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房建設的空間績效理論與規劃對策研究

城市住房建設的空間績效理論與規劃對策研究

《城市住房建設的空間績效理論與規劃對策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趙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住房建設的空間績效理論與規劃對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民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目前住房理論研究滯後於發展形勢,未能對現實的城市住房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完整解釋,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對策和建議。其主要原因是對住房空間因素的忽略,造成巨觀研究與微觀機制、非空間與空間研究的分離,使得住房理論缺少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和邏輯一致的理論基礎。本課題的創新性在於從空間角度系統地審視住房問題,在跨學科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住房空間模型,建構城市住房建設的空間績效理論,以有效拓展和完善城市住房市場研究,並探討改善住房建設空間績效的規劃對策和政策工具。本課題研究不僅有利於重新評價和總結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住房建設的得失,也有利於解析當下住房問題的癥結。這對於促進我國城市住房建設的良性發展有著基礎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的決策參考價值;尤其有利於最佳化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選址,從而提升住房的有效供給和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並促進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的實現。

結題摘要

我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與住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98年中央做出了“停止實物分房”的重大改革決策之後,住房的市場需求和開發規模快速上升;但此後住房發展中出現了種種失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某種程度上,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困惑映射了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中的深層次矛盾。因為住房既是一個經濟問題,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又是一個社會問題,涉及社會的公平正義與穩定和諧;此外,住房還是一個空間問題,必需正視其空間績效問題。 本項目立足於我國大城市住房發展的一般特徵,基於空間經濟理論和經驗推演出空間績效的內在機理,引入“用地完整性”、“邊際替代”、“空間距離”和“空間分割與壟斷”等概念,從方法論角度確立了空間績效分析的基本框架。以此為基礎,藉助於國內外大城市豐富的住房發展案例,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城市住房發展中的“住房市場的空間分割”、“多中心結構下的市場績效”、“從單中心到多中心結構的規劃對策”等命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證與解析;針對當下我國大城市住房發展中的空間績效不佳問題,提出了改進的政策思路及規劃對策。 研究認為,對於城市住房的健康發展而言,局部、分散的調控很難帶來整體效率的提升,只有在集體層面不失時機地施行促成結構最佳化的行動,才能提升住房發展的空間績效。作為一種空間調控機制的規劃手段與城市住房市場的效率有著密切關係;以規劃為代表的公共干預,可通過土地供應導向、交通導向、新城建設、就業崗位引導等方式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也可在開發策略上注重綜合性開發,在外圍創造出更多的優勢區位土地及擴大“區位紅利”,從而擴大居民的“選擇集”,使得住房供給與需求實現較好的“空間匹配”,包括使得邊緣區的住房對核心區能形成有效替代。由此,將可促進住房開發的正常競爭,使得市場供求關係不斷改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基於理論研究和國內外經驗總結,研究提出,國家住房巨觀調控的目標應當由單一的經濟發展“指向”轉向經濟、社會、空間發展的綜合“指向”,並處理好短期市場發展調控與長期制度建設的關係;要劃清市場調控與社會保障的邊界,儘快建立起“區隔化”的城鎮住房市場體系;為了建設和諧社會,要致力於建立“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社區;要處理好空間規劃與住房政策的關係,進而有效提高住房資源的配置效率。研究成果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對政府主管部門的實務有參考價值,在城鄉規劃學科發展上具有開拓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