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縷石

坡縷石

坡縷石(Palygorskite)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和吸附能力,很好的流變性和催化性能,同時,具有理想的膠體性能和耐熱性能,是一種少見的礦物。主要用於在化工、農藥、國防、醫藥、建材、輕紡等行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坡縷石
  • 外文名:Palygorskite
  • 顏色:白、灰、淺綠或淺褐色
  • 光澤:土狀或弱絲絹光澤
  • 晶系:單斜晶系
  • 解理:平行纖維軸方向
  • 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
  • 硬度:一般2-2.5
  • 脆性:性脆
  • 晶體慣態:集合體呈糟馬糞紙狀
  • 礦物密度:2.05-2.32g/cm3
  • 套用:主要用於化工、農藥、國防等行業
  • 分布:富鎂岩石的風化殼
  • 學科:結晶學及礦物學
簡介,礦物學性質,用途,結構與形態,理化性能,

簡介

坡縷石(Palygorskite)是一種白色或粉紅色由纖維狀集合體組成的像石棉狀的石片片,韌似皮革,軟可彎曲,被人們稱做“山軟木”。因組成物質疏鬆多孔,放置水中能立即浮起,晶體呈棒狀、纖維狀,是建築工業上做隔音絕熱的良材,亦是礦物中罕見的奇石。

礦物學性質

坡縷石的化學式為(Mg,Al)5[(OH)2(Si,Al)8O20]· 8H2O,SiO256.96%,MgO 23.83%,成份中常有Al、Fe混入,Al2O3替代部分MgO。單斜晶系,a=13.4Å,b=18.0Å,c=15.2Å, β=90-93°。對稱型2/m,晶體少見,呈毛髮狀或纖維狀,在電子纖維鏡下呈長柱狀或針狀,集合體呈糟馬糞紙狀、具特有的氈狀構造,舊名“山軟木”、“山柔皮”反映上述形態特徵。顏色白、淡黃、灰黃等,硬度 2~2.5,當加熱到700℃~800℃時,硬度可能提高到5。可撕成碎片,成薄紙片狀,相對密度2.05~2.30。產於富鎂岩石的風化殼中,於沉積岩中呈礦巢、礦層狀產出。平行纖維軸方向有良好的解理。
坡縷石

用途

坡縷石在化工、農藥、國防、醫藥、建材、輕紡等行業廣泛套用,近年來在環保、汽車、絕緣、陶瓷工業的套用,也有突出進展,由於坡縷石中石棉含量為0,因此是替代石棉的理想材料。

結構與形態

坡縷石具有二維連續的矽氧四面體片,其中每個矽氧四面體都共用3個角頂,同相鄰的3個四面體相連,四面體中的活性氧指向沿b軸周期性反轉。每任意兩個矽氧四面體片之間,活性氧與活性氧相對,惰性氧與惰性氧相對,且活性氧與OH-呈緊密堆積,陽離子充填於活性氧與OH-構成的八面體空隙中,形成一維無限延伸的八面體片(帶)。因此,其結構可視為變2:1型結構層。在惰性氧相對的位置上有類似於沸石的寬大通道,並充填著沸石水。每一八面體片(帶)所連結的兩個矽氧四面體片形成類似於角閃石“I”字束的帶狀結構層,並平行於a軸延伸。整個晶體結構可看成由這種帶狀結構層連結而成。因此,坡縷石類似於角閃石發育{011}解理,並沿a軸發育形成棒狀、纖維狀形態。與輝石結構比較,坡縷石的帶狀結構層寬度相當於輝石鏈的2倍。已發現一種斜方對稱和3種單斜對稱的晶胞。結構特點是有沿a軸延伸的帶狀結構層和通道。通道橫斷面積0.37*0.64nm2

理化性能

呈土狀、緻密塊狀,掃描電鏡下呈針狀、纖維狀、棒狀、纖維集合體。白、灰白、青灰、灰綠色。土狀或弱絲絹光澤。土質細膩,有油脂滑感。質輕,性脆。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吸水性強,粘舌。具粘性和可塑性,乾燥後收縮小。水浸泡崩散。懸浮液遇電介質不絮凝沉澱。
偏光鏡下,二軸晶( ),2V=30~40。Ng=1.5272,Np=1.5175。針狀、纖維狀集合體,一維延長,平行消光。
加熱過程中的熱效應:90~150℃,失去吸附水和沸石水;240~300℃,失去結晶水;450~520℃,失去晶格水。放熱效應在900~1000℃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