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了的愛情

《埋葬了的愛情》是由現當代詩人蘇金傘於1992年5月27日創作的一首現代詩,發表於《詩刊》1993年1月號,為組詩《野火與柔情》中的第二首。該詩共分三節,分寫三個時段:那時、第二天、第二年,通過對往事的追憶來懷念自己的戀人,表達對以往愛情的珍惜與留念。全詩袒露而摯真、樸素而全無斧鑿痕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埋葬了的愛情
  • 作者:蘇金傘
  • 出處:《詩刊》
  • 作品體裁:現代詩
  • 創作時間:1992年5月27日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埋葬了的愛情
那時我們愛得正苦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
她用手攏起了一個小小墳塋
插上幾根枯草,說:
這裡埋葬了我們的愛情
第二天我獨自來到這裡
想把那座小沙堆移回家中
但什麼也沒有了
秋風在夜間已把它削平
第二年我又去憑弔
沙坡上雨水縱橫,象她的淚痕
而沙地里已鑽出幾粒草芽
遠遠望去微微泛青
這不是枯草又發了芽
這是我們埋在地下的愛情
生了根

創作背景

《埋葬了的愛情》作於1992年5月27日,當時蘇金傘已是86歲高齡。該詩寫的是蘇金傘青年時代的愛情舊事,蘇金傘在年輕時曾有一位女子愛戀他,曾約蘇金傘到城外散步。當時蘇金傘不諳情事,以至錯過了一段美好時光,一直遺恨至今。86歲時,蘇金傘念及那年青時的美好,寫下了這首詩,在暮年的黃昏默默回想多年以前的愛情。

作品賞析

《埋葬了的愛情》寫的是詩人年輕時發生的愛情故事,在86歲時才無限深情地將它寫出來,就顯得更加悽美。在詩人看來,愛情可以被封建禮教剝奪,但是不能被忘記,並且愛情會由於長留在心中而得以永生。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寫由於封建禮教和家長制的原因,“我”女友不得不在城外沙丘上“攏起了一個小小墳塋”,就這樣“埋葬了我們的愛情”。初讀詩文顯得有些突兀,女友為什麼要突然中斷“我們”的關係,是不能互愛還是缺少感情共鳴?都不是。一行“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的詩句足以說明兩人感情深厚。只能說是封建禮教與家長制,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才讓兩人“愛得正苦”。原來封建禮教是年輕人在愛情婚姻問題上難以逾越的巨大障礙,在那樣的環境下,詩人畢竟難以成為封建禮教的反叛者,自由戀愛遂告失敗。
第二節寫“我”第二天獨自來到城外沙丘,想把女友親手堆起的“墳塋”,也就是“小沙堆移回家中”,可無情的“秋風在夜間已把它削平”,它與“她”都沒有蹤影。第三節寫“第二年我又去憑弔”,發現那裡“雨水縱橫,像她的淚痕”。同時,還發現“沙地里已鑽出幾粒草芽/遠遠望去微微泛青”,“我”由此認定,“這不是枯草又發了芽/這是我們埋在地下的愛情/生了根”。一個愛情悲劇最後發生轉向,讓詩人寫出喜劇效果。“她的淚痕”與“我”的思念互為印證,關係可以被剝奪,但愛情之樹常青。
《埋葬了的愛情》具有樸實自然、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通篇散發著鮮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名家點評

文藝評論家、當代詩人謝冕《新詩三百首鑑賞辭典(文通版)》:人的一生可以寫很多詩,但這樣的詩卻不能多寫。說得極端些,人一生寫很多詩而未必留傳,而這樣的詩只要一首便能留傳,因為它把一生的哀痛濃縮在短短的詩章之中了。像蘇金傘《埋葬了的愛情》這樣的詩,看似平淡無技巧,一般人卻寫不成,因為它們的渾樸天成之中凝聚了詩人畢生的藝術經驗。蘇先生從生命為之悸動不寧的極處直接切入,不曲折、不迂迴,甚至也無需含蓄或婉轉,活脫脫地托出那顆真心來。眼下流行的那類愛情詩,輕輕淺淺,纏纏綿綿,嬌態百種,悲情萬狀,與蘇先生這首詩相形之下,孰高孰低,讀者定有明察。
安陽師範學院教授楊景龍《曾有一朵玫瑰:20世紀華語經典情詩賞析》:在20世紀新詩史上,不用民歌民謠體而能把詩寫得像蘇金傘的作品那樣樸實的詩人很少。用這種樸實的文字風格,去表現愛情題材的詩人也很少。詩人容易動情,也容易移情,因而像蘇金傘這樣用情之深的詩人就更少了。樸素直白的簡短詩句,凝縮了詩人一生的哀痛。
詩歌評論家、理論家吳思敬《九十年代詩歌研究資料》:老詩人蘇金傘在86歲高齡寫出的緬懷青春期愛情的詩篇《埋葬了的愛情》,袒露著一顆赤子之心,天真無邪,澄澈空明,人與詩俱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

作者簡介

蘇金傘(1906—1997),原名蘇鶴田,河南睢縣人,曾任河南省文聯第一屆主席,是中國“五四”以來傑出的詩人。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地層廠》《窗外》《鵓鴣鳥》《蘇金傘詩文集》等。他的詩作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清白,具有豐厚的思想內涵、鮮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被譽為中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埋葬了的愛情
蘇金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