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默里·厄普頓

埃默里·厄普頓

埃默里·厄普頓(1839年8月27日-1881年3月15日),美國陸軍將軍和軍事戰略家。他在美國內戰期間領導步兵在斯波茨瓦尼亞法院戰役中成功地攻擊鞏固陣地,同時也擅長炮兵和騎兵任務。他的著作《美國軍事政策》出版於1904年,對美國的軍事政策和實踐進行了分析,並對美國軍事史進行了第一次系統的考察,對美國軍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默里·厄普頓
  • 外文名:Emory Upton
  • 別名:陸軍馬漢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巴達維亞附近
  • 出生日期:1839年8月27日
  • 逝世日期:1881年3月15日
  • 職業:美國陸軍將軍和軍事戰略家
  • 畢業院校:西點軍校
  • 代表作品:《美國軍事政策》
生平,人物出身,內戰爆發,戰爭結束,軍事改革,悲劇結局,建軍思想,歷史研究,德國模式,人物評價,貢獻,爭議,他人追憶,

生平

人物出身

埃默里·厄普頓19 世紀晚期美國著名的軍事戰術及軍事史作家。1839年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巴達維亞一個農民家庭。他是丹尼爾和伊萊克拉·蘭德爾·厄普頓的第十個孩子和第六個兒子,也是安德魯·J·亞歷山大和弗蘭克·P·布萊爾的姐夫,他在奧伯林學院的著名布道者查爾斯·G·芬尼(Charles G.Finney)手下學習了兩年之後被美國陸軍錄取。自幼家境貧寒的他經過刻苦努力,完成了中國小的學習。
Birthplace of Emory UptonBirthplace of Emory Upton
在奧伯林學院讀過一年書,在得到了熟人紐約眾議院議員班傑明·普林格爾法官的提名後,他轉到了西點軍校。後於1856 年轉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在西點軍校,厄普頓作為一個直言不諱的廢奴主義者,捲入了一場拳賽。他與南卡羅來納州的同校學員韋德·漢普頓·吉布斯(Wade Hampton Gibbes)就厄普頓在奧伯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與非裔美國女孩關係的一些種族歧視性言論進行了決鬥。這兩個人在軍校軍營黑暗的房間裡用劍搏鬥。厄普頓的臉上因此留下一道傷口。

內戰爆發

1861年5月6日,他在45名學員的班級中以第8名的成績畢業,此時正好趕上內戰的爆發,他入伍成為一名炮兵少尉。和許多年輕的西點畢業生一樣,厄普頓在內戰的前幾周開始了他的第一份任務———訓練志願兵,保衛華盛頓。
Emory UptonEmory Upton
1862年10月,厄普頓晉升為紐約第121步兵團上校。在這個職位上,他帶領下屬經歷了弗雷德里克斯堡戰役和葛底斯堡戰役,爾後一路晉升至旅指揮部。在1864年5月的格蘭特陸路戰役中,面對北維吉尼亞州軍隊,厄普頓向上級請願,申請一個旅來攻打敵人的防禦工事。年輕的厄普頓認為,在敵方火力迅猛的情況下,以狹窄、緊湊的隊形迅速前進,將大大提高進攻成功的可能性。雖然這種方法與當時的常用策略相反,但上級對他給予了足夠的信任。當月10日,厄普頓率領一支小部隊在斯波茨瓦尼亞對“騾子鞋”(現稱“血腥角”)發動進攻。雖然厄普頓的進攻勝利不足以決定這場戰役的勝負,但新戰術的初步成功激發了整個部隊的戰術更新。類似的戰術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用來應對塹壕戰。他的勇敢和聰明才智為他贏得了擁戴,之後他晉升為準將。
從斯波茨爾瓦尼亞戰役的傷病中恢復過來後,厄普頓在圍攻彼得堡戰役的初期重返戰場,並參與了1864年的謝南多厄河谷戰役。在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當時指揮著第六軍團一個師的厄普頓再次受傷,但他拒絕放棄指揮權,而是選擇在擔架上指揮他的部隊。康復期間,厄普頓被提拔為少將,並被邀請參與詹姆斯·H·威爾遜將軍對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的騎兵突襲。接受這一提議後,厄普頓成為少數幾個能夠有效領導軍隊三個分支的軍官之一:炮兵、步兵和騎兵。

戰爭結束

內戰結束後,厄普頓回到西點軍校任教,先後擔任學員隊隊長、戰術系教員和教務長。這期間,他開始潛心研究戰術問題。厄普頓於1868年結婚,但他的妻子艾米麗並不健康,經常生病。1870年,厄普頓停留在亞特蘭大期間,艾米麗在拿騷死於結核病。她死後,厄普頓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Emily Norwood Martin UptonEmily Norwood Martin Upton
1875年,厄普頓被派往歐亞,研究這兩洲的軍隊和軍事體制。這一經歷使他大開眼界,德國的軍事制度、軍事技術和理論給他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回國後,他擔任門羅堡炮兵學校的軍事理論教授。他以德國為榜樣,從理論上研究軍事思想和軍事體制。187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理論著作《亞歐軍隊》。該書對東西方兩種軍事體製作了全面的比較,總結了各自的特點及優劣之處,在美國軍界引起了轟動。初獲成功使他信心倍增,他決心深入探討美國軍事體制的弊端,從理論上找出產生這些弊端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從而對美國的軍事體制進行一次根本的改革。厄普頓以歷史為鑰匙來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認為美國軍事體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從未有一個系統的軍事政策,在軍事上缺少思想指導和軍事準備,致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必要地付出了過多的人力物力的代價。於是他開始撰寫另一部軍事理論著作《美國軍事政策》。在這部書稿中,他力主美國應按德國的軍事制度模式進行改革,以便更有力地應付當代世界的挑戰。他很快便寫出了書稿,並提交了他關於美國進行軍事改革的計畫。

軍事改革

厄普頓被認為是19世紀美國軍隊中最具影響力的年輕改革者之一,也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改革者。他被稱為美國陸軍的阿爾弗雷德·泰爾·馬漢(美國海軍改革者和戰略家)。儘管他關於戰術和亞歐軍隊的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他從1775年開始撰寫的《美國軍事政策》。雖然他筆耕不輟,但在1881年去世時,他的著作還未完成。
The Militar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Militar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軍事政策》是一部有爭議的著作,厄普頓在其中概述了美國的軍事歷史並表達了自己的改革觀點,認為武裝部隊具有輕率和軟弱的特點。“美國軍事制度的所有缺陷都在於一個根本的、潛在的缺陷,即對軍隊的過度平民控制。”他貶低了陸軍部部長的影響力,並提倡在戰場上的所有軍事決策都應該由專業軍官做出,儘管總統應保留總司令的角色。他主張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正規軍,戰時由志願兵或義務兵補充,並建立一個以普魯士模式為基礎的總參謀系統,通過考試確定晉升,對達到一定年齡的軍官實行強制退休,使士兵接受先進的軍事教育,並由4個3人組成的戰鬥小組進行戰鬥演習。厄普頓的觀點對多年來有關軍事戰略的討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厄普頓死後,他的西點軍校同學、密友亨利·A·杜邦(Henry·A·Dupont)拿到了一份未完成的手稿。這份手稿在陸軍軍官部隊中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許多討論。在美西戰爭之後,陸軍部長伊利胡·魯特閱讀了這份手稿,並命令陸軍部將這份手稿以《美國的軍事政策》為名出版。20世紀早期,軍隊的許多的基礎性改革都是受厄普頓觀點的啟發而進行的。

悲劇結局

厄普頓雖然在事業上十分順利,但他性格孤僻,不善於同人交往,沉默寡言。此外,他還是個虔誠的宗教信徒,資本主義的腐朽沒落和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令他十分不滿,他由此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並藉助宗教信仰來擺脫現實的煩惱。不幸的是,他又罹患腦瘤,經常頭疼失眠,痛苦不堪。更令他苦惱的是:他提交的軍事改革計畫沒有得到國會的批准。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他的精神崩潰,1881年3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普雷西迪奧指揮第四炮兵時,他寫下了自己的退伍書,並迅速自殺,後葬於在紐約奧本堡希爾公墓。他的軍事著作《美國軍事政策》直到1904年才正式出版,而他的軍事改革計畫在20世紀初才得以實現。
Grave of Emory UptonGrave of Emory Upton

建軍思想

歷史研究

厄普頓十分重視對軍事歷史的研究,他把軍事歷史作為他理論研究的基礎,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他認為美國的軍事史是部不斷失敗的歷史,“我們進行的所有戰爭都因為缺乏明智的經濟準備而被拖長了,從而導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內戰的巨大傷亡使他震驚,尤其在維爾德尼斯戰役中他目睹了血腥的場面,認為“無謂犧牲的人”太多了。這使他從內心裡厭惡戰爭,並激起他研究軍事歷史的決心。內戰後,他在西點軍校任教期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從美國歷史中總結了美國曆次戰爭失利的教訓和原因“幾乎都是由於我們的政治家全然缺乏對軍事問題的經驗,以致在軍隊的立法方面重大錯誤。”
厄普頓將軍畫像厄普頓將軍畫像
他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痛陳了美國軍事體制所存在的四大弊端,指出如不加以徹底改革,將難以應付當代世界的嚴峻挑戰:
1.沒有一個系統的軍事政策。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認為和平時期限制軍隊人數和減少軍費的支出,是經濟節儉的政策。而這恰恰導致國家在戰時因沒有足夠正規軍而匆忙擴軍,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必要地多付出了人力物力的代價;二是對戰爭缺少思想和軍事上的準備,每當戰爭爆發時都措手不及,倉促行事,導致戰爭初期的混亂和失利。
2.過分強調文官治軍。厄普頓認為,文官控制軍隊是造成戰爭中人力物力巨大浪費的主要原因。“以內戰為例,雖然憲法賦予總統以總司令職權,但是由於他缺乏軍事經驗,既不能判斷也不能預料他所設計的那些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後果......他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內戰的軍事問題。”有觀點認為,內戰之所以長期拖下去,林肯過多地干預是一主要原因。但厄普頓認為不能過多地指責林肯,因為總統及其所屬官員只不過是一種軍事體制的工具和犧牲品。“因為我們的法律的缺陷,總統才扮演了軍事司令官的角色。”
3.過份依賴民兵。厄普頓認為:國會在和平時期依賴民兵進行防衛,這比沒有戰備更糟糕。民兵缺乏訓練,無紀律,受聯邦和州的雙重領導,因此這種體制是不實用的。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的經驗證明:儘管民兵具有愛國心,作戰勇敢,但由於缺乏訓練,要很長時間才能成為真正的軍人。而在這期間,國家已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危險。歷史的經驗是:不管多么需要徵召人員,由於無紀律的隊伍缺乏效益,必將產生懶散和災難。“在戰爭中使用民兵總要出現混亂。”同訓練有素的敵人正規軍作戰,民兵人數至少要在兩倍以上。此外,民兵還有入伍服役期短的問題。按傳統習慣,民兵入伍不過三個月,這已由國會1792年立法予以批准。無論戰事多么緊急,民兵期滿便立即回家。而且“短期入伍對軍紀是有害的。會使軍隊經濟處於災難之中,並且必然會使戰爭曠日持久危險和費用與日俱增。”在和平時,民兵制度也不能抵禦印第安人的侵擾,反而會鼓勵後者的入侵。因此“民兵作為第一線的軍隊......是一個野蠻而不切實際的計畫。”
4.對常備軍抱有偏見。厄普頓指出,這一偏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常備軍是對民主的威脅”看法,“直到我國歷史上的這個時期,我們軍事政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由這種盎格魯—撒克遜偏見構成,這一偏見就是常備軍是對自由權的危險的威脅”;二是進行戰爭及國防要依賴志願人員而非正規軍。志願人員受州而非聯邦領導,其供應和裝備要由州政府負責,軍官要由州長任命。厄普頓批駁了上述偏見。他從歷史上尋找根據,認為美國人民關於“正規軍會導致獨裁的傳統恐懼”是對歷史的誤解造成的。歷史上出現的暴政總是因正規軍軟弱、國家在戰爭中失敗才導致獨裁的出現,這與正規軍人數多少無關。在獨立戰爭時,華盛頓由於缺少足夠的正規軍隊,“不斷被迫行使未經授權的權力”,幾乎成了大權在握的獨裁者。1776年12月戰局失利時,國會授予了他“獨裁的權力”。內戰時因軍事失利,林肯也無視國會而擴大了總統的權力,厄普頓指出:歷史證明了,只有正規軍才是勝利的保證。1812年美國如有一支強大的、人數眾多的正規軍,那么美國早就占有了加拿大。獨立戰爭和墨西哥戰爭的勝利就歸功於正規軍。內戰初期,如果北方把1萬名正規軍配置在布爾河,南方早就被打敗了。所以“正規軍才是政府唯一的依靠。”“不論從何種觀點來看,都是最好且最經濟的途徑。”厄普頓認為:正規軍之所以受輕視,其原因,除了傳統觀念如怕花錢、軍隊是專政工具會威脅民主自由外,還由於:一是因為國家軍隊政策的理論根據是“我們是一個聯邦而不是一個國家。”國家不把軍權牢牢抓在手中,而是讓州承擔很大的責任,讓州組建志願部隊並任命州和民兵的軍官,這就使許多無軍事能力者擔任軍官,指揮團、營單位的軍隊。過去總是強調志願入伍,而未把個人志願同義務結合起來,實行志願兵制和徵兵制;二是缺少培養高級軍官的軍事院校,使學員受到戰略和戰術的更高層次的教育。三是正規軍與民兵或志願兵制相結合的軍事體制,“若缺乏強制或強烈的誘因,軍紀必將十分鬆弛”。

德國模式

厄普頓認為:要克服美國軍事體制所存在的上述弊病,就必須借鑑處國尤其是德國的經驗。他通過考查,特別是仔細研究了德國戰勝奧地利和法國的經驗後,對德國的軍事體制十分推崇。他指出:“在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非職業人員沒有能力指揮部隊,這已是被證實和人們所接受的事實。”德國軍事體制的優點就是:軍隊不受文官政府的干預,有充分的行動自由;軍隊職業化水平高,實行徵兵制,正規軍人數多且精幹,軍官人數多,可以隨時擴軍;軍隊建立了高度集中指揮的總參謀部;退伍軍人有7年的預備役。厄普頓根據德國體制並結合美國的國情,提出了以下的改革構想:
1.以正規軍作為軍事建設的中心。厄普頓認為:美國的平民士兵要完全從屬於正規軍。正規軍是制定國家軍事政策的核心。陸軍應由正規軍組成,戰時可以從志願人員中補充兵員,但所有兵員必須由正規軍官領導。平時,應通過德國式的軍事學校體系進行軍事訓練。民兵作為一種最後使用的後備力量,僅用於執法鎮壓暴亂和抵禦入侵。
2.建立一支較大規模的“可擴大的”正規軍。厄普頓對德國在普法戰爭中8天動員40萬軍隊這一點印象深刻。他認為:美國在內戰初期動員同樣數目的軍隊用了近一年時間,且耗資8億美元,這種狀況再也不能出現了。他吸取了卡爾洪等人關於“可擴大軍隊”的思想認為:美國和平時期的正規軍人數太少,遠不足以鎮壓國內叛亂及同外國進行戰爭,謝斯起義和1812年戰爭就是突出的例子。這點軍隊甚至連同印第安人打仗都不夠用,由於國會的反對,在和平時期又不可能擴軍。所以,他主張根據世界各國通用的比例來確定軍隊的人數。他表示:“研究現代史的學者必然發現,編制的原則同戰略一樣是普天下通用的。沒有哪一個國家違反這個原則,否則它就要對由此產生的後果負責”。他主張從每10萬人中抽出100人,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建立一支5萬人的常備軍,這僅僅是和平時的編制,要重軍隊的質量而非數量。如果戰爭爆發,則軍隊要大大擴編。為使擴編後的軍隊戰鬥力不致下降,他主張採取兩條措施:一是和平時期的軍隊應按戰時編制,建立三個營組成的團編制,以適應戰場的機動;二是每個營要按指定地區駐紮,管理和指導所駐地區青年人的軍訓。戰時新兵便去受訓的營報到。戰時實行徵兵制擴軍,因為志願兵制和民兵制都不能保證戰時擴軍的需要,只有徵兵制才能滿足擴軍需要。同時徵兵制還體現了民主原則,即“任何一個美國公民都應該為國家服兵役。”
3.軍隊應由職業軍人指揮。厄普頓說,“在我們國家之外,在任何國家裡,無能的外行人指揮軍隊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他認為應首先應區分軍人和政治家的責任和義務,“政治家應負責各種資源的提供和組織,總統更應負責資源管理的好壞。軍隊除應就在我國制度下所有組織的細節提出意見並提供諮詢外,並應獨自擔負我們野戰軍的管理與指揮之責。”他接著指出:雖然根據憲法,總統作為總司令的地位不能改變,但是陸軍司令的權力必須增加。軍隊實權應由陸軍司令掌握,陸軍部長只負責軍隊的行政和後勤工作。軍隊應建立德國式的參謀部進行集中統一指揮。參謀長居於陸軍司令之下,協助其工作。參謀部成員由受過高等軍事教育的軍官組成。參謀部的職責是準備陸軍的組織方案和制定備戰計畫。政府部門可以批准或否決參謀部起草的軍事方案但不能主持研究軍事問題。這種參謀部不受文官領導和政府的行政干預,完全由軍方領導,行動自由,專業化強,效率很高。這樣的參謀部與以前僅是各局局長聚會的參謀部大相逕庭。
4.大力發展軍事教育事業。內戰後,厄普頓一直在軍校任教,他十分重視軍事教育工作。他痛陳內戰時高級將領缺乏軍事指揮藝術的情況:“你知道在戰爭期間我們的將軍們對於指揮原則是何等的無知嗎?”這是因為“西點軍校在軍官的預備性訓練方面遠遠超出了外國任何軍事學院。但是一旦服現役,我們就無法與歐洲的軍事學院相比了。”他認為克服這一弊端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德國式的軍事院校體系,以培養真正具有專業軍事知識的職業化軍官,使“他們在任何時候的挑戰中都可以構成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5.進行戰術方面的創新。厄普頓是一個具有很高水平的軍事理論家,他對戰術頗有造詣,並能在實戰中對戰術加以改進。早在內戰期間,他就曾經採用多層次攻擊的辦法,改變了以往大縱隊密集隊形蜂擁而上的進攻戰術。他把三個團編成了四列橫隊,依次相互掩護向前突擊。攻入敵人陣地後再分散開並相互支援,殲滅敵軍,最後奪取敵人陣地。他用此戰術曾攻占了斯波特錫爾瓦尼爾的突出部。這種戰術在當時有助於打破陣地戰的僵局。內戰後,他繼續對突破戰術僵局進行系統研究,並在1867年寫出《步兵戰術》一書。該書探討了在後裝式槍炮出現、射速更快、殺傷力更大的情況下,如何實施地面進攻戰術。他強調使用戰鬥小組組成的散兵隊形來取代密集的橫列隊形。戰鬥小組由4人組成,可以靈活地在前後左右各個方向上組成新的橫隊,進退自如,便於指揮。在進攻時,要用縱列隊形儘可能拉長距離,儘量減少在敵人火力下的時間。各戰鬥小組要相互協調、配合、互相支援,發揮士兵的積極靈活的主動精神。該書一出版,便被陸軍部選為陸軍和民兵的戰術教材。

人物評價

貢獻

早在1867 年,厄普頓有關步兵戰術的理念便被西點軍校採納。他於同年出版《步兵戰術》一書,並在此後以自己觀點為基礎,與另外三名軍官合作就同化戰術寫出三卷本,於1874 年付梓。不過,厄普頓最偉大的著作無疑當數《1775 年以來的美國軍事政策》一書。全書完成於內戰的第二年,在厄普頓有生之年和逝世之後以抄本形式廣為流傳。1904 年,該書以《美國軍事政策》為名出版。厄普頓因其有關戰術的專著以及對美國軍事政策的分析而成為內戰至“一戰”期間最具影響力的軍事理論家,該書的出版問世無疑是對他最為恰當的紀念。

爭議

厄普頓的擴軍計畫被國會否決,這是因為該計畫脫離了美國的實際。首先,它將德國的軍事體制絕對化,過高地評價了正規軍的作用,掩飾甚至無視正規軍本身存在的缺陷。美國作為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國家,不能完全照搬實行君主專制的德國軍事體制。其次,厄普頓貶低了民兵制及反對民主制對軍隊的影響,這與美國憲法中的“文官治軍”原則發生了衝突,因而不可能得到國會的批准。
儘管如此,他所進行的開拓性工作卻在美國軍事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厄普頓死後,他的助手享利·杜邦上校把他遺下的《美國軍事政策》的書稿整理印成講義,在軍官中廣泛流傳。厄普頓主張放棄傳統的正規軍和民兵這種雙重的軍事制度,建立一支強大的德國式正規軍、由正規軍官領導志願軍和民兵等思想,在軍官階層尤其是青年軍官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1885年,西點軍校教授彼得·S·米基發表了厄普頓的傳記及《美國軍事政策》一書的要點。1904年,該書正式出版。這是第一部美國陸軍的歷史記錄,被奉為美國軍事學術的經典之作。“關於美國軍事的任何書幾乎都塗上了他的色彩”。儘管厄普頓的思想在他生前未得到採納,但是他喚起了人們對正規軍的關注,吹響了美國軍事改革的號角。在他去世20多年後,伊萊休·魯特擔任陸軍部長時,通過改革終於使厄普頓的思想基本上得到了體現。

他人追憶

1895年,詹姆斯·H·威爾遜少將為埃默里·厄普頓的書寫了一篇介紹性的文章,在其中,威爾遜對這位前任下屬的評價體現了埃默里·厄普頓卓著的個人成就。
厄普頓雕像厄普頓雕像
“…厄普頓是世界上最好的炮兵軍官,和他那個時代的任何騎兵指揮官都不相上下,而且,從各方面來看,他都是聯邦軍及叛軍步兵師中最好的指揮官。毫無疑問,他是兩軍中最優秀的戰術家,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閱兵式上,他都是如此。鑒於他在各軍種都取得了成功,如果他有幸被授予這樣的軍銜,那么他作為一個軍團或陸軍指揮官幾乎不會失敗。讀到他輝煌事業的故事,沒有人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具有真正的戰爭天賦,以及詳盡的戰爭理論和實踐知識。直到他因疾病致殘而死亡,他一直被認為是我們服役中最有成就的士兵。他的生活純潔正直,他具有騎士風度和威嚴,他的行為謙虛而謙遜,他的性格絕對沒有缺點。歷史不能為無私的愛國主義提供一個更好的例子,也不能為不光彩的思想或不值得做的事玷污雄心壯志。他是國家和家庭的榮譽,是國家和家庭給了他生命,是軍事學院給了他教育,是軍隊給了他服役。只要聯邦有像他這樣的士兵保衛,它就將是永久的。”
——詹姆斯·H·威爾遜,《埃默里·厄普頓的生平和信件》
以厄普頓命名的街道以厄普頓命名的街道
厄普頓是在紐約薩福克郡中心的一處遺址上被紀念的,該地目前矗立著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美國陸軍厄普頓營從1917年到1920年一直活躍,從1940年到1946年又一次活躍起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營地主要是作為新兵的訓練中心重建的。軍隊後來把這個地方作為傷兵的療養和康復醫院。
厄普頓的雕像矗立在他的家鄉巴達維亞的傑納西縣法院前。該地的東西向街道被命名為西北厄普頓街,這也是在南北戰爭之後許多街道命名的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