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的北京北五環外的東小口村,卻是滿眼灰塵。這裡是北京有名的“垃圾村”,長年堆積著大量從城區里收來的廢品,高峰時有3萬多廢品回收人員。近兩年列入北京市城區改造範圍,廢品拆揀規模有所減少,但仍有近萬人聚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垃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北京
- 地理位置:東小口村
發展狀況,案例分析,
發展狀況
村西頭,一個近百米長的胡同里零散地住著10多戶人家,院子裡堆滿了廢品。小李打著赤膊,正在吃午飯,不時地用筷子趕走飛來的蒼蠅。
東小口村規模最大的廢品資源回收筒是“中海融通物資回收中心”。兩條東西向的行車通道旁,分布著60多家小的廢品資源回收筒,每家專收一種材料,比如鋼鐵、塑膠瓶、玻璃瓶、廢紙等,各司其職。小李每天把收到的廢品賣到這裡,資源回收筒的老闆經過簡單整理後,再把廢品送到更大的廠子,從中賺取差價。露天場地中,家家戶戶都堆滿了兩三米高的廢品,很難找到落腳的空間。時不時颳起一陣風,天空中“飛舞”起各種顏色的塑膠袋。
案例分析
小李24歲,高中剛畢業就從河南信陽來到北京,追隨此前一直在北京靠收廢品供養他讀中學的母親。每天早上5點,他騎著三輪車在外面挨家挨戶收廢品,直到晚上7點才回,再把廢品賣給資源回收筒老闆。這樣工作一天,運氣好能賺100多塊,運氣不好10元錢也賺不到。
小李結了婚,孩子快兩歲了。他們住的房子不到10平方米,每月租金400元,除了一個炕,基本放不下任何大件物品。一家四口擠在一張炕上睡覺。
儘管收廢品又髒又辛苦,小李並不打算換份工作。“家裡房子被洪水衝掉了,分的地又太少,種了糧食都不夠吃的,還不如在北京收廢品……給別人打工的話,我又沒學歷,一個月也就賺1000多,還不如收廢品賺得多。”
進入回收中心大門,第一家資源回收筒的老闆叫楊友永,他專收廢鋼鐵,正在和一個騎著三輪車來這裡賣鋼管的“散戶”給鋼管稱重。楊友永也是河南人,上世紀90年代來到北京時先做廚師,一個月工資有1000多元,不算低。但他聽說來收廢品的幾個老鄉一天就能賺1000多元,很快辭了工作,到東小口村乾起了收廢品。
楊友永的院子裡停著一輛載重10噸的貨車。他介紹,這一車能裝30噸廢鋼,每攢滿一車鋼材,他就送到鋼廠,淨賺2000元左右。楊友永說:“我是這個場子裡規模比較小的,生意好時,一個月能賣5車。村里最多的一個月就能賣四五十車呢!”
隨著東小口村的改造,“廢品大軍”們開始盤算以後的生活。楊友永說,這家回收中心被拆掉是遲早的事。收廢品近20年,搬鋼材落下了腰病,空氣差常咳嗽。“真拆了我就不幹了,兩個兒子也不能幹這行,雖說收入不差,畢竟是個‘收破爛兒的’,名聲不好聽。”憂心忡忡的大多是像小李這樣蹬三輪收廢品的“散戶”,“在這兒能做一天算一天。北京這么多廢品,總得堆在個地方吧,到時候資源回收筒搬哪兒我們一家跟著去哪兒。”
回收中心門口停著一輛寶馬,車主徐銘俊就是這裡的老闆,他同樣是從蹬三輪收廢品乾起。面對即將到來的拆遷改造,徐銘俊有不同的想法。“北京不歡迎這種低端產業,但我覺得不能給廢品行業簡單地扣個‘收破爛兒的’這頂髒帽子,這其實是資源再利用,越是大城市越不能缺少。”
離開東小口村時,公路兩旁幾處垃圾燃燒點還未熄滅,散發著濃煙和刺鼻的味道。當地政府正想辦法撕掉“垃圾村”這個標籤,而在這裡謀生的居民們則困惑於未來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