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生於波武阿—迪瓦爾津。在科英布拉大學攻讀法律時,廣泛閱讀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文學作品,參加肯塔爾和布拉加組織的大學生團體“科英布拉派”。1865年發動了反對以卡斯蒂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保守派的論戰,文學史上稱為“科英布拉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若澤·馬里亞·埃薩·德·克羅茲
- 外文名:Jese Maria Eca de Queiroz
- 國籍:葡萄牙
- 出生地:波武阿—迪瓦爾津
- 出生日期:1845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1900年8月16日
- 職業: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 畢業院校:科英布拉大學
- 主要成就:發動了反對以卡斯蒂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保守派的論戰
- 代表作品:《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堂兄巴濟利奧》
正文,
正文
埃薩·德·克羅茲於1866年去里斯本,執行律師業務,但其主要興趣在文學。1866至1867年間,在《葡萄牙新聞報》上發表了許多題材不同的短篇小說,後來編輯為短篇小說集《粗野的散文》(1903),其中寫的大多是神怪、奇聞、幻想故事,顯然受了雨果、海涅、波德萊爾、愛倫·坡等人的影響。
1867年後,埃薩·德·克羅茲前往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旅行,1870年回到里斯本,與一群進步青年知識分子交往,鼓吹社會改革,被稱為“七十年代派”。他抨擊當代葡萄牙文學“沒有獨創性,隨波逐流,弄虛作假”,主張文藝應當描寫現實,探討現實問題。1871年與若澤·杜阿爾特·拉馬略·奧爾蒂岡合作,出版社會評論雜誌《投槍》。
1872年進入外交界工作,任駐古巴哈瓦那領事。在任期間,曾為保護從澳門來的中國勞工的利益作出努力。1874年調往英國任領事,所寫關於英國情況的文章和書信,後來收集編為《英國書簡》(1903)和《倫敦紀事》(1945)兩本集子。1888年調往法國巴黎任領事,直至逝世。
埃薩·德·克羅茲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阿馬羅神父的罪惡》(1876)諷刺和揭露了宗教教育的惡果和盲目迷信的危險。小說寫青年教士阿馬羅被派到萊里亞的大教堂充當神父,他的老師迪亞斯神父介紹他與寡婦桑胡亞內拉一家來往。這個家庭經常有許多迷信的婦女聚會。阿馬羅誘惑了寡婦的女兒阿梅利塔,卻發現寡婦是迪亞斯神父的情婦。師徒兩人互相包庇。阿梅利塔懷孕後為阿馬羅遺棄,後在分娩時死去。
1878年,他的第二部著名小說《堂兄巴濟利奧》發表。這部小說暴露了從海外殖民地暴發歸來的資本家的罪惡,筆鋒冷峭,諷刺辛辣。主人公路易莎是里斯本中產階級社會的一個年輕婦女,她的丈夫的堂兄巴濟利奧剛從巴西發財歸來,趁她丈夫外出經商之際勾引了她。他們有一封情書落到了女僕胡利亞娜手裡,女僕以此要挾路易莎。巴濟利奧又棄她而去巴黎。最後她在恐懼、悔恨、絕望中死去。
埃薩·德·克羅茲的一部最長的小說《馬伊亞一家》(1888)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庸俗生活,表明作者對這種生活的鄙棄。
從《滿洲官員》(1880)開始,他的作品轉而從幻想和想像中取材,流露出濃厚的異國情調。《遺物》(1887)即取材於一次中東旅行的經歷。《短篇小說集》(1902)中的某些作品,也是描寫巴勒斯坦、埃及、卡利普索島等地的異國風物。
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企圖揭露葡萄牙資產階級的罪惡和墮落,分析阻礙社會進步的原因,以促進社會變革。他的藝術風格是客觀的、直率的,善於運用諷刺手法。
埃薩·德·克羅茲晚年對葡萄牙社會變革日益失望,作品偏重於形式和風格。他去世以後還出版了3部小說:《豪門拉米雷斯》(1900)、《弗拉迪克·門德斯的通訊》(1900)、《城與山》(1901),其中流露出作者僑居國外時懷念祖國的傷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