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評估方法及實證研究

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評估方法及實證研究

《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評估方法及實證研究》是2014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文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評估方法及實證研究 
  • 作者:譚文墾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217112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當代訂戒舉埋城市規劃著作大系: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評估方法及實證研究》在系統研究城市承載力發展演變的基礎上,詳細探討現存各種承載力指標體系的優劣,針對其缺點和現階段實際情況,從城市發展制約要素集合及其評價方法上對城市承載力理論體系展開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科學的方法,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需求,對區域及城市內部不同系統的承載能力逐一進行評估和準確定位,量化各系統的承載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區域層面和城市空間層面兩個尺度的城市綜合棵嬸歡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建立起相應的評估方法和過程,通過典型地區——上海的研究,評判其優缺點,為其他地區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提供借鑑,促進城市理性增長與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

  譚文墾,浙江杭州人,博士,註冊城市規劃師。2012年畢業於同濟頌戀舉大學地理信息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上海低碳城市設計研究院、上海陸道工程設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城市規劃、旅遊發展及土地開發諮詢等方面的研究與設計工作。主持完成規劃項目20多項,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在《城市規劃學刊》、《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霸影蘭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及本書結構
1.3.1 研究內容
1.3.2 本書結構
1.4 技術路線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城市承載力概念起源與演化
2.1.1 承載力概念的起源
2.1.2 承載力概念的演化與發展
2.1.3 城市綜合承載力概念的提出
2.2 城市承載力研究進展
2.2.1 國外城市承載力研究動態
2.2.2 國內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
2.2.3 評價方法的發展
2.3 國內外研究述評
2.3.1 內涵模糊,可習承雄趨操作性差
2.3.2 與推動城市發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創新脫節
2.3.3 評價方法需進一步精細化
第3章 理論探索與評價方法研究
3.1 承載力模型構建
3.1.1 承載力理論模型的發展
3.1.2 UCC理論模型構建
3.1.3 UCC現實模型刻畫
3.2 承載作用機制分析
3.2.1 城市空間界定
3.2.2 城市系統總體承載機制
3.2.3 不同研究領域尺度的統一
3.2.4 區域層面城市承載機制
3.2.5 內部空間承載與約束機制
3.2.6 內部空間的承載遞階
3.2.7 城市承載能力調控方式
3.3 評估方法選取
3.3.1 UCC評價特點
3.3.2 綜合評估尺度選取
3.3.3 區域層面評價方法選取
3.3.4 城市內部空間評價方法選取
第4章 區域層面城市承載能力分析
4.1 研究對象與指標體系構建
4.1.1 研究對象空間界定
4.1.2 研究思路
4.1.3 指標構建原則
4.1.4 指標選取
4.2 數據獲取與評價方法
4.2.1 數據獲取
4.2.2 評價方法
4.2.3 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
4.2.4 數據處理過程
4.2.5 數據分析過程小結
4.3 結果與分析之一——長三角城市群
4.3.1 城市群承載力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4.3.2 城市群要素承載力時序分析
4.3.3 K值確定與承載狀態判斷
4.3.4 空間格局分析
4.3.5 ESDA分析
4.4 結果與分析之二——典型城市上海
4.4.1 上海承載能力發展現狀分析
4.4.2 城市承載力綜合評價
4.4.3 重要影響因素——土地承載力評價
4.4.4 重要影響因素——環境承載力評價
4.4.5 發展短板——科技承載力評價
4.4.6 其他要素承載力評價
第5章 城市內部空間層面承載能力分析
5.1 影響因子分乘舉析
5.1.1 人口狀況
5.1.2 經濟社會因素
5.1.3 土地利用情況
5.1.4 綜合交通系統
5.1.5 公共服務設施系統
5.1.6 市政公用設施系統
5.1.7 空間環境
5.2 評價方法與研究對象
5.2.1 評價技術路線
5.2.2 評價指標選擇
5.2.3 評價步驟與方法
5.2.4 研究對象界定
5.3 數據處理
5.3.1 基礎數據準備
5.3.2 遙感數據處理
5.3.3 人口及經濟社會數據
5.3.4 土地利用情照擊鞏況
5.3.5 綜合交通系統承載能力
5.3.6 公共服務設施承載能力
5.3.7 市政設施承載能力
5.3.8 空間環境承載能力
5.3.9 綜合承載能力數據處理
5.3.10 數據處理過程小結
5.4 微觀評價結果分析
5.4.l 推薦指標及控制標準
5.4.2 單要素承載結果分析
5.4.3 主要制約要素分析
5.4.4 綜合承載結果分析
第6章 對策建議
6.1 保障措施
6.1.1 建立承載力監測評估體系,增強評估的科學性
6.1.2 構建承載力評估機構,確立實施主體
6.1.3 建立和發展城市承載力的資源保障體系
6.1.4 強化公眾參與機制,暢通公眾意志表達渠道
6.1.5 加強部門之間協作,保障實施途徑順暢
6.2 政策建議
6.2.1 儘快建立城市承載力評價制度
6.2.2 加強城市承載力評價平台研究
6.2.3 將城市承載力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必備研究專題
6.3 對典型城市發展的建議
6.3.1 對城市規模以及性質的發展建議
6.3.2 進一步挖掘土地資源利用以及科技創新潛力
6.3.3 提升內部空間承載能力的建議
6.3.4 加強城市控制標準的研究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論點和結論
7.2 本書主要創新點
7.3 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第4章 區域層面城市承載能力分析
4.1 研究對象與指標體系構建
4.1.1 研究對象空間界定
4.1.2 研究思路
4.1.3 指標構建原則
4.1.4 指標選取
4.2 數據獲取與評價方法
4.2.1 數據獲取
4.2.2 評價方法
4.2.3 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
4.2.4 數據處理過程
4.2.5 數據分析過程小結
4.3 結果與分析之一——長三角城市群
4.3.1 城市群承載力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4.3.2 城市群要素承載力時序分析
4.3.3 K值確定與承載狀態判斷
4.3.4 空間格局分析
4.3.5 ESDA分析
4.4 結果與分析之二——典型城市上海
4.4.1 上海承載能力發展現狀分析
4.4.2 城市承載力綜合評價
4.4.3 重要影響因素——土地承載力評價
4.4.4 重要影響因素——環境承載力評價
4.4.5 發展短板——科技承載力評價
4.4.6 其他要素承載力評價
第5章 城市內部空間層面承載能力分析
5.1 影響因子分析
5.1.1 人口狀況
5.1.2 經濟社會因素
5.1.3 土地利用情況
5.1.4 綜合交通系統
5.1.5 公共服務設施系統
5.1.6 市政公用設施系統
5.1.7 空間環境
5.2 評價方法與研究對象
5.2.1 評價技術路線
5.2.2 評價指標選擇
5.2.3 評價步驟與方法
5.2.4 研究對象界定
5.3 數據處理
5.3.1 基礎數據準備
5.3.2 遙感數據處理
5.3.3 人口及經濟社會數據
5.3.4 土地利用情況
5.3.5 綜合交通系統承載能力
5.3.6 公共服務設施承載能力
5.3.7 市政設施承載能力
5.3.8 空間環境承載能力
5.3.9 綜合承載能力數據處理
5.3.10 數據處理過程小結
5.4 微觀評價結果分析
5.4.l 推薦指標及控制標準
5.4.2 單要素承載結果分析
5.4.3 主要制約要素分析
5.4.4 綜合承載結果分析
第6章 對策建議
6.1 保障措施
6.1.1 建立承載力監測評估體系,增強評估的科學性
6.1.2 構建承載力評估機構,確立實施主體
6.1.3 建立和發展城市承載力的資源保障體系
6.1.4 強化公眾參與機制,暢通公眾意志表達渠道
6.1.5 加強部門之間協作,保障實施途徑順暢
6.2 政策建議
6.2.1 儘快建立城市承載力評價制度
6.2.2 加強城市承載力評價平台研究
6.2.3 將城市承載力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必備研究專題
6.3 對典型城市發展的建議
6.3.1 對城市規模以及性質的發展建議
6.3.2 進一步挖掘土地資源利用以及科技創新潛力
6.3.3 提升內部空間承載能力的建議
6.3.4 加強城市控制標準的研究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論點和結論
7.2 本書主要創新點
7.3 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