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及思想
埃利·威塞爾親歷了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一九四五年以後,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難者而活著,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親和妹妹。在威塞爾看來,奧斯維辛“不僅是一個政治事實,而且是一個文化事實”。是“非理性的蔑視與仇恨的頂點”。威塞爾反思了整個歐洲文化,對這一豐厚的文化資源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觀點——歐洲文化的失敗是真實的。並認定歐洲一些偉大的文化巨人如康德、費希特、伏爾泰和歌德在對待猶太人的問題上是有罪的。因為他們“企圖證明對
猶太人的恨與對人類的愛是可以調和的”。在這一觀點之下的論據另有些是針對當代某些大作家、大學者發出的,這裡,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海德格爾在希特勒政權下任教;安德烈·紀德用反猶太人的玩笑娛客;龐德在義大利國家電台進行反美宣傳、公開鼓吹法西斯主義……聯想到我國抗戰期間,
汪精衛、
周作人之流的所作所為,我們不得不欽佩威塞爾目光之犀利、批判之深刻。威塞爾無疑對後世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嚴重警告。
人物著作
埃利·威塞爾是大屠殺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戰後,由於他出色的寫作,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德國的重要思想家與和平活動家。與威塞爾其他眾多的思想著作一樣,《
一個猶太人在今天》這部書,通過
猶太人這一特殊視角,著重討論了大屠殺得以產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的質疑。對許多當代比較關心的問題(如
猶太復國主義與中東局勢)也作出了一個思想家獨特的發言。
作品還有《
夜》《黎明》《白日》《
耶路撒冷的乞丐》《瘋狂的上帝》《森林之門》《第五個兒子》等,2009年,其最新小說《狂望跳舞》出版。
逝世訊息
據美國CNN報導,納粹大屠殺倖存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威塞爾(Elie Wiesel)於7月2日在家中辭世,享年87歲。這位終其一生都在試圖為那些永遠無法再說話的人而說話的“大屠殺活教材”,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