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演變
垛山,又名發雲山,曾名墮山。據於清泮主持編纂的民國版《牟平縣誌》,墮山,在(牟平)縣西南九十里,俗作垛山,又名發雲山,州志作鐸山。“登絕頂,雲氣靉靉罩古廟間,故此山又稱發雲山,原有發雲宮。”有網文稱因山較平,像柴垛,故名垛山,無考。
位置境域
垛山,位於山東省
乳山市境內西北部崖子鎮、
牟平區王格莊鎮垛山莊西,是乳山、牟平兩地的界山,面積13.5平方公里(乳山市境內面積5平方公里)。山勢西南東北走向,山勢雄偉陡峭,主峰海拔玉皇頂,612.6米,是乳山市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
主要山峰
據於清泮主持編纂的民國版《牟平縣誌》,垛山由海陽、乳山交界處的三海山發脈,蜿蜒東來,越十四餘里,突起高峰,冠甲一方,中峰玉皇頂,左為獅子盔,右為紗帽頂,山脈亦分左右中三支:三座峰頭並列東西,“左由獅子盔東南行,盡於雙傍頂之南,為崮頭鎮;右由紗帽頂西南行,起五丈崖盡於大夫頂之南,為崖子鎮;中峰南行,盡於小垛山之南,為哨里村。小垛山之麓,有雙狢洞,東為犁眼塔,其間即入山小口,迤邐通發雲宮,由發雲宮西上,峰巒聳峭,老母殿台在其上,由殿台西行數十武,遇神仙洞,登絕頂,雲氣靉靉,籠罩古代廟間,故此山又稱發雲山。俯瞰村落如棋,河流如帶。遠眺南海,水天一色,山陰則峭壁懸崖,有乾脈北行,直與[山昔]山相連。”
地質地貌
垛山山體形態特點
垛山,地處金牛山斷裂帶。金牛山斷裂規模大,發育典型,走向北東10°~20°,傾向南東,傾角60°~70°。斷裂以擠壓破碎為特徵,沿斷裂帶多有泉水出露,斷裂帶控制著金礦、黃鐵礦等的成礦作用。據史料記載,在這條斷裂帶的延展方向上,發生過四次大於5.5級的地震,最後一次是民國28年(1939)1日8日,發生在巫山(今乳山縣),傷亡百餘人。
垛山,古屬地台區,太古代先後經燕山和喜馬拉雅山運動,以岩漿噴發和斷裂上升作用,由變質岩形成陸台,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形成現在的地貌特徵。山體岩石為元古代混合花崗岩。
礦產資源
據史書記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牟州刺史辛公義於墮山(即垛山)東南黃銀坑冶煉得黃銀,為乳山市境內採金之始。
據現代地質考察,牟平區垛山北麓王格莊鎮分布有道口、發雲夼金礦脈,位於王格莊鎮。主要礦點有二:東道口金礦點,位於王格莊鎮東道口村東,面積0.085平方公里;發雲夼金礦點,位於王格莊鎮發雲夼—宋家溝一帶,面積2.84平方公里。已發現隱狀礦體5處:1號礦體,標高-35~320米,平均品位3.87克/噸;2號礦體,標高+40~350米,平均品位5.47克/噸;3號礦體,標高-130米~230米,平均品位12.97克/噸;4號礦體,標高-160~250米,平均品位5.24克/噸;5號礦體,標高-10~120米,平均品位9.11克/噸。發雲夼礦區地質總儲量D+E級礦石1798623噸,金屬量12156千克。
另有譚家—柳林夼黃鐵礦點。屬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交代型礦床。山東省地質局三隊探明,礦石儲量46.28萬噸。含硫品位11.37%,為C2級。
植被
垛山林場內的植被情況
垛山地區的林木植被,山地丘陵上部主要為松類、櫟類(素稱柞類),中部以刺槐、臭椿、楸、紫穗槐、衛茅、映山紅、酸棗等為主,下部以蘋果、山楂、梨、桃、杏、李、板栗、核桃、柿子、葡萄等為多。平原谷地以楊類、柳類、泡桐、法桐、國槐、紫穗槐、桑等為多。
草類植被分布廣泛,且皆屬天然植被。按地形、區域等狀況區分,山丘地區主要以黃背草、狗尾草、羊胡草、鬼針葉草、白草、艾、蒿草等為多,平原谷地地區則多生長著馬唐(素稱黍草蔓)、節節草、三菱草、馬齒莧、灰菜、蒼耳等,濱海沙灘以蘆葦、黑蒿、茅草見多。
氣候特徵
垛山地區,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但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具有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大陸度57.4%。因受海洋調節,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季風進退和四季變化均較明顯。
水文
垛山地區,降水量1956~1995年,境內累年平均年降水量790.4毫米,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水量1506.7毫米,發生在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446.2毫米,發生在1982年。
垛山南麓的崖子河
垛山是北麓河流大沽夾河和南麓垛河(乳山河)的分水嶺。北麓西部山溝匯集之水注入大沽夾河上游清陽河;乳山河支流崖子河發源於此。
崖子河,發源於垛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經磨山鐘家、石甲莊、澤科、河南鐘家、姜家、河西、崖子,在島子村北匯入乳山河,全長7.5公里,河床最寬處40米,源頭建有小型水庫1座。
林業
垛山森林植被狀態
垛山南麓地區乳山市境內林木資源,原多為寺院所有。1942年,中共膠東區委接管垛山發雲寺等寺廟所占有的山巒,使之變為公有。1950年,建立了國營垛山林場。垛山林場,位於崖子鎮垛山,1950年建場時由東海區管轄,1954年1月移交乳山縣,屬地方國營性質。1990年代林場總面積5709畝,林業用地4668畝,其中有林地4015畝,疏林地203畝,未成林造林地29畝,無林地421畝。1986年後,該林場相繼建立種子園、母樹園、測定林、示範林、匯集區、采穗園、引種園等良種基地。至1995年底,場內共補造林2300畝,現活立木蓄積量13000立方米,其中刺槐幼齡林2000立方米、中齡林3500立方米、成齡林1500立方米,松類幼齡林1200立方米,麻櫟中齡林3300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500立方米。1980年代垛山林場建立煙刺1、2、3、4無性系種子園,保證了種子的純正、優良,垛山林場被國家林業部確定為良種基地。
垛山西北麓牟平區境內有玉泉寺林場,1949年建。位於埠西頭鎮境內,隸屬區林業局。經營面積210.93公頃,其中刺槐、落葉松等用材林149.07公頃。1976年,由於受松毛蟲、松乾蚧危害,林場200公頃赤松林全部死亡。後林場營造出以刺槐、黑松、落葉松、水杉等為主要樹種的混交林。到1980年,全場建起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相結合的新型林業生產體系。1998年林場改革,實行多種經營,以副養林。同年9月設牟平區玉泉寺森林公園管理處。1999年以後,建育苗基地3.2公頃,增加牛、鹿、鴿、兔等養殖項目,每年增收10多萬元。
社會文化
垛山南麓,為乳山市崖子鎮,2014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3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5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3億元,農業總產值9.27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9.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00元。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幼稚園1所,在校生1093人。特色物產包括蘋果、櫻桃等水果,板栗、銀杏等乾果,是全國有名的“乾雜果之鄉”。乳山蘋果獲“國家地理標誌”登記認證,垛山蘋果和鐘家溝大櫻桃獲“綠色食品”認證,該鎮獲“威海市特色產業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稱號。
垛山北麓,東為牟平區王格莊鎮,面積127.23平方公里,轄53個行政村,2000年有22824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山地丘陵地帶。境內有垛山、玉皇頂、金鑾殿、鳳凰頂、轎頂等山丘。有乳山河、中村河等河流。垛山西麓有玉泉寺林場。2000年,森林覆蓋率23.9%。礦藏有金、鐵、硫、花崗石、理石、長石。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甘薯、花生、蘋果、大櫻桃、柿子、板栗、銀杏等。清末,鎮境分屬寧海州城陰鄉和青山鄉。民國初期,分屬牟平縣第七區大同鄉、永和鄉、神州鄉、進德鄉和第六區山河鄉、崮頭鎮。1941年,分屬牟平縣二、三區和牟海縣的五區所轄。1942年取消鄉,行政村直接由區領導。1951年,區下設小鄉。1957年2月,撤區並鄉,分屬王格莊和清泉埠鄉。1958年9月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改稱王格莊人民公社。1963年1月,上、中、下朱車和南、北徐格莊及東、西蔣家、念頭8個大隊劃歸新建的劉家夼公社。1984年3月,王格莊公社改設王格莊鄉。1996年6月,王格莊撤鄉設鎮。
早年,垛山南麓有道觀(發雲宮、老母殿、神仙洞等),因年久失修,頹廢坍塌。主峰前懷有塊石硼,上似有腳印遺蹟,至今還有“仙人腳的傳說”。此山樹榮草茂,山清水秀,登極頂,可眺南海風光。
山區養殖
1934年文登縣農民李文軒(乳山縣崖子鎮大崮頭村)從河北省定縣最早購進純種波中豬進行繁殖和雜交改良,為後來育成垛山豬奠定了基礎。垛山豬,由波中豬與當地灰豬經過複雜雜交而成,因產地出於垛山而得名,中心產區在乳山縣,海陽、牟平、萊陽等地亦有分布。垛山豬是國內知名豬種,也是山東省瘦肉率達到50%的少數地方豬種與改良豬種之一。
1967年,崑嵛山林場首建鹿苑飼鹿。繼後2000年,玉泉寺林場場辦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