2011年,城關鎮水果主要以草莓為主,種植面積520畝;板栗種植面積7136畝,產量89噸。
城關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城關鎮生豬飼養量8.39萬頭,年末存欄3.9萬頭;家禽飼養量27萬羽,上市家禽9.2萬羽。2011年,城關鎮生產肉類3932噸,其中豬肉3215噸;禽蛋487噸;畜牧業總產值59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0.1%。
城關鎮漁業以網箱養殖為主。2011年,城關鎮漁業總產值8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6%。
2011年,城關鎮有大型農業機械82台(輛)。
第二產業
2011年,城關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8.91億元,比上年增長32%;工業增加值9.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2011年,城關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家,職工152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6.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商業網點32個,職工2300人。2011年,城關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2億元,比上年增長2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2億元,比上年增長21%。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郵政網點4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9個;固定電話用戶1.5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0%;行動電話用戶2.4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6%;寬頻普及率51%。全年電信業務收入8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15%;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交通運輸
城關鎮境內十天高速公路、210、316國道橫穿集鎮,陽安鐵路貫穿東西,省、縣級與國道重疊,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2011年,城關鎮有縣鎮級公路32條,總長187.2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3萬餘冊。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電視入戶率98%以上,其中有線電視入戶率占鎮總戶數的53%。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2200人;國小3所,在校生2700人;初級中學3所,在校生3600人;高中2所;留守兒童中心1個。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2個,其中公立醫院6個。鄉村醫師35人。
2011年,城關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9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萬人,參合率95%。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體育場地28個,30%的社區和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5%。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13戶,人數2822人,月支出5.05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鎮生活無著人員救助82人次,支出9.30萬元。農村各類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02戶,人數3465人,月支出3.05萬元,比上年增長26%;福利敬老院1個,年補助額5萬元。截至2011年末,城關鎮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6.2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2.3萬人。新增就業人員5120人,有12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失業率17%。
風景名勝
漢江石泉古城景區
漢江石泉古城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坐落在漢江煙波湖和蓮花湖之濱,西起櫻花廣場,南括濱江大道、濱江公園、江南棧道、水磨溝濕地公園,東至春潮廣場及石泉港,北到政府路和文昌路,占地面積約60公頃。景區核心區古城始建於西魏,復建於明、清,是一條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它歷史悠久,古樸自然,整體布局錯落有致,既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古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千年老城,至今流淌著明清徽派建築的古風古韻。古街內一街十六巷,街區東西長1000餘米,南北寬300米,街道寬4—5米,兩側的建築青磚灰瓦、有飛檐翹角的馬頭牆,古樸的四合院,精緻的雕磚彩繪,顯得古樸莊重,較為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時期徽派民居建築風格。街區內有東西城門、禹王宮、江西會館、關帝廟、博物館、古縣衙、古戲台、古南門、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等明清建築,其中包括七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江石泉古城景區在2013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31個文化旅遊名鎮(街區),2015年1月正式被命名為國家AAA級景區,2017年12月榮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成為石泉縣首個公立的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