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勒納伯格

埃里克·勒納伯格(Eric Heinz Lenneberg,1921—1975),美國心理學家,語言自然成熟說理論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為《語言的生物學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里克·勒納伯格
  • 外文名:Eric HeinzLenneberg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德國杜塞道夫
  • 出生日期:1921
  • 逝世日期:1975
  • 主要成就:提出語言自然成熟說
  • 代表作品:《語言的生物學基礎》
人物生平,學術成就,主要觀點,

人物生平

埃里克·勒納伯格(Eric HeinzLenneberg)1921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 Germany),是一位內科醫生之子,在1930年代初期,當勒納伯格12歲大時,他家被迫移居至巴西。到1945年他來到了美國,在高等學校中開始他正式的研究。隨後,他參與了1950年代盛行於哈佛大學的理論風潮。1967年出版他的代表作品《語言的生物學基礎》(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5年逝世。
埃里克·勒納伯格埃里克·勒納伯格

學術成就

埃里克·勒納伯格是語言自然成熟說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自然成熟說”與諾姆·喬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說”是兒童語言先天決定論的兩大理論。
關於勒納伯格的理論作品,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其結合廣泛領域主題的特。他對於凡是涉及心智與頭腦研究的科學領域皆感興趣,並且為其相關的學科作周密的準備:首先在1951年於芝加哥大學取得語言學碩士學後,他繼續在1955年於哈佛大學完成其語言學與心理學的博士研究;隨後三年,於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專門研究神經學與兒童發展失調;如此的準備工作再加上他在波士頓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經驗,致使他的專題論文,堪稱語言神經心理學的經典作品《語言的生物學基礎》(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於1967年出版。
勒納伯格的作品以他從神經心理學的資料中探求解釋與理論基礎的魄力著稱,尤其是他最為人所知的一個論點:“語言乃是物種特有的認知傾向之表現。”此論點必然是個經由間接證據所得來的假設。人類神經心理學研究神經受損的人,因為不論以任何角度洞察,這個研究也許能提供一個正常運作的較高皮層過程。就如同勒納伯格經常說的,如此的綜合歸納是可能的,因為病理學從未增加頭腦功能的複雜性。不論這個證據有多么站不住腳,並不會因此而制止勒納伯格將引導正常語言發展的生物限制付諸理論化。他對於語言中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的概念,是這個理論中最為人廣泛討論的一個層面。
在歐洲傳統中一個更為有機而完整的頭腦理論裡頭,勒納伯格也象徵著一個連結的角色。Jackson和Goldstein兩位學者比起其他美國學者,很明顯地較有可能是為勒納伯格在精神學上的先驅。

主要觀點

勒納伯格的學術觀點主要體現在《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一書中。其主要觀點有:
一、生物的遺傳素質是人類獲得語言的決定因素,人類大腦具有其它動物沒有的專管語言的區域,所以語言為人類所獨有。語言是人類大腦機能成熟的產物,當大腦機能的成熟達到語言準備狀態時,只要受到適當外在條件的激活,就能使潛在的語言結構狀態轉變成現實的語言結構,言語能力就被獲得。
二、語言以大腦的基本認識功能為基礎,人類大腦的基本功能是對相似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抽取。語言的理解和產生在各種水平上都能歸結為分類和抽取。
三、語言既是大腦功能成熟的產物,語言的獲得必然有個關鍵期,約從兩歲左右開始到青春期(11、12歲)為止。過了關鍵期,即使給以訓練,也難以獲得語言。同樣,大腦的單側化也是在關鍵期內出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