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洄村

坪洄村

坪洄村是漳州市平和縣秀峰鄉的一個自然村,早在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轄有田心、坎下兩個自然村,境內面積約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條清澈而寬闊的坪洄溪繞村而過。當地以種植水稻、小麥、地瓜等糧食作物為主,種植琯溪蜜柚是留村人員的主要經濟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坪洄村
  • 行政區類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秀峰鄉
  • 所屬地區:漳州市平和縣
  • 下轄地區:田心村、坎下村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715
  • 地理位置:平和縣秀峰鄉西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 方言:客家話
  • 著名景點:平和縣
村情概況,經濟發展,歷史沿革,姓氏淵源,自然景觀,主要建築,民俗文化,歷史名人,紅色記憶,

村情概況

坪洄村是漳州市平和縣秀峰鄉的一個自然村,早在明朝之前便成村落。下轄有田心、坎下兩個自然村,之間相距1公里多,共有7個村民小組,330戶,總人口數1700多人。其中田心260戶,坎下70戶。
坪洄村是個客家村,地處平和縣秀峰鄉西北部,東與坪東村隔河相望,北與壩頭村接壤,西與長樂鄉農家村為鄰,南與三聯村相連。境內面積約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2米,一條清澈而寬闊的坪洄溪繞村而過,為韓江的源頭。

經濟發展

坪洄村素有“糧倉”之稱,境內土壤肥沃,有耕地1250畝,山地8500畝。一直以來,當地以種植水稻、小麥、地瓜等糧食作物為主,一年可三熟(水稻兩熟、小麥一熟)。由於糧食產量高,村民們自給有餘,常有外糶。山上林竹茂密,盛產野菜、野果、竹筍、中草藥等,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近年來,村民們開始種植琯溪蜜柚,開闢新的徵收渠道。因常年氣溫相對較低的緣故,蜜柚成熟期比東部鄉鎮推遲半個月左右,但所產蜜柚果實大,口感鮮,受收購商青睞。2013年,坪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00元。

歷史沿革

坪洄村早在明朝初期便成村社,原名叫“平河”。明正德十三年,平和縣立縣,為避諱縣名,坪洄村始改為今名。坪洄村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為坪洄約坪洄社。
民國28年,坪洄與樂南、樂北、秀峰、龍壩、文田、秀峰等7個保劃設為維新鄉,鄉署就設在坪洄。
解放初,暫襲原制,全縣劃為6個區,坪洄隸屬於第六區維新鄉。
1950年6月,全縣劃為9個區125個鄉(鎮),坪洄為第八區坪洄鄉。
1954年改為長樂區坪洄鄉。
1958年上半年撤區,全縣劃為45個大鄉,坪洄為坪洄鄉鄉署所在地。下半年,長樂公社成立,坪洄為長樂公社坪洄生產大隊。
1984年,公社改稱鄉人民政府,坪洄生產大隊由此改稱為坪洄村。
1993年,長樂鄉析為長樂、秀峰兩個鄉,坪洄村隸屬於秀峰鄉。

姓氏淵源

坪洄村現有人口中,黃姓占絕大多數。朱姓、曾姓混居其中。朱姓為當地最早的原住民。明朝成化年間,坪洄黃氏始祖從如今的霞寨大坪遷到坪洄坎下開基,帶領子孫披荊斬棘,開荒墾地,奮鬥不息。憑藉著勤勞勇敢和堅韌不拔,黃氏子孫繁衍昌盛,並逐漸由坎下向坪洄田心和坪東上端、下田、陳坑,以及壩頭安湖裡等村落擴張。

自然景觀

平和小三峽的形成是因為位於秀峰鄉和長樂鄉之間的霖和良壩水電站庫區蓄水後,兩岸景色自然形成類似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當地人稱之為“平和小三峽”。“小三峽”上游坪洄溪位於秀峰鄉坪洄村,距離鄉政府所在地約5公里,下游與長樂鄉接壤,屬於韓江水繫上游支流。從坪洄村坪洄大橋往下至漳州霖和良壩水電站攔河壩,水路長達5公里,沿河水深2米——40米不等。在坪洄村河段,坪洄溪繞月牙狀的村莊而過,形成風光迤邐的 “月牙灣”。

主要建築

坪洄村歷史悠久,村內依然保留著古宗祠、古土樓、古旗桿、古民居、古渡口等近百間的清朝古建築,其中很多古建築都建造精美,見證著坪洄村從歷史深處走來。
熾昌祠:熾昌祠是坪洄黃氏宗祠,位於“永思樓”正中央,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文革”期間遭毀,2011年重建。落成時,族人舉行隆重的“喝龍”儀式,族人從該村落所背靠的山脈的“龍脈”處引火後,手舉火把組成火龍,穿村而過至宗祠。祠內,道士則拖著剛宰殺的生豬繞宗祠一周,讓宗祠周圍濺上豬血。然後族人在道士的主持下舉行徹夜的獻祭儀式。平時祭祀由族中威望長者身穿藍長衫、頭戴藍禮帽主持,主要獻祭由雞、豬肉、魚組成的“三牲”及米粿。
永思樓:永思樓為三層圓形生土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占地兩畝余,共28個樓間。每個樓間用來安門的石頭門臼上,或刻篆字,或雕圖案,迥然各異;二、三層樓木質的欄桿、窗戶以及窗花構成的圖案一戶一樣,絕不重複,可謂匠心獨運。據傳,樓門上原來題著“天寶金湯”四個大字。無奈建成不久,居於其中的黃氏子孫家境漸漸敗落,只好將樓房一間一間賣掉。這事讓自梅州知府“告歸從養”在長樂農山村的“廉正公”曾萼知道了,便來看看這座樓。曾萼見此樓雄偉壯觀,地理位置極好,便陸續將樓房一間一間買下,只剩下樓中間的地皮未買下而已。而此時,村裡有識之士認為這樣變賣祖業有辱族風,便在樓中央蓋了祠堂,又與“廉正公”曾萼商議,欲贖回此樓。沒想到曾萼不但同意了,還無償地將樓歸還黃氏家族。族人感激曾萼的寬宏大度,就請他給樓題名。曾萼題寫了“永思樓”作為樓名,希望後人永遠記住先人遺訓,奮發圖強。“思”即“田心”二字,是這裡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黃氏牢記教訓,永守祖業。之後,“永思樓”先後經歷兩次火災、兩次洪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但黃氏子孫都及時進行修復。
永昌樓:永昌樓位於永思樓東南方向10米處,為兩層方形土樓,占地2畝多,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樓主人為鹹豐年間直隸州州同黃良敬。門面由黑色大理石建成,樓內天井均鋪砌花崗岩,這在當時算極為奢侈的建築。由於樓外觀為方形,當地俗稱“四角樓”。
石旗桿:位於永思樓前,為清朝鹹豐年間直隸州州同黃良敬所立,是平和目前唯一尚保護完好的石旗桿。石旗桿高約10米,下大上小,由三段石柱連線而成,最底下的一段為方形,上兩段為圓形,中間的一段石柱上還雕刻著龍的圖案。在旗桿的基座上,四面都雕刻著象徵著吉祥如意的圖案,正前方為麒麟;左面雕刻著一匹馬和一棵橙樹,寓意“馬到成功”;背面雕著“雙龍戲珠”,右面則雕著“龍鳳呈祥”,圖案雕刻細膩。石旗桿的背面上,雕刻著“鹹豐丁巳年恩授直隸州州同黃良敬立”的字眼。
清朝古民居:村內尚有幾十間清朝古民居。建築風格為牆體下部門約一米高為石頭加水泥壘成,主要為防洪。牆體其他部門均為青磚,顯得十分古樸。1972年、1996年,坪洄村兩度受洪水襲擊,水深過人,但這些古民居都沒有倒塌,主要得益於其建築材料。
坪洄渡:與坪洄村歷史一樣悠久,位於坪洄溪岸邊的一棵古榕樹下,長期以來是坪洄和坪東兩岸乃至閩西與閩南之間交通往來的重要通道。據村中老者介紹,原本渡口有專人負責撐船,熱鬧時,渡口往來的人接踵摩肩。1927年10月10日夜間,由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由廣東大埔三河壩轉戰閩西,即從此渡口經過,為坪洄留下了永久的紅色記憶。直至1974年,坪洄大橋建成,古渡口才冷清了下來。不過如今,古渡口用石頭鋪成的台階依然完好,且光滑無比,見證了古渡口的往昔歲月。

民俗文化

坪洄村保持閩南一帶風俗習慣,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都燒香拜神。村民所供奉的神明主要有位於村中元福宮的“妙道聖王”、“慚愧祖師”,以及位於該村水尾的“鎮水公王”。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當地的廟會日,當地稱之為“四月八節”,村民都會舉辦民俗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這一天,坪洄村民敲鑼打鼓、彩旗招展地抬著“慚愧祖師”巡境,所到之處,鞭炮連天。村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是日,來自福建、廣東的商人也雲集“坪洄圩”,吃、穿、用、種的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吸引著十里八鄉的民眾共赴盛會。而坪洄村民則會舉行舞獅、龍藝踩街、文藝表演等各色民俗文化活動,為十里八鄉的民眾送上節日文化盛宴。

歷史名人

坪洄村一貫以來既崇文也尚武,歷史上一直既有私塾又有武館,不論文武,都湧現出了不少人才。
“義勇公”黃景逸:少年習武,武藝高強。嘉靖年間,日本海盜大舉進犯東南沿海,燒殺搶掠,作惡多端。黃景逸毅然報名參軍,赴東南沿海抵禦倭寇,並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嘉靖皇帝欽封為“義勇”。
“州同”黃良敬:字慎夫號石靈早年經商有道,發家後建永昌樓,並在坪洄廣置田產,據說在其所住的樓上,目之所能及的,都是他的田產,當時人稱“石靈大”。成為大戶後對朝廷多有捐款,鹹豐年間,被朝廷授予直隸州州同。為向祖宗表功,黃良敬在永思樓前立石旗桿(因為永思樓內是黃氏宗祠)。
石旗桿石旗桿

紅色記憶

1948年7月,坪洄村成立平和縣獨立大隊坪洄分隊,由坪洄村民黃振國擔任分隊長,隊部設在“上屋埕”一所民房裡,交通方便,門前又有開闊空地供訓練用。據目前健在的隊員黃青山說,隊伍成立後,隊員們戰鬥熱情高漲,先後深入敵占區秀峰村、福塘村,以及蘆溪的流茵、杜樹坪開展對敵作戰,連連取勝,並就地開倉濟貧,受到了十里八鄉的民眾稱讚。1949年9月,坪洄分隊整編為平和獨立大隊第6連,連長依然為黃振國。在烽火歲月里,這支英勇的隊伍為平和乃至漳州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