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爾賓
- 類型:波蘭北部的一座城市
- 現名:埃爾布隆格
- 劃歸:瓦爾米亞省
埃爾賓(Elbląg),地理,歷史,
埃爾賓(Elbląg)
之前,它曾經是埃爾賓省(1975-1998)和格但斯克省(1945-1975)首府。埃爾賓是埃爾布隆格河邊的一個港口,位於埃爾布隆格河注入維斯瓦瀉湖以南10公裏處,坐標為北緯54°10′、東經19°24′。地理優勢使埃爾賓能取道俄羅斯控制的波羅的斯克海峽進入波羅的海。
埃爾賓第一次是以“Ilfing”為名出現,它是在盎格魯-薩克遜國王阿爾弗雷德統治時期關於維京人活動範圍的文獻中被提及過。中世紀時期,埃爾賓以南的德魯日諾湖附近曾出現古普魯士人定居點,名為Truso,Truso在10世紀毀於火災。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地區後,驅散了當地居民,召集來自呂貝克的移民在德魯日諾湖畔興建了一座城堡和一座名為埃爾賓的城市。現在,日逐縮小的德魯日諾湖已經遠離了埃爾賓。條頓騎士團戰敗後,當地居民拆毀了城堡,埃爾賓先後歸屬過波蘭-立陶宛君合國的波蘭王室屬地(1466年)、普魯士王國(1772)和德意志帝國(1871)。埃爾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嚴重破壞,當地的德國居民在戰後被驅逐。1945年,埃爾賓歸屬於波蘭,大量波蘭人遷入該城。
地理
埃爾賓舊城坐落在連線德魯日諾湖和維斯瓦瀉湖之間的埃爾布隆格河畔,距離維斯瓦瀉湖約10公裏,距離格但斯克約60公裏。埃爾賓舊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毀嚴重,城中殘存的建築被執政的共產黨人拆除,收集磚塊用以重建被毀的格但斯克和華沙。埃爾賓的居居最終得以在舊城的遺址上重建了埃爾賓城市的中心,城內的2000棟建築都是仿照以前的建築風格興建而成的,其中有限多甚至使用了原有的房基、磚塊和牆壁,埃爾賓的整個西半部份都是建於戰後。
現在的埃爾賓市覆蓋了德魯日諾湖與埃爾布隆格灣之間約50%的土地,從維斯瓦瀉湖的一側延伸至埃爾布隆格河的另一側。埃爾賓東邊名叫Wysoczyzna Elbląska的高地面積390平方公裏、海拔200米,是冰河時期由冰層擠壓而成的,是附近最高的地方。埃爾賓就坐落在高地以西延伸至維斯杜拉三角洲的廣闊平原上,這片平原是波蘭的主要農業區。埃爾賓的南面是德魯日諾湖和沼澤,埃布爾隆格河則貫穿了整個城市。有一條水道通向西面的諾佳特河,沿河北上則可到達格但斯克。埃爾賓是一個淺水港,進入港口水道的船隻吃水不能超過1.5米,因此埃爾賓港成為了格但斯克的輔助港口。
歷史
Truso第一次在公元890年被提及,盎格魯-薩克遜水手海澤比的沃爾夫斯坦受阿爾弗雷德大帝之命航行至波羅的海南岸,發現了此地。Truso的準確位置現在已不得而知,因為海岸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多數歷史學家推測,Truso位於現在的埃爾賓市附近的德魯日諾湖內。Truso在中世紀的波羅的海貿易中是維斯杜拉灣的一個重要海港,貿易路線向北至瑞典的貝加和哥德蘭島的維斯比,Truso的貿易活動向南沿琥珀之路延伸至卡農圖姆。古代的琥珀之路向東一直延伸至黑海西南和東南,甚至到亞洲。東西方貿易的路線從Truso開始,到日德蘭半島,從那裏順河進入內陸,直至日德蘭半島的貿易中心海澤比。當時Truso最著名的產品是琥珀、毛皮和斯拉夫奴隸。
對普魯士的征服開始於997年,波蘭王公波列斯瓦夫一世在教皇的勸諭下派出一支士兵和教士(布拉格的阿達爾貝特)到普魯士進行天主教傳播。傳教活動遍及波羅的海沿岸、但澤和桑比亞半島。從1209年開始,宗教同化活動由馬佐夫舍的康拉德主導,但他更著重對普魯士土地的的征服,而不是對原居民的宗教同化。在經歷了由教皇何諾三世煽動的一系列戰爭後,古普魯士最終被征服了。
在普魯士人西遷之前,波美拉尼亞人來到了普魯士地區。天主教國家波蘭和馬佐夫舍公國對北方的擴張頻遭挫折。除了對邊界的零星侵擾之外,對普魯士人的大型戰爭分別發生在1219年、1220年、1222年。當普魯士人在1223年被徹底擊敗時,波蘭的勢力到達了海烏姆諾。
1226年,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向條頓騎士團請求援助。1230年,條頓騎士團保衛了海烏姆諾後要求獲得他們占領的土地。儘管這個要求被波蘭拒絕,但他們的野心一直是占領整個普魯士地區。條頓騎士團的首要目標是沿維斯杜拉河而下,占據維斯杜拉三角洲,在但澤和普魯士之間建立一道防線。最終,獲勝的條頓騎士團在埃爾賓建造了一座城堡並摧毀了Truso。
關於騎士團的編年史記載了埃爾賓在Hermann Balk主持下修建的過程。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邁森總督亨利三世的幫助下,條頓騎士團組織移民開墾及清理維斯瓦瀉湖附近的土地,埃爾賓就建立在新開發的土地上。
1238年,多明我會修士受邀至此建立修道院。1240-1242年,騎士團在埃爾賓以南建造了一座城堡,位置就在現今考古學家發現Truso遺址的地方。埃爾賓最早的行業和Truso一樣,也是琥珀加工和骨製品出口。1243年,摩德納的威廉在此地建立了主教區,這個行動最早只是一個構想,但在同一個世紀中,基督徒就將其變成現實。
在這片土地上,古普魯士人的痕跡並未在埃爾賓消失。1825年,一份名叫《埃爾賓-普魯士詞典》的手抄辭彙表在一家商店的若干手稿中被發現,它當中包括了800多個方言辭彙和同等數量的早期德語辭彙。這份手稿的來歷已無法考證,估計完成於公元1400年前後,它的格式類似於現代的旅遊手冊,可能是當時德語人群用於與古普魯士人溝通的工具。這份手稿在二戰時期因為盟國空軍炸毀了埃爾賓圖書館而失蹤。
1246年,與若干中歐城市一樣,埃爾賓放棄了馬格德堡法,改用呂貝克法來對航海事務進行管理,這個決定符合了條頓騎士團支持貿易協會的總策略。1358年,埃爾賓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騎士團利用漢薩同盟的力量建立了自己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勢力。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騎士團參與漢薩同盟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他們在城市中設立行政當局,在城堡中對市鎮進行行政管理,同時也把呂貝克法用作市鎮管理。
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就取得了與英格蘭、佛蘭德斯、尼德蘭和法國進行貿易的權利。埃爾賓因此從英格蘭、波蘭、波美拉尼亞、條頓騎士團獲得了許多商業特權。例如,埃爾賓的舊城區在1343年獲得升級的特權;1393年,埃爾賓的市場獲得了穀物、五金、林木產品的特許經營權。
除了城堡和教堂之外,當時的埃爾賓更像是現代意義上的鄉村,它的面積大約只有300 × 500米,主要有一個碼頭、一個市場、五條街道和一些教堂。埃爾賓的城堡在1251年竣工。1288年,火災摧毀了除磚結構的教堂外的整個市鎮,一圈新的圍牆也在災後立即開始興建。在1315年到1340年間,埃爾賓得到重建。另一個命為新鎮的獨立定居點在1337年建成,並於1347年接受呂貝克法。1349年,埃爾賓受到了黑死病的打擊。在人口得到恢復,市鎮繼續得以擴建,1364年,埃爾賓的港口安裝了一台大型吊機。
德語法律Elbinger Rechtsbuch在13世紀中葉完成於埃爾賓,這一部法律與其部法律共同成為了波蘭最早的習慣法。這些德語的波蘭法律是在中世紀著名法典《薩克森概述》的基礎上編纂的。因此,波蘭最早的習慣法被稱為“埃爾賓之書”。
1440年,若干普魯士城鎮組成了普魯士聯盟,這一組織在1454年領導了普魯士地區反抗條頓騎士團的運動。市民燒毀了埃爾賓的騎士團城堡。普魯士聯盟求助於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卡齊米日四世帶頭髮起了對騎士團的“十三年戰爭”。波蘭和普魯士聯盟擊敗條頓騎士團後,雙方簽署了《第二次托倫和約》。埃爾賓成為波蘭王國自治省的一部份,在波蘭王室的宗主權下獲得了自治。埃爾賓改名為波蘭語的埃爾布隆格。1569年,盧布林聯盟成立後,埃爾賓失去了自治權,成為波蘭王室直接統治的地區。
1535年,波蘭的路德派教徒在埃爾賓興建了第一個路德派的體育館。與其他自由貿易城市一樣,1579年埃爾賓加強了與英格蘭的貿易關聯。許多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商人定居在埃爾賓。他們在埃爾賓建立了歸正會教堂,成為了當地的居民,並在“三十年戰爭”中幫助信奉路德派的瑞典。埃爾賓與但澤因為競爭曾數次中斷了貿易聯繫。1618年,由於埃爾賓與英格蘭的關係密切,被撤銷了漢薩同盟的成員資格。
“三十年戰爭”期間,維斯瓦瀉湖成為新教保護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波羅的海南部的主要基地。1660年,維斯瓦瀉湖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的領地,在1770年再度歸屬於波蘭。
神聖羅馬帝國的製圖師Johann Friedrich Endersch在1755年完成了瓦爾米亞地圖後為埃爾賓市製作了銅版畫。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在1734年,埃爾賓被俄羅斯和薩克森軍隊占領。該城後在“七年戰爭”中1758-1762年間再度被俄羅斯占領。
1772年,第一次劃分波蘭後,埃爾賓歸屬於普魯士王國。1773年,埃爾賓被劃入新成立的西普魯士省。1815年,埃爾賓被劃入但澤行政區內。
埃爾賓在普魯士王國的統治下進行工業化,1828年,伊格納茲·格倫瑙造出第一艘輪船。1837年,希肖公司在埃爾賓和但澤設立造船廠,生產出了德國第一艘螺旋槳輪船。該廠還生產水力機械、蒸汽機、魚雷等產品。1853年,埃爾賓到柯尼斯堡的鐵路完工通車,埃爾賓的工業開始飛速發展。柯尼斯堡工程師Georg Steenke主持修建了埃爾賓運河。1871年,埃爾賓併入德意志帝國,成為帝國的一個重要工業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普魯士大半地區被併入波蘭第二共和國,埃爾賓則併入了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的聯繫被波蘭走廊切斷。
納粹德國統治期間,在埃爾賓附近設立了三個集中營。在蘇軍圍攻埃爾賓期間,埃爾賓65%的公共設施被毀,其中包括具有歷史價值的市中心。德國人在戰後被驅逐,埃爾賓在1945年劃歸了波蘭。
在驅逐了德國人後,波蘭人重新回到此地定居,埃爾賓再度變成了波蘭城市埃爾布隆格。98%的新居民都是從蘇聯占領的波蘭領土中遷出的,或來自於人口過度稠密的波蘭中部鄉村。埃爾賓大部分殘存的建築都被拆毀,用於重建格但斯克和華沙。共產黨當局計畫完全拆除埃爾賓舊城區的居民區,重新興建大型的公寓樓。然而財政困難使計畫擱置。除了兩座教堂得以重建外,老城區的遺址在20世紀60年代完全被拆除。埃爾賓與三聯城、什切青一起在1970年再度成為了海濱城市。1990年以來,埃爾賓重新出現了少數的德國人群體。
1989年後,政府開始對老城區進行重建,與重建工作同步進行的是大量考古項目的展開。大量的遺蹟毀於19世紀建築物的地下室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許多房屋的後花園和廁所還保存良好,提供了不少關於這座城市的歷史信息,還有一些私人投資者收集保存了部份反映建築風格的石雕。大約75%的老城區在2006年得以重建,埃爾賓博物館裏展示了大量的藝術碎片、日常用具包括15世紀製作的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