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羅伯特·林達爾

埃里克·羅伯特·林達爾(ErikRobertLindahl,1891.11.21-1960.1.6)瑞典經濟學家,瑞典學派主要代表者之一。曾任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隆德大學經濟學教授,並曾兼任瑞典中央銀行顧問、國際經濟學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主要著作有:《課稅的公正》、《貨幣政策的範圍和手段》、《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就業穩定問題》。林達爾對瑞典學派德突出貢獻在於經濟動態學理論。他與繆爾達爾一起提出的獨樹一幟的巨觀動態均衡理論對於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個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里克·羅伯特·林達爾
  • 英文名:Erik Robert Lindahl
  • 出生地:斯德哥爾摩市
  • 性別:男
  • 國籍:瑞典
  • 出生年月:1891年11月21日
  • 去世年月:1960年1月6日
  • 職業:瑞典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隆德大學
生平簡介,學術研究,林達爾均衡,主要貢獻,主要著作,

生平簡介

林達爾是瑞典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瑞典學派(亦稱北歐學派或斯德哥爾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1年生於斯德哥爾摩市。
1919年獲隆德大學博士學位。
1920-1924年任隆德大學助理教授。
1924年任烏普薩拉大學助理教授。
1932年起先後任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隆德大學經濟學教授,並曾兼任過瑞典中央銀行顧問,國際經濟學家協會主席等行政職務。
1960年逝世,享年70歲。

學術研究

埃里克·羅伯特·林達爾的學術研究
林達爾繼承發展了魏克塞爾(KnutWicksell,又譯維克塞爾)總量經濟學理論。林達爾涉獵的研究領域甚廣,包括經濟動態學、經濟周期理論、國民收入理論、貨幣理論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等方面,其中對該派理論形成與發展的突出貢獻就是經濟動態學理論。在此研究領域,他與繆爾達爾一起提出的獨樹一幟的巨觀動態均衡理論對於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整個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西方經濟學界認為,林達爾的研究實質上是企圖調和經濟分析和公平概念,研究的結果是要引出一項能夠預測均衡的威脅和通過相應的貨幣調整來防止威脅的經濟政策。
林達爾關於建立一個動態經濟理論體系的主張,特別是他為此而進行的許多獨樹一幟的開創性研究,對於20-30年代期間瑞典學派的形成乃至當時整個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和建設作用,林達爾本人也因此成了瑞典學派的突出代表和馳名世界的經濟學家。時至今日,林達爾的經濟思想不僅一直是瑞典學派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而且在學派林立的整個西方經濟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顯赫地位。
林達爾主張公開宣布貨幣政策目標、運用公開市場業務和利率差別達到貨幣政策目標的觀點;提出了序列分析方法,期間分析方法、過程分析方法;特彆強調預期的作用。
1919年產生的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最早的成果之一,林達爾認為公共產品價格並非取決於某些政治選擇機制和強制性稅收,恰恰相反,每個個人都面臨著根據自己意願確定的價格,並均可按照這種價格購買公共產品總量。處於均衡狀態時,這些價格使每個人需要的公用產品量相同,並與應該提供的公用產品量保持一致。因為每個人購買並消費了公用產品的總產量,按照這些價格的供給恰好就是各個個人支付價格的總和。林達爾均衡使人們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問題取得了一致,即分攤的成本與邊際收益成比例。林達爾均衡的功績在於從理論上論證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原理與私人物品的市場均衡價格原理之間的差異,為進一步探討信息商品的價格問題找到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林達爾均衡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以及它們之間的成本分配進行討價還價,並實現討價還價的均衡。林達爾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潤為零的約束條件下,使公共產品的定價採取與消費者的需求彈性相關的方式來確定,即依據每個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不同評價,分別確定不同的價格。由於林達爾均衡是依據消費者個人對公共物品或作為準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進行評判而定價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有的消費者少付費,甚至不付費的情況(免費乘車者),這也說明信息商品不能採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價方式。

林達爾均衡

模型的構思:
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的構思是,如果個體為政府供給的產品和服務所支付的稅價和這些個體對它們的評價相關聯,進而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評價進行討價還價,那就比較有意思了——從直接討價還價過程中產生的“稅價”並且共享資源供給就是“內在發生”的演化均衡狀態了。
在林達爾的模型中,假定有兩個政黨,這兩個政黨分別代表著具有共同偏好的兩組選民。這兩個人或政黨所擁有的政治權力是相同的,每個人或政黨都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偏好。同時,是通過拍賣程式來得出不同的稅收份額和預算支出規模的。而且,當個人A的稅收份額是T的時候,B的稅收份額就應該是(1一T)。
林達爾均衡解決了一套公平的稅收價格與公共產品水平等資源配置問題,但對也有不少質疑。1969年,薩繆爾森對林達爾均衡理論提出了批評,指出:因為每個人都有將其真正邊際支付願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機,所以林達爾均衡產生的公共產品供給均衡水平將會遠低於最優水平。
由於林達爾均衡是依據消費者個人對公共物品或作為準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進行評判而定價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有的消費者少付費,甚至不付費的情況(免費乘車者),這也說明信息商品不能採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價方式。
基本假定:
該模型有三個基本假定:
一是社區有兩個當事人A和B,分別代表各自相同收入和偏好的兩組選民;
二是為防止決策的先後次序所帶來的投機行為,假定公共物品的產出水平與其負擔份額作為一個備選方案同時決定;
三是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自己的偏好。
核心:
①確定投入產出量的原則——個體對共享資源要支付(以稅收形式,作為公共物品生產的投入)多少、公共物品產出來給大家享用多少,如果以市場交易為參照原則,那么就能達到市場交易的“效率”狀態——體現的效率符合帕累托效率條件。這是一個確定公共產品產出的“合理水平”和與此相應的人們之間稅負“合理分布”匹配的原則。該數量狀態(公共投入和公共產出量)被人們稱為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這個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均衡條件判據也稱作“威克塞爾效率”。
②建議實現威克塞爾效率的程式——讓個體直接參與討價還價,作為公共決策程式和組織設計的原則。
靜態表達的林達爾均衡狀態指的是:在該狀態下的每個人共同面對的公共物品產出量和每個人付出的稅額滿足這樣一些條件,此時每一個體消費公共物品獲得的邊際效用恰好等於他對這一增量單位公共物品所花的金額——納稅額的邊際評價(個體這時從增加一個單位公共物品消費獲得的效用恰好等於對相應貨幣支付額的效用評價,這一單位公共物品的出資額稱之為邊際稅率);每個人的出資額總和必須等於生產公共物品的邊際成本。或者說,集團內每名成員為單位公共物品增量自願出的錢數之和恰好等於這一單位公共物品增量所需要的投入成本。這時單位公共物品的均衡出資額就稱為“林達爾價格”。林達爾模型強調的關鍵在於:為增量單位公共物品納的稅是“自願交換”的——單位公共物品和納的稅這兩者的邊際效用一樣。實際上這是延續了“利益賦稅學說”的“等價交換”思想,包含了“每個個體都接受”的假設(或者說規範性的建議)。既然是自願交換,那么這個公共物品均衡量同私人物品在市場中達到的均衡就一樣了,完全競爭市場如果能夠達到帕累托效率條件的話,這個符合社會成員“自願”的“林達爾價格”及相應物品量也就符合帕累托效率條件了。因此也稱作“威克塞爾效率”。

主要貢獻

林達爾重要成就在於首先在經濟學中使用序列分析,從而促使默達爾(GunnarMyrdal)提出儲蓄和投資兩個概念。林達爾受魏克塞爾影響,在《賦稅的公平負擔》一書中探討了賦稅收益原則;繼魏克塞爾之後對奧地利學派資本學說有所發展。
林達爾從公共欲望理論出發,把國家對人們的一般給付理解為公共財富,個人或組織政黨的個人集團對這種財富所支付的價格即為賦稅。在賦稅原則上,他極力主張公正原則。他說:“課稅中的公正要求,歷來就是的正義感,具有絕對的性質。這是不許可予以任何修改,必須無條件地逐步實行的。因此,在財政制度中財政政策及國民經濟性質原則……給予優先於公正原則的地位,原理上是不恰當的”。為了在財政部門實現公正,他主張設定特別稅,沒收所有不正當的財產,其次還主張發生的這種賦稅負擔應該適應公正的財產分配次序。林達爾從個人主義立場主張課稅公正原則的優先性,同時他又站在邊際效用學說立場上闡述他的賦稅理論。他認為,“作為人民的支付數額,按人們公共財物所確認的邊際效用,決定其價格,於是公共經濟現象成為純經濟的價格現象”。

主要著作

林達爾的主要著述有:《課稅的公正》(1919年);《貨幣政策的範圍和手段》(1929年);《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139年);《就業穩定問題》(194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