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垮土自然村
- 耕地面積:199.00畝
- 經濟面積: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 隸屬區域:猛硐瑤族鄉銅塔行政村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9.00畝(其中:田158.00畝,地41.00畝),人均耕地1.3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451.8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1.9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6畝,主要種植草果、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14.42畝,其他面積2328.00畝。
基礎設施
有75通電,有4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0%和6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戶(分別占總數的20%和1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3輛。
全村建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1.00畝,有效灌溉率為80.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6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18萬元,占總收入的39.81%;畜牧業
收入9.47萬元,占總收入的11.7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頭,肉牛11頭,肉羊70頭);漁業收入0.83萬元,占總收入的1.03%;林業收入11.01萬元,占總收入的13.62%;第二、三產業收入16.9萬元,占總收入的20.91%;工資性收入10.43萬元,占總收入的12.90%。農民人均純收入155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4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占勞動力的11.66%),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省外。2007年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4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八角、茶葉、香蕉和竹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5戶,共鄉村人口295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48人。其中農業人口289人,勞動力223人。該村以瑤族為主,其中瑤族294人,漢族1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23.7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0人,參合率91.53%;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響水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猛硐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1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人,其中小學生32人,中學生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9.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3.7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委託管理,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和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薄弱。進村公路等級較差,入戶道路較差,村容村貌較差,水質基本不達標,電力供應不足,農田水利灌溉設施較弱,缺少科技活動室和會議室,民眾看病難。二、缺少一個可行的經濟發展項目,民眾科技意識不強,增收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發展特色種植業。到“十一五”末,發展草果200畝,發展茶葉200畝,發展竹筍100畝。二、發展養殖業。到“十一五”末,發展生豬250頭、牛120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557元增加到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