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源,2007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坑源
- 所屬區域:浙江省
- 羅馬字母拼寫:Kēngyuán
- 廢止年份:2007年
坑源,2007年廢止的地名。
坑源,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因處山谷,位於坑坑源口,簡稱坑源。歷史沿革原秀川村屬村,2010年行政村規模調整秀川、南塘、忻岸、大淤合併為金溪村。謝氏居之。民國時遷居。2007年因建黃街南高速公路,遷居前山頭。...
坑源村,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下轄村。分斗底、外山、山豹頭三個自然村,居住著黃、應兩大家族,以黃姓為主。有山地面積7815畝,除了一些原始的樹木和竹林外,多種植紅豆杉。概況 高高的山巒,綿延起伏,似屏障於房前屋後。山臼里,坐落著一個小小的村莊,這便是澤雅鎮坑源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村口...
坑源村 坑源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岙鄉下轄村。坑源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岙鄉西北部山區,東與金益村相鄰,南與潘坑鄉八畝村交界,西與應岙村交界,北於大岙村相鄰。
坑源村是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大湖鎮第一大村,地處大湖鎮西北部,距集鎮1公里,距永安市區約13公里,總面積4.69平方千米,方言為永安話。全村共有1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13戶,人口1923人。共有中共黨員40名。全村實有勞動力1045人,從事第一產業占36%,從事第二產業占40%,從事第三產占24%。耕地...
坑源頭,水為閩江水系之源頭而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境內山高林窯,澗水潺之北向流入永安市境,匯注閩江,水為閩江水系之源頭,故名。歷史沿革 古屬水安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字渾置縣,劃屬之。1956年已于洋撤縣劃歸漳平縣雙洋區坑源鄉,現屬漳平縣雙洋鎮坑源村。廢村原有住宅兩座,二戶七人,一戶...
甘坑源,意指久旱逢甘雨的山坑源的地名。地名含義 意指久旱逢甘雨的山坑源。歷史沿革 楊澄公於清乾隆中期由本縣石渡荷山楊家村遷此定居,後全部遷至森峰集鎮居住;董垂孝公於清乾隆年間由羅坪台嶺董家遷此建村,後全部遷至本地大鍋口居住;周良谷公於清道光年間由本省永修石坑遷此建村,1951年周姓後裔...
消坑源 消坑源,因範圍內地理實體及歷史傳說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源口有塊龜石,頭朝內,尾朝外,傳說是吃源內、富源外,故名。歷史沿革 何姓由縣城遷此定居。2014年因整體移民至良瑞社區,現已無人居住。
坑源里 坑源里是198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裡有條坑,又有水源,故名。歷史沿革 原屬於龍灣大隊,1980年分出成立爐坑大隊,1984年改為爐坑村委會。隸屬於爐坑村委會。1949年以前就存在,廢止於1985年。地名沿用至今。
沙坑源是約清朝年間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自然村,原隸屬於赤石鄉建源村委會,系建源村委會原駐地。位於縣域西部,龍泉溪緊水灘水庫北岸,赤石鄉政府以北2千米處,村處龍泉溪北岸山間壟谷,小坑源口,系由民間約定俗成稱此村為沙坑源。歷史沿革 約於清朝年間村建龍泉溪北岸山間壟谷,小坑源口,得名沙坑源。
方坑源 方坑源是2002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此地坑為方形,且有水源,故得名。歷史沿革 1953年1月屬榆村鄉;1954年屬榆村初級社;1956年屬榆村高級社;1958年9月屬衛星人民公社榆村生產大隊;1961年6月屬榆村公社榆村大隊。1983年4月屬榆村鄉榆村村。2002年廢止。
巨坑源 巨坑源,以其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臨(河流)居源坑,故得名。歷史沿革 原屬巨川公社巨川大隊;1983年推行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屬巨川鄉巨川村;1992年巨川鄉與三港鄉合併成立街口鎮,屬街口鎮巨川村;現無人居住。
步坑源村 步坑源村是1948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山源得名。歷史沿革 1948年屬靈山鄉,1950年仍屬靈山鄉;1958年9月始為步坑源生產隊,屬靈山大隊;1961年12月後為步坑源生產大隊,屬靈山公社;1984年1月政社分設後為步坑源村,屬靈山鄉;2005年12月併入溪口鎮。2008年4月與下徐村、步坑口村合併。
下坑源村 下坑源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下轄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象溪鎮下坑源村共有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37戶,135人。現有耕地87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紅坑源村 紅坑源村,安徽省下轄村莊。紅坑源村共有農戶298戶,人口1053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6214.6元。村建有黨總支部,總支書記程紅中,委員凌富紅、王金九、陳金龍、陳金萬。共有黨員48名。村委會主任陳金萬,副主任凌富紅,委員凌麗娟、凌進躍。
石坑源村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地石坑源,以形象化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九華鄉屬村,村以源道多亂石稱名。歷史沿革 清屬浮石鄉四十五都一百五莊;1948年列為毓秀鄉第二十保;1950年劃為第三村,隸九華鄉;1956年建新新高級社,隸沐塵鄉;1958年改置茶鋪生產隊,隸九華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隸下鄭公社;...
羅坑源村 羅坑源村,大洛鎮下轄村。羅坑源村位於大洛鎮西南,距集鎮15公里。1997年3月前屬華口村,1997年4月後析出。98戶390人。林地面積7297畝,其中,用材林1921畝,毛竹林3980畝,生態林1157畝,經濟林167畝。耕地面積536畝。
溪南土改座談會舊址—金砂卓坑源土地廟 溪南土改座談會舊址—金砂卓坑源土地廟,因此地位溪南土改座談會的舊址,故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1928年在該地的土地廟召開了溪南土改座談會,故此命名。歷史沿革 建於清末,現已不存在。1928年在此召開了溪南土改座談會。
歙縣深渡鎮東北角溝谷腹地,一條清溪從中潺潺流過,溪流兩岸,房屋連綴,星羅棋布,此溪稱為河坑。河坑源在光坑嶺梅塢的山麓里發源,與龍川溪匯集,流經河坑源七個自然小村落,從里河坑到外河坑,一路南流至定潭的昌源河,匯入新安江 。里河坑,古稱“里河川”,位於深渡鎮、昌溪鄉、北岸鎮、霞坑鎮四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