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成帶性

垂直成帶性

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從山麓到山頂年平均氣溫逐漸降低,生長季節逐漸縮短,同時在一定海拔範圍內隨著降水量的增加,風速加大,輻射增強,土壤條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植被表現為與等高線大致平行的條帶狀更替,稱為植被的垂直成帶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直成帶性
  • 外文名:Vertical zonation
  • 原因:海拔高度的上升等
  • 特點:條帶狀更替
  • 體系:植被垂直帶譜
  • 條件:構造隆起的山體
釋義,簡介,相關性質,特點,一般規律,

釋義

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從山麓到山頂年平均氣溫逐漸降低,生長季節逐漸縮短,同時在一定海拔範圍內隨著降水量的增加,風速加大,輻射增強,土壤條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植被表現為與等高線大致平行的條帶狀更替,稱為植被的垂直成帶性。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合排列和更替的順序形成一定的體系,稱為植被垂直帶譜。

簡介

形成垂直帶的基本條件是構造隆起的山體,而其直接原因是熱量隨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
垂直帶的數量和順序等結構型式,稱為垂直帶譜。一個山體或一條山脈可以有多個帶譜。垂直帶譜的起始帶稱基帶。垂直帶譜的性質和類型主要取決於帶譜所處的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中的位置,即基帶坐落的具體地點,以及山體本身的特點,如相對高度與絕對高度、坡向、山脈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條件的變化等。

相關性質

從低緯至高緯地區,隨著基帶的更替及其帶幅的變小,帶譜的性質也隨之變化,帶譜結構也逐趨簡單。垂直帶從基帶至永久冰雪帶的更替,其中熱量的變化類似於基帶至極地的水平更替,但兩者遞變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垂直帶的溫度隨高度遞減不是因太陽光線入射角的變化而導致太陽輻射量和氣溫的降低,而是因長波輻射的熱輻射隨高度而迅速加強而導致輻射平衡和氣溫的下降。垂直帶隨著高度的增加,因大氣厚度、密度及塵埃和水分減少,太陽輻射和光照反而增強。所以高山與高緯地區的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垂直帶的溫度梯度變化比緯度水平變化大一百倍左右。在高差幾千米之內便可出現從熱帶至極地的極大變化。

特點

垂直成帶性指山地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隨海拔高度遞變的規律性。
氣溫通常隨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與空氣濕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隨海拔升高而遞增。受溫度、水分條件制約的植被、土壤等也發生相應的變化,自下而上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帶譜。通常只要有足夠的相對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會出現垂直帶的分異。垂直成帶性是中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受大尺度地域分異規律的制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結構類型與基帶(山體所在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度等有密切關係。如在極地,冰雪帶降至海平面;在青藏高原南緣的中喜馬拉雅山脈南翼,從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帶:低山季雨林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暗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草甸帶-亞冰雪帶-冰雪帶。

一般規律

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植被垂直帶千差萬別,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規律:
1. 基帶為當地典型的植被帶。如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區垂直帶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
2. 在各森林地帶內,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與隨著緯度的增加,植被類型的變化大體一致,垂直帶可以看作水平帶的縮影。但二者存在差別。如落葉闊葉林在典型亞熱帶以南退出各垂直帶,寒溫帶針葉林也只限於亞熱帶以北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帶,如高山灌叢帶和高山草甸帶,是水平帶中所沒有的。
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山地植被,從基帶的荒漠過渡到水分條件較好的植被類型,但超過一定的高度以後,低溫的限制作用變得越來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針葉林、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墊狀植被、亞高山稀疏植被;
3. 水平帶和垂直帶上同類植被在種類組成和結構特徵方面存在差異,如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和寒溫帶針葉林存在明顯的區別;
4. 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下限海拔高度向兩極逐漸降低,森林帶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類似規律;
5. 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寬度互不相同,且隨氣候差異而變化;
6. 山體越高,垂直帶譜越完整。此外,山脈的走向也影響垂直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