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武拉歷史中心位於葡萄牙東南部,在三條河流的交匯處,距里斯本以東100公里,所處地勢高於周圍的平原地帶,建於公元紀年之始。埃武拉是葡萄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現為阿倫特霍省的首府和重要城市。人們稱埃武拉老城是“博物館式的城市”。11世紀以前,它先後由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統治。現今,老城內仍保存著建於2世紀的狄安娜神殿等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埃武拉歷史中心
- 外文名稱:Historic Centre of evora
- 地理位置:葡萄牙東南部,在三條河流的交匯處
- 類別:文化遺產
簡介,歷史,城市布局,人骨教堂,其他景點,
簡介
英文:Historic Centre of evora
類別: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1986
埃武拉這座"博物館之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公元15世紀,葡萄牙的國王們選擇在這裡居住,使得埃武拉城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代。埃武拉城與眾不同的風格在於城中那些裝飾有上光花磚的白色房屋和16世紀至18世紀建造的鍛鐵陽台。城中的古蹟對於巴西的葡萄牙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屬地區:葡萄牙
歷史
這座可追溯到羅馬時期的宮殿城市,在15世紀作為葡萄牙的王宮時,就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16到18世紀期間,這裡粉刷為白色的房屋就裝上了經過修飾的金屬陽台。葡萄牙的建築作品對巴西的建築風格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埃武拉位於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是葡萄牙的內地城市,距里斯本以東100公里,所處地勢高於周圍的平原地帶。
武拉修建於公元紀年之始,歷史上埃武拉是宗教和文化中心,現為阿倫特霍省的首府和重要城市。
羅馬帝國滅亡後,埃武拉曾先後被西哥特人和摩爾人占領,其間城市規模開始擴大,建築風格體現出哥德式和阿拉伯特色。1165年,葡萄牙第一個國王唐·阿豐索·恩里克斯派“無畏勇士”吉拉爾多率部將埃武拉從摩爾人手中奪回,此後成立了皇家阿維斯騎士團並修築城牆保衛城市,儘管周圍地區均被摩爾人控制,但埃武拉城始終未被攻陷。摩爾人於十三世紀被逐出伊比利亞半島後,埃武拉成為葡王室成員居住地之一,國王在此逗留的時間甚至超過里斯本。
埃武拉是羅馬統治時期的重要城市,當時此城名為"里維拉利達斯·茹利奧",是盧西塔尼亞省的陸上活動中心。隨著西哥特人的野蠻入侵,埃武拉淪陷。其城區局限在修復後的古羅馬城牆內。公元715年穆斯林占領埃武拉後,完善了原來的城防系統。1165年基督教徒重新控制了埃武拉,並使其成為了葡萄牙獨立王國的一部分,這標誌著埃武拉開始進入發展時期,並一直持續到16世紀。在阿維什王國統治時期(1385-1580),埃武拉成為該王國繼里斯本之後的第二大重要城市。到了公元16世紀,以一些宏偉建築的修建為標誌,埃武拉達到了發展的黃金時代。當一些海上航線的停靠港--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和維德角群島--被相繼發現後,宏偉的葡萄牙海上冒險計畫開始了。17世紀修建了沃邦式城防系統。到了18世紀,自16世紀以來堅持傳播知識和宗教啟蒙的耶穌會被解散後,埃武拉開始走向衰落。
城市布局
在16世紀就已形成規則的城市規劃設計沿山丘頂部放射狀發展。在古老的不規則布局的城市中心,一些城市廣場延伸至其中的規劃軸線的起始點,把建築組成整體。在這些軸線之間是由狹窄街道組成的道路網,大多數的街道為直線,從一個建築群體以不同的方向伸向另一個建築群體。三個連續的城防系統(羅馬時期、中世紀以及沃邦式)護衛著城市。在四周有花園圍繞的磚牆和磚牆殘跡之間,具傾斜屋頂的低矮白粉房屋形成了統一的建築整體,鑄鐵和花磚使這一特點更為突出。許多曼奴埃爾式宮殿和修道院(在一些地方用花崗岩修建)的建造時期可追溯到公元15世紀。然而,到了16世紀就已能見到諸如早在1537年修建的水渠以及大量噴泉等大規模建築及城市規劃了。埃武拉是里斯本遭受1755年地震毀壞後葡萄牙黃金時代城市的典範。單單埃武拉的城市景觀就能使我們理解葡萄牙建築風格在巴伊亞州薩爾多瓦(198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等巴西一些地區的影響。
人骨教堂
人骨教堂
真正使埃武拉聲名遠揚的是人骨教堂。艾武拉的人骨教堂的全名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前後歷時三十年於1510年建成,當時是作為皇族的祈禱堂,因此正門上方用大理石雕有葡萄牙王徽。這是一座哥德式,曼努埃爾式和巴洛克式各種風格的完滿結合,教堂的西廳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骨教堂。 這座十六世紀的建築內收攬了一座骷髏小教堂(CapeladosOssos)作為死亡的紀念品,教堂內從牆壁到柱子都由人骨疊築而成。昏黃的燈光打在牆壁上,儘是整齊排列的人骨或頭顱。
小教堂匯集了五千具人骨,有效地“處理”了墳場有限空間的難題。由於當時的墳場不足,僧人便把不同教堂以及修道院的人骨作為點綴品。除了具有實用目的,僧人也兼顧美化的作用,結合了人骨的構造以及特色而“設計”教堂的室內效果。僧人還利用了頭顱點綴柱子與天花板之間的銜接處。
其他景點
羅馬神廟
埃武拉是一座歷史古城,始建於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當時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長期為羅馬軍隊駐地。目前,尚能看到的羅馬時期的古蹟有羅馬神廟、溫泉浴池、羅馬城牆遺址以及唐娜·依薩貝爾拱門。羅馬神廟
神廟建在有三層台階的高台基上,圓拱形的內壁雖無窗戶,卻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鑲銅等裝飾,華麗炫目;西邊列柱廣泛採用了可以減輕負擔的拱門和壁龕,這種富有創造性的建築結構,對中世紀、以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的宗教建築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它那宏偉的高空間圓頂,一直影響到歐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宮殿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