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兀鷲體形非常大,體長58–70厘米,
翼展155–170厘米,體重1.6–2.2千克。成鳥大多是白色到淺灰色的羽毛,與黑色的
翼羽和
尾羽及裸露的黃色的皮膚形成鮮明對比。它們的身體有時有些泥色,這與繁殖期有關。長而窄的鳥喙基部黃色,喙尖黑色,上頷端有鉤。鼻孔很長。頸部羽毛很長,
雙翼很尖,當中以第三主羽最長。尾巴短呈楔狀。腿是灰白色、粉紅色或淺黃色。爪子直而且長,第三及第四趾有小蹼。指名亞種的鳥喙黑色,而印度亞種的鳥喙則較為淡色或黃色。面部皮膚黃色。
雛鳥的羽毛比成鳥深的多,有灰棕色、棕色或黑棕色,有黑白色的斑。
棲息環境
白兀鷲分布於南歐、北非、西亞及南亞。通常棲息在開闊的乾旱地區,可以在草原、沙漠、牧場和穀物田裡找到它們,但需要在岩石群築巢。也通常出現在人類居住地附近,例如城鎮附近,垃圾場、屠宰場和漁港周圍。
大多數白兀鷲冬季遷移到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但是也有一些留在它們的繁殖地。有時也會流浪到斯里蘭卡、歐洲北部及南非。歐洲群落會向南遷徙3500-5500公里到達非洲,有時單日的旅程長達500公里。在法國曾有一隻白兀鷲出生第三天就已經向南遷徙。義大利的群落會橫跨馬雷蒂莫島(Marettimo)及
潘泰萊里亞島(PantelleriaIsland ),經西西里島到達
突尼西亞。
生活習性
白兀鷲是
群居的鳥類。在飛行時經常會隨熱流上升。它們吃多種食物,包括哺乳動物的糞便(尤其是人類)、昆蟲、屍體、植物及細小的獵物。 研究顯示它們吃哺乳動物的糞便可以幫助它們攝取類胡蘿蔔素色素,令其面部皮膚呈鮮黃及橙色。 它們一般較為寂靜,但若受到騷擾則會發出高音的叫聲。
指名亞種會使用工具。它們會用喙將大卵石擲向大蛋,將其敲碎。 不過在加那利群島亞種中卻看不見這種行為。 研究發現這種行為並非學習得來的,而是天生的。加那利群島亞種也有使用樹枝來捲起羊毛,用以製作鳥巢。
白兀鷲通過吃糞便來吸引異性的目光。牛和羊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類
胡蘿蔔素,它可以使禿鷹的臉呈現明亮的黃色。多餘的類胡蘿蔔素會彌散到皮膚上,而且膚色的變化會成為求偶時禿鷹外表的一個有用信號。禿鷹從糞便中吸收一種叫葉黃素的黃色的類胡蘿蔔素。但它們吃這種含有大量寄生蟲的食物是很危險的,黃色的深淺也可以反映出禿鷹的免疫系統的強壯程度,這可以幫助強者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貝寧、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賽普勒斯、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納、直布羅陀海峽、希臘、幾內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葉門。
可能滅絕: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摩爾多瓦、黑山共和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烏克蘭
區域性滅絕:南非。
遊蕩:奧地利、孟加拉國、比利時、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甘比亞、匈牙利、蒙古、莫三比克、緬甸、挪威、波蘭、卡達、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辛巴威。
來源不確定:中國、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烏干達。
2012年4月2日在新疆喀什烏恰縣拍到一隻白兀鷲,這是該鳥在中國分布的新紀錄。
繁殖方式
印度群落的繁殖季節是於2-4月。
一夫一妻制,夫妻的關係可以維持多於一個繁殖季節。成年雄鷲在雌鷲產卵前後很多時都會留在其身邊。它們會在峭壁、建築物及樹上築巢。印度亞種及加那利群島亞種也會在地上築巢。鳥巢用樹枝搭成,裡面有大量的羊毛、頭髮、碎布或食物的殘留物,直徑1.5米。鳥巢會不斷重新再用。通常情況下每窩產2枚卵,3-5天后就會孵化第二隻雛鷲,但時間越長,其生存率就越低。孵化期為42天。父母都在孵卵和餵雛鷲,在鳥巢緊迫的地方,雛鷲有時會走到其他鳥巢尋找食物。直到它們在70-85天的時候離巢,西班牙群落的幼鷲會在90-110天大時換羽及離開鳥巢。 幼鷲離開鳥巢後會到遠達50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4-5歲的時候它們就會擁有成鳥的羽毛,這時已經性成熟。白兀鷲壽命可達37歲。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白兀鷲印度亞種 | Neophron percnopterus ginginianus | Latham, 1790 |
---|
2 | 白兀鷲加那利群島亞種 | Neophron percnopterus majorensis
| Donázar et al., 2002 |
---|
3 | 白兀鷲指名亞種 | Neophron percnopterus percnopterus | Linnaeus, 1758 |
---|
種群現狀
成年白兀鷲並沒有很多天敵,但很多時卻死於電纜、污染及中毒。幼鷲會被金雕、雕鴞及赤狐掠食。從峭壁上掉下的白兀鷲也會被胡狼撿走。
這種神奇的鳥類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在過去的五十年中(截止2016年),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自1980年以來,這些鳥類的絕大部分種群數量減少了一半。這種迅速消失的原因與殺蟲劑中毒,鉛中毒,與風力渦輪機碰撞,設計不良的電力線,在飼養的牛群中使用抗生素,偷獵和棲息地破壞。
做為一個
瀕危物種,人們可能很快就不能再看到埃及禿鷲在天空中翱翔了。在18-20世紀的3個世紀裡,這個孤獨的大型鳥類(它的翼展寬度可以達到1.7米)在歐洲的數量至少下降了50%,在非洲和亞洲的數量也在極速下降。
白兀鷲在大部份分布地中都正經歷嚴重的衰落。在歐洲及中東大部份地區,其數量只有20年前的一半;在印度及非洲西南部,它們的數量也大幅減少。於1967年至1970年,在德里附近地區就估計只有12000-15000隻白兀鷲,平均密度為每10平方公里約有5對。 引起衰落的原因不明,但卻與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雙氯芬酸鈉有關。 在南歐,它們的衰落也與鉛中毒、使用殺蟲劑和觸電有關。西班牙的研究發現吸收抗生素會抑制它們的免疫系統,造成較易的感染。
加那利群島群落與歐洲及非洲的群落分隔了一段頗長時間,而且大幅下降。它們以往廣布在
戈梅拉島、
特內里費島、
大加那利島、
富埃特文圖拉島及
蘭薩羅特島,但至2000年只限於富埃特文圖拉島、蘭薩羅特島和兩個最東的島嶼。它們的數量於2000年估計約有130隻,共25-30繁殖對。 這些島嶼群落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在吃腐肉的時候,它們積聚了大量的鉛,令其骨頭礦物化。已經有措施提供安全及沒有污染的食物,不過缺點是會吸引其他掠食性動物,增加對雛鷲的危害。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文化
白兀鷲的翅膀羽毛是黑色的,赤裸的黃色面孔與純白色的羽毛相映成趣,是舊世界最容易識別的鳥類之一。憑藉其寬闊的翅膀翱翔於暖流的氣流之中,它的存在已經在人類文明史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慶祝。從南歐到非洲,中東到印度,這種禿鷲在所有被稱為家的地方都具有文化意義。
顧名思義,埃及禿鷲就是古代法老的
神鳥,它的外表在埃及象形文字中如A字所不朽。由於古埃及人認為所有的禿鷲都是女性,並且是在沒有男性干預的情況下從卵子中自發產生的,所以他們將這些動物與純潔和母性聯繫起來。實際上,兩性恰好有相同的外表,唯一的區別是雌性的體型大。它們也被提升為上帝的守護神和法老的護法,本身就是神的等級。
奈庫貝特女神(Nekhbet)的女祭司穿著白兀鷲羽毛的衣服,而女神本人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禿頭的女人,她的翅膀據說可以提供保護,她的翅膀和爪子具有無限能力的象徵。事實上,由於禿鷲在食物鏈中作為一種清道夫及其假定的孤雌生殖的作用,她的崇拜實際上與永恆的死亡和重生周期有關。奈庫貝特女神作為從一開始就存在的母親而受到尊敬。
雖然白兀鷲在古埃及神話中占有最重的份量,但在其他文化中也是重要的。它們出現在希臘神話中,白兀鷲的屬名是取自
希臘神話的涅俄佛隆(Neophron)。涅俄佛隆是提曼達(Timandra)的兒子,而提曼達則是Aegypius的情婦。涅俄佛隆將Aegypius的母親幻化成提曼達,欺騙他與其母同寢。他母親醒來後欲奪走他的眼睛,但宙斯卻將涅俄佛斯及Aegypius變成禿鷲。物種名則是指其黑色的雙翼。宙斯把兩個敵人Aegypius和Neophron轉化為禿鷲:前者成為
胡禿鷲,後者成為
白兀鷲。這成為白兀鷲的拉丁名
Neophron percnopterus的來源。由於這些鳥是歐洲的夏季遊客,因此它們被認為是希臘和巴爾幹地區的象徵。
在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白兀鷲通常被稱為“白人父親”(akbuba)。有一個故事是關於這些鳥從
金雕的爪子拯救
穆罕默德的故事。根據這個傳說,禿鷲獲得了永恆的生命,並獲得了白色的羽毛作為純潔、智慧和勇敢的象徵。
白兀鷲也出現在聖經中,它的名字是Racham,通常翻譯為“gier-eagle”。它只被提及為不應該去吃掉那些“不潔淨的食物”。實際上,白兀鷲是一種非常乾淨的動物,因為它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被太陽紫外線的光線消毒,它的胃酸會殺死可能攝入的細菌。儘管有這個不公平的名聲,這種鳥類並不被認為是壞動物。事實上,它的名字包含了“愛”的含義,因為這些鳥被看到時幾乎總是在配對中,所以
希伯來人認為它們是相互珍愛的。
白兀鷲在
印度文化中也是一種吉祥的好鳥。有一個故事講述了幾個世紀以來每天造訪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的蒂魯卡盧昆德拉姆寺“Thirukkalukundram”(神聖的禿鷲山)的兩隻白兀鷲。它們會在早上十一點出現,並由祭司禮儀性地餵甜米和其他美味佳肴。根據一個神話,這兩隻白兀鷲曾經是被
濕婆詛咒的聖人,以禿鷲的身份生活,並且為了懺悔而天天拜訪聖寺。白兀鷲曾經在印度相當普遍。然而,如此特別的地方,它們卻始終只有一對禿鷲出現,其他的則不會去造訪聖寺。雖然這兩隻白兀鷲確實是寺廟裡的常客,而且還有照片,但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它們是多代禿鷲,而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長壽個體。
白兀鷲也被古代
伊特魯里亞人和羅馬文化高度重視,在那裡它們被視為神的使者。當人們試圖檢測運氣好壞時,會用一種特殊的占卜形式,稱為占卜(augury),是基於閱讀鳥類的飛行。在羅馬的創世神話中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羅慕路斯和瑞摩斯正在爭論新的城市將建在哪個山上,誰將成為國王,他們決定通過觀察白兀鷲的飛行來解決他們的爭論。白兀鷲被高度尊重,通過時間滲透到現代義大利的名字是“牛的主人”(capovaccaio),因為白兀鷲常伴隨著牛一起生活和飛行。雖然白兀鷲往往就是一個清道夫,但它也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會吃任何東西,包括其他動物的糞便。這就是為什麼它對奶牛特別感興趣。對於人來說,這可能看起來像一個令人厭惡的行為,但禿鷲配備了一套消化系統,它們可以吸收糞便中的營養物質,人們認為糞便中的類胡蘿蔔素色素會使皮膚呈現明亮的黃色。在西班牙,它們具有“食糞者”的尊稱的名號。
白兀鷲的飲食習慣也揭示了這個生物的另一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智力。白兀鷲的眼睛似乎有些奇怪的表情,實際上它是一種聰明的動物,是少數會使用工具的鳥類之一。當一隻白兀鷲發現一枚較大的鳥卵時,它會尋找一塊可以叼在鳥喙上的石頭,並且反覆地將它砸在鳥卵上,直到卵開裂。白兀鷲也會用樹枝作為工具來纏繞羊毛,然後用它們作為巢的襯裡,進一步表明“鳥腦”應該真的變成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