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波蘭,1939-1945》內容簡介:從某天起父親就不再唱歌了,我記不清這是在猶太人集居的梅萊茨(Mielec)被毀滅不久前,還是更早一些,父親熱愛音樂,他會對著我唱,為他自己唱,還會為其他愛聽或不愛聽的人唱。
基本介紹
- 書名:抉擇:波蘭,1939-1945
- 作者:伊愛蓮 (Irene Eber)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 品牌:學苑出版社
- 外文名:The Choice(Poland,1939-1945)
- 譯者:吳晶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7742343, 750774234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抉擇:波蘭,1939-1945》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以色列)伊愛蓮(Irene Eber) 譯者:(以色列) 吳晶
伊愛蓮(Irene Eber),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洛烏·弗雷伯格東亞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哈里·S·杜魯門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1966年她在加利福尼亞的克萊蒙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她撰寫和編纂了六部關於中國歷史和思想的學術著作,目前居住在耶路撒冷。
伊愛蓮(Irene Eber),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洛烏·弗雷伯格東亞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哈里·S·杜魯門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1966年她在加利福尼亞的克萊蒙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她撰寫和編纂了六部關於中國歷史和思想的學術著作,目前居住在耶路撒冷。
名人推薦
伊愛蓮回憶了她在二戰期間波蘭充滿極度恐懼和絕望的氣氛下,從押遣中死裡逃生的經歷。在眾多有關大屠殺的作品中,這本書是最催人淚下的。
——埃利·威塞爾(猶太作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埃利·威塞爾(猶太作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圖書目錄
中文版前言
譯者的話
第一章押遣之旅
第二章死亡之旅
第三章祖母去世
第四章托史卡
第五章施粥所與繡帷
第六章抉擇
第七章當初
作者家族成員(部分)
譯者的話
第一章押遣之旅
第二章死亡之旅
第三章祖母去世
第四章托史卡
第五章施粥所與繡帷
第六章抉擇
第七章當初
作者家族成員(部分)
序言
我還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站在父親巨大的書架前,對著裡面擺放整齊的大量書籍滿懷嚮往:有藍色的大部頭,有紅色的小薄本,有的書好像是用真皮做封面,有的書書脊上燙有金字。後來,我開始學看書了,仍然經常端詳那些書,憧憬有一天我會把它們都讀完。
又過了很多年,我發現了中國的偉大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兩百多年前誕生的曹雪芹和他的巨著《紅樓夢》;蒲松齡與他富於想像的、令人著迷的故事;中國20世紀文學巨擘之一、著名作家魯迅講述的中國近代的黑暗過去。正是這些作家和作品,還有很多早些或晚些時期的作家們,激勵我終於拿起筆寫我的故事,這個猶太人歷史上最悲慘的故事。我也從一個讀者,成為了一個作者。
一開始,我是想寫一個我住過的波蘭小鎮,鎮裡的人,他們被毀滅的過程,還有那裡存在了多個世紀的、被終結掉的生活方式。但是很快我就意識到,我個人孩童時代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這個故事既是自傳,也是回憶錄。事實上,正因為不是單一的線索,整個故事就在一個找不到回憶的過去與一個可以看到過去的現在之間來回遊移。
過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既不是從我父母的家族背景,也不是從我在何時何地出生開始的,它是從德國軍隊在1939年9月1日揮兵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開始的。這次征服對波蘭人來說影響深遠,他們在占領軍的統治下受到殘酷的摧殘,而波蘭人當中的猶太人(當時有300多萬人)受到的摧殘更為殘酷,直到最後幾乎被完全消滅。
不只是成千上萬住在大城市裡的猶太人,連在全波蘭無數鄉村的數百萬猶太人,這時也在德國統治之下。首先,飢餓與奴役勞動奪去了眾多的生命。然後,猶太人被關進了禁區、隔離區。在這些超載關押的地方,生活更加艱辛。當德國兵持續不斷地把人們從一個地方、一個國家驅趕到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國家的時候,很多家庭被拆散了。熟悉的環境不再,人們流離失所、形孤影只,與家人朋友分散。大部分時間裡,孩子們失去了父母與家人,只能自己保護自己。一旦他們在波蘭的田地或樹林裡被發現——那是父母把他們藏起來的地方,就會被德國兵毫不遲疑地射殺。
希特勒上台不久,就開始在德國建立集中營了。然而,將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以工業化的效率進行系列化謀殺的死亡集中營,卻是建在波蘭。這些配有毒氣室、屍體焚化爐的集中營,是從1942年開始出現的。那時小隔離區、甚至一些大隔離區裡的猶太人都已經被清除乾淨了。有的當場被德兵殺掉,有的被迫踏上“死亡之旅”,被押送到死亡集中營。如果集中營太遠,猶太人就會被趕上運牲畜的火車。很多人因為在過度擁擠的運畜車廂里熬不過饑渴,精疲力竭,在路上就死掉了。到集中營後會進行篩選,看上去還算強壯、還能工作的年輕人,就會被強制抓走做苦力。這些人也許會活得久一點,但是相當一部分也被看守的衛兵們射殺、打死,還有的死於疾病或食物匱乏。年邁、生病的人以及孩子們,則被送進毒氣室殺掉。從1942年至戰爭結束的1945年,在德國以及德國侵占的歐洲國家裡的猶太人,絕大部分消亡了。
到1945年,原有的300多萬波蘭猶太人,活下來的只剩4.5萬人;原有的50萬德國猶太人,只剩下3.7萬人;原有的10萬希臘猶太人,只有7000多人還活著。我並不想討論這些統計數字,因為這些數字沒有告訴我們遇難者遭受的恐懼、被剝奪的一切、被折磨的痛苦,也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死於怎樣的恐怖手段。
儘管這本書記述的是那個可怕的年代,但它的著重點並不是講述幾百萬人是怎樣死去的。相反,我嘗試在這幾百頁里說一點我家庭的遭遇,還有我為存活下來而作的努力。因此,這本書寫的是,在浩劫帶來的痛苦中,波蘭猶太人是如何保持勇氣,以及當他們在突然又能活下去時怎樣做出決斷的前前後後。
我們這些倖存下來重新開始新生活的人,目睹中歐鮮活的猶太意第緒文化,以及承載這一文化的男男女女的死亡。這一曾經在我們幼時培育我們的文化被摧毀了,不復存在了。到今天,她只是一個備受珍惜的回憶了。在我腦海里的記憶中,仍留存著很多的畫面:那些我愛的人,我熟悉的家,還有我再無機會讀到的父親的書……
又過了很多年,我發現了中國的偉大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兩百多年前誕生的曹雪芹和他的巨著《紅樓夢》;蒲松齡與他富於想像的、令人著迷的故事;中國20世紀文學巨擘之一、著名作家魯迅講述的中國近代的黑暗過去。正是這些作家和作品,還有很多早些或晚些時期的作家們,激勵我終於拿起筆寫我的故事,這個猶太人歷史上最悲慘的故事。我也從一個讀者,成為了一個作者。
一開始,我是想寫一個我住過的波蘭小鎮,鎮裡的人,他們被毀滅的過程,還有那裡存在了多個世紀的、被終結掉的生活方式。但是很快我就意識到,我個人孩童時代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這個故事既是自傳,也是回憶錄。事實上,正因為不是單一的線索,整個故事就在一個找不到回憶的過去與一個可以看到過去的現在之間來回遊移。
過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既不是從我父母的家族背景,也不是從我在何時何地出生開始的,它是從德國軍隊在1939年9月1日揮兵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開始的。這次征服對波蘭人來說影響深遠,他們在占領軍的統治下受到殘酷的摧殘,而波蘭人當中的猶太人(當時有300多萬人)受到的摧殘更為殘酷,直到最後幾乎被完全消滅。
不只是成千上萬住在大城市裡的猶太人,連在全波蘭無數鄉村的數百萬猶太人,這時也在德國統治之下。首先,飢餓與奴役勞動奪去了眾多的生命。然後,猶太人被關進了禁區、隔離區。在這些超載關押的地方,生活更加艱辛。當德國兵持續不斷地把人們從一個地方、一個國家驅趕到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國家的時候,很多家庭被拆散了。熟悉的環境不再,人們流離失所、形孤影只,與家人朋友分散。大部分時間裡,孩子們失去了父母與家人,只能自己保護自己。一旦他們在波蘭的田地或樹林裡被發現——那是父母把他們藏起來的地方,就會被德國兵毫不遲疑地射殺。
希特勒上台不久,就開始在德國建立集中營了。然而,將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以工業化的效率進行系列化謀殺的死亡集中營,卻是建在波蘭。這些配有毒氣室、屍體焚化爐的集中營,是從1942年開始出現的。那時小隔離區、甚至一些大隔離區裡的猶太人都已經被清除乾淨了。有的當場被德兵殺掉,有的被迫踏上“死亡之旅”,被押送到死亡集中營。如果集中營太遠,猶太人就會被趕上運牲畜的火車。很多人因為在過度擁擠的運畜車廂里熬不過饑渴,精疲力竭,在路上就死掉了。到集中營後會進行篩選,看上去還算強壯、還能工作的年輕人,就會被強制抓走做苦力。這些人也許會活得久一點,但是相當一部分也被看守的衛兵們射殺、打死,還有的死於疾病或食物匱乏。年邁、生病的人以及孩子們,則被送進毒氣室殺掉。從1942年至戰爭結束的1945年,在德國以及德國侵占的歐洲國家裡的猶太人,絕大部分消亡了。
到1945年,原有的300多萬波蘭猶太人,活下來的只剩4.5萬人;原有的50萬德國猶太人,只剩下3.7萬人;原有的10萬希臘猶太人,只有7000多人還活著。我並不想討論這些統計數字,因為這些數字沒有告訴我們遇難者遭受的恐懼、被剝奪的一切、被折磨的痛苦,也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死於怎樣的恐怖手段。
儘管這本書記述的是那個可怕的年代,但它的著重點並不是講述幾百萬人是怎樣死去的。相反,我嘗試在這幾百頁里說一點我家庭的遭遇,還有我為存活下來而作的努力。因此,這本書寫的是,在浩劫帶來的痛苦中,波蘭猶太人是如何保持勇氣,以及當他們在突然又能活下去時怎樣做出決斷的前前後後。
我們這些倖存下來重新開始新生活的人,目睹中歐鮮活的猶太意第緒文化,以及承載這一文化的男男女女的死亡。這一曾經在我們幼時培育我們的文化被摧毀了,不復存在了。到今天,她只是一個備受珍惜的回憶了。在我腦海里的記憶中,仍留存著很多的畫面:那些我愛的人,我熟悉的家,還有我再無機會讀到的父親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