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淨明存

垢淨明存

《垢淨明存》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垢”是污垢的垢;“淨”是相對來說,垢去了,它就淨,因為有了垢就有了淨,無垢無淨。這個污垢去掉了,就“明存”。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注釋譯文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垢”是污垢的垢;“淨”是相對來說,垢去了,它就淨,因為有了垢就有了淨,無垢無淨。這個污垢去掉了,就“明存”。這個“存”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下面開始講。
【釋】這是本經第三十五章。“佛言”,佛說。“如人鍛鐵”:好像人鍛鍊鐵一樣。“去滓成器”:把鐵的渣滓去了,然後做成器皿。“器即精好”:鐵的渣滓沒有了,造成什麼樣的器皿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渣滓不去就造不出好的器皿。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修行學道的人要把心裡的染污都去了。去了染污心,就是清淨心;染污心不去,清淨心就不現。也就像鐵里的渣滓不去,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器皿。人人都可以成道,都是個道的器皿。可是如果染污心不去,就不能載道,不能成道。所以想要成就道果,先要去染污心,去垢染。
垢染就是心裡的欲,尤其是淫慾心。淫慾心若不去,這就是有垢染;淫慾心若是去了,就是沒有垢染。沒有垢染就是清淨心,所以說“行即清淨矣”:行是修行的行門,你所修行的行門都會清淨的。心裡的染污如果不去,修行就不能得到清淨。淫慾心固然是污染,但是這是最大的,其餘的如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這都是垢染的心,都要把它們去了。這樣修行才能與道相應,返本還源,返回本有的清淨心。
我們都知道,煉鐵就是把它那些渣滓都要提取出來,剩下的就是有用的。因為不提取出來,它就起一種破壞的作用。你想把它弄得很柔軟、很精美,沒有窟窿、沒有粗糙的這種現象,而且能夠堅固。但是如果有渣滓,那都是不行的,你必須得把它去掉,去掉了才能有用的。我們人心也是這樣,我們心裡的污垢要比鐵里的渣滓更難去,而且那污染是很深很深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東西去掉才行,去掉了才能有用的;你不去掉,它不會有用的。
所以我們每天的早起、誦咒、學習等等的活動,都是在去掉這些渣滓,這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平時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裡,當起了惡念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像一個裡面有渣滓的東西,我們趕緊把它剔除出去。剔除的辦法,可以念咒、念佛……等等的方法都可以,或是用念頭就把它空掉,或者懺悔,用種種的方法把這些渣滓去掉。關鍵是什麼呢?從你早上起來的第一個念頭開始,以後的念頭處處要把它擺正,你不要把它給弄偏了。修行就在我們的一念擺正和不擺正之間,同樣的事情,你也同樣去做,但是效果不一樣。
古時候有兄弟倆,人家說這哥倆是同時生的,就是時辰都分不清楚,所以你弄不清楚誰大誰小。吃飯、穿衣都一樣。但是後來遇到一個事情,有個女人在他們要考狀元的時候,就對他哥哥進行調戲,所謂的哥哥吧!但他哥哥特別正,而且馬上就拒絕了這個女人的誘惑,批評她。他發現這個問題以後,馬上就跟他弟弟講了,說:“你可要加小心,有這么個事我跟你說一說。”他弟弟答應得很好,但卻受這個女人的誘惑,勾搭在一起,後來又拋棄了她,這個女人因此憤怒而死。那弟弟在考試的時候沒有考中,後來家庭敗落等等的事情都發生了,兄弟倆的後半生就是明顯的不一樣了。什麼原因呢?他出生的時間、受的教育,甚至吃的都是一樣的,什麼都一樣的,但是他最後的行為不一樣,後果也不一樣。他哥哥最後子孫滿堂,處處是好;而他弟弟最後連兒子都保不住了。他倆最後的命運就發生這么大的差別,就是因為用心不正確。
我們也是這樣,同樣是出家了,如果我們不好好用心,我們最後的結果也會是那樣。你不在用心上下功夫,不在去毛病上下功夫,只是在表面上用功,別看是同等的教育、同等的條件,最後的結果會有差距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用心的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用心,我們就會與道相應。
修行佛法就是去毛病、去習氣。有的人就問我,他說:“師父,什麼是道?”我說:“你去毛病、去習氣呀!”他說:“你說得對,但是我問的是:什麼是道?”我說我也沒法給你答,怎么答?我就說什麼叫修道?就是去毛病、去習氣。那個道不可以用語言來衡量、來說的,它本來是沒人相、沒我相、沒眾生相,哪來的語言?是不是?有的人說:“你若真懂,它就有語言。”就算有語言我們也聽不明白。本來說“去毛病、去習氣”已經足夠足夠的了,這已經是不得已而說,已經說得很明確了,他另外還要找個道,這人就是愚蠢。
我們應該知道,修道之人首先應該去污染、去習氣,你就把你的毛病習氣全部摘除去,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好的器皿,乾乾淨淨的一個器皿,變成有用的東西了。要器皿幹嗎呢?就是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裝東西,你裝水呢,這個水是乾淨的;你裝飯,飯也是乾淨的,你裝什麼都行。否則的話,什麼東西也裝不進去,因為它已被污染,污垢早就把它堆滿了。
所以我們要把心裡的污垢去掉,這個污垢主要就是欲望、貪慾心。你有了貪慾心,你再想悟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念頭不正確了,再想和道相應,它就不可能了。我們必須要去掉污垢心,你才能與道相應。有的人盡打這些想像的主意,自己還保留著那種自私和淫慾心,心裡想著,但是勁還往修道那面使。他想:這樣的話,我毛病不用去掉,我還能得道,還能有正確的知見。那我們說,這個事情能不能達到?
就是說,有的人有種種的貪慾心,還有很多的毛病,他就擱心裡,也不想去掉,他覺得去掉挺累,說:“我就在心裡擱著吧,沒事還能打個妄想什麼的。”完了一面還要求道,還想得到什麼,你說會不會有這個可能性?
弟子:這個不能得。
那為什麼?
弟子:因為他這個東西在那擱著,沒往外拿。好像一個桶似的,裡面東西沒倒出去,再想往裡裝,那是不可能的。
好,答得對,就是這樣。
如果你沒有清淨的戒律,你想生出來一種佛的知見,你說可能嗎?現在有多少人,他一邊在貪著自己的一部分享受,那面還想得到道,他有時候還說自己能正確地理解佛法,我看那都是在自己騙自己。因為他心口不一,心行不一,處處都不一,他說出的話都不真實,他怎么與道相應?那道不是嘴說叫道就是道了,它不是你想說的和書上說的一樣那就是道了,它沒有用!
我們要求的是心行一致。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關,不是心裡想一套,行一套,完了嘴上說一套,那都不好使的。心行必須得一致,這個行包括口,不是我心裡想吃飯,我的行為就吃飯去了。那不行,你心裡想的是清淨的事情,清淨是你的心,忍辱是你的心,不貪是你的心,這是真心。
如果你的行為沒有按照戒律去做,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知見。有的人雖然講得很好聽,說的好像是正確的知見,但它不是正確的知見,因為它有其形而無其實。有其形無其實,能不能度眾生呢?誰能說一說?
弟子:不能。
為什麼不能?
弟子:因為他只有言傳沒有身教,言行不一致,那肯定不好使。
不能度眾生,因為有其形無其實。雖然說得很好聽,講得很好聽,但沒有絲毫用處。為什麼有其形?“哎呀!他講的是佛經上的話。”但是他為什麼不能度眾生,是他的行為不行?關鍵是什麼?是沒有心,他沒有心,這個人的心是污染的。雖然他嘴說的是佛經里的詞句,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什麼呢?是在欺騙,是在騙你,就像一個騙子跟你在嘮嗑,這就是騙子。他那個心發出來的不是檀香味,是什麼呢?是那個狐騷味。
我們受益的並不是語言,我們受的是心,世界上的一切萬物都是唯心所造,我們聽懂一句話或明白一句話,就是心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有其形無其實那就等於騙子,而且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行騙。行騙的人絕對不會有正確的知見,因為正確的知見是內外一致,是清淨的,而他那裡面無有其實,本身就不清淨,他怎么能講出佛法來?
就像剛才講的那個器皿似的,它已經堆滿了污垢,怎么能裝進水呢?不可能的事實。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實,為什麼我們還要承認?說:“你看,他說得有道理啊,他挺對啊,這不也行嗎?”內外不一致,我跟你說,可坑人了,我們應該警惕。我們內外必須得一致,不能有半點虛偽的地方。雖然我們有時候一下子做不到怎么辦?我們去努力,不能說大話。我們一定要去掉自己的污染,去掉自己的貪嗔痴,做不到怎么辦?我們得有慚愧心,按戒律去做。
有的人說:“你看看我這些東西,別人跟我要這塊布,我沒割捨給他,我還尋思自己還要用這塊布呢。你看他還有那么多布,還跟我要。”你沒給他,這個心已經就是不真實了,以為一塊小布不算個啥,同樣也是污染。我們平時發願說連自己的生命都要布施給眾生,而人家需要一塊布的時候,我們都不割捨給他,何況其它的東西?
一點東西,我們都要去爭個高低,你怎么能夠說你能修行佛法?是不是?你怎么再裝佛法?你聽佛法的時候,乾聽不明白,就算是你把詞句全背下來,它也不好使,因為你和佛法不相應。佛講的所有的話都是無我,你那裡已經有“我”了,你怎么使勁它也不相應,就算放一起也不能對在一起,兩者就是不能合一。聽是聽了,事也做了,但是它就是不能合一。不能合一,說明我們這有污垢。我們為什麼沒得道?就說明我們的污垢還是有很多的,它不能和道相應。這就是我們修行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了。
我們不能載道、不能成道,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這個污垢心去掉,沒有認真地按戒律去做,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還有很多習慣沒有克服掉,老起嗔恨心,能行嗎?別人說句話,你就有想法了,那不行。哪那么多想法啊?那還行?不行啊。看見小的我們應該愛護,看見老的我們心裡恭敬。不能嫌棄任何人,什麼人都不能嫌棄,就是一個傻子都不能嫌棄。至於別人怎么樣,我們先不管,首先我們的恭敬心要到位。你常常發這恭敬心,道才能來的。什麼事情都是依教奉行,把“我”得克服掉,這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咱們這種修行方式,你首先得有一個概念:“哎呀,太適合我了,太好了,我就想這么做呢!”你有這種概念以後,這樣用心了以後,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起煩惱。你要是說:“哎呀,這不行,這太累了,這幹嗎一天老乾活?這不耽誤修道嗎?”完了!他另外去找道去了,心裡不行,而嘴上去找道,或用其它方式找道,這樣就壞了。那個道就在一念心上。
嚴格持戒是很重要的。現在的人都想好好修,關鍵就是在這個方法和肯不肯去做上。昨天來個人,他到山東去了。山東有個小廟,就咱們觀音殿那么大,裡面可能有幾個沙彌。他聽著他們在背後議論,不知怎么提到大悲寺了,說:“修行得上大悲寺去,大悲寺那地方挺持戒,唯獨的就是太嚴了。”他說那意思就是咱們這裡是修行的地方。
過去外面對咱們還有想法:“是不是外道啊?”現在不是了,現在確實承認你持戒,但就是嚴一點。他們很想來,但是怕嚴。你怕嚴,不嚴它能去掉東西嗎?我們自己這么修都還有慚愧心,你不這么做,想去掉東西,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就這么做,覺得還有很多的漏洞在那地方,是不是?外面對我們充滿了希望,也是對他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他稱讚大悲寺不是稱讚我們,他稱讚誰?他稱讚他的未來,對佛戒產生了更大的信心,他看到希望了。我們也是,我們對未來的大悲寺也充滿希望,我們得努力,創造一個更好的大悲寺。
所以你不想光有其形無其實,那就得認真地去修道,心行得一致。就算不一致,你得往這個目標去努力,這才行,這就比較好了。
這一章主要是告訴我們,不光要去掉淫慾心,還要去掉貪心。你不要貪東西。特別是吃飯,沒打到你跟前的時候,千萬別吱聲,別比劃,“哎呀,你趕緊過來給我打!”或是不給你打,你就生氣了,那不行。你得老老實實地坐那,眼皮也別抬,心裡很平靜的,就做好了今天吃不著飯的想:“打給我,我就吃,打不到就拉倒了。”就得那樣想。你想吃的東西,要是沒打給你,正好幫你去掉貪心。就得這么想,那才行的。這個貪心,什麼貪心都不能有,一定要去掉。
另外還有嗔恨心,我們修道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嗔恨心。不點小事,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但是為什麼發生了?是我們把過去的習氣帶入到這裡來了。嗔恨心絕對不應該有,它這個障道。
還有一個痴心,就是佛講的道理和師父講的道理,他沒有去認真領會,而且總是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知道這是無價之寶,所以說愚痴。
還有一種慢心,剛修點道,自己就覺得:“哎呀,我明白了些。”當時腰板就直了,說話也不一樣了,都是教訓別人。那完了,這就是慢心起來了,這不行。你記住了,越是得道的人,說話應該越柔和。柔和不是假裝的,不是心裡瞧不起人家,但嘴裡說得挺“柔和”,“啊,你挺好。”捧人家。捧完人家的目的呢,你得說我好。“你現在挺好、挺努力,確實了不起,比我強多了。”人家沒吱聲。“哎呀,你確實了不起,你看看,你那事做得多好,比我強多了。”一再強調“比我強多了”,人家最後逼得沒辦法,“哎呀,你現在也不錯。”得了,滿意了,這回滿意了。為了換取這一句話,所以說這不行。
有了愚痴心和慢心都不行,老想換得表揚不行,或是瞧不起同修,那也不行。“這個人不行,你看那個人那么多毛病。”那不行。今天我就跟一個沙彌說過:“一個人,他都有好的地方,還有一個缺點的地方。在這個問題上他可能表現不好,你可能比較突出一點,但他其它的優點是你比不了的。”你要是研究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起慢心,一點都不能讓它起,一起馬上要控制下去。
還有疑心,一會兒覺得正確,“哎呀,師父講得太好了,我就知道修什麼了。”一會兒,“哎呀!道就這樣啊?”起懷疑了,這是大懷疑。還有一種懷疑,就是道友之間的懷疑。“哎呀,我這東西放這,誰動了?你看我剛才明明擱這,它怎么就沒有了呢?或是怎么跑這來了?是不是誰故意給我挪的,挪的目的是什麼呢?嫌我礙事呀?”懷疑人家,懷疑東、懷疑西,結果嗔恨心就起來了,這不行的。
你永遠不要懷疑別人,疑心不要有。你應該認為天下人都是未來佛,有情無情都會成佛道的。你得有這個心,有堅定的信念,一絲一毫都不能動搖的。別說沒給你挪,就是給你挪了,你都不能懷疑是別人挪的,因為啥?都是自己挪的。如果你懷疑是別人給你挪的,那已經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了,是不是?你已經離開道了。在世間法上,這個道理你可能能講得清楚,能占理;在佛法來講,你一點理也沒有。
在世間上,你東西放這了,他順便給你挪過來,你說:“你憑什麼挪?這不犯盜嗎?我這挺好的東西,你幹嗎給我挪過來?不行,我還得挪過去。你這還了得,我的東西你就給隨便挪了,你比我多什麼?”就這種心,嗔恨心、懷疑心都有了。有這個心,你還想成道,它可能嗎?不可能的。
我們就犯了個疑心和慢心、嗔心這種病,要想成道,你必須沒有這個,對天下任何人都不懷疑。就算把你給送進監獄,你都不能懷疑他。說這個人明天會一刀把你砍掉,你都不能懷疑他。說把這腦袋砍掉,就算砍完了,你都不能懷疑他。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前生的時候,被歌利王把四肢都砍掉了,耳朵、鼻子都給削掉了,佛就是不起嗔恨心,什麼原因?從來沒有懷疑過他,沒有那個疑心,說他是個魔呀什麼的,是來破壞我道行的,沒有這個概念。佛只有一個心,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這都是在成就自己。就這一個心,無往而不勝。
我們只有去掉這些毛病,這個污染就去掉了;去掉了,我們才能與道相應,返本還源,返回本有的清淨心。什麼是本有的清淨心?就是“明存”。這個“存”是找到我們本有的,“存”早就存在了,存在那地方。這個“明存”就是找到我們原來本有的那個。
※…………※…………※…………※…………※…………※
今天繼續講,昨天講到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這章主要講了,人要像煉鐵一樣“去渣成器”。學道人“去心垢染”,行為就清淨了,就是返回本有的清淨心。為什麼現在的人修行不得道?就是他不相信他有一個本有的清淨心,雖然嘴上說是修心,但是他修的那個都是為專門修心而去做的有為法。我們所謂的修是返回本有的心,這個不一樣。用心不同,效果不同,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么樣去用心,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說:“我們現在被污染了,我們的心也被污染了,那我們所謂的清淨心也被污染了,本體也被污染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本體是清淨的,是不動不搖的,雖然我們現在不見心,但心也沒有被污染過。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見清淨心,是起了一種幻覺,是我們自己在迷中,在虛幻之中。我們應該這么理解,這才好。

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翻譯佛經,同被尊為中國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