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坑源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下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坑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
- 人口數量:135人
下坑源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下轄村。
下坑源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下轄村。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象溪鎮下坑源村共有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37戶,135人。現有耕地87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1...
坑源村,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下轄村。分斗底、外山、山豹頭三個自然村,居住著黃、應兩大家族,以黃姓為主。有山地面積7815畝,除了一些原始的樹木和竹林外,多種植紅豆杉。概況 高高的山巒,綿延起伏,似屏障於房前屋後。山臼里,坐落著一個小小的村莊,這便是澤雅鎮坑源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村口...
坑源村是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大湖鎮第一大村,地處大湖鎮西北部,距集鎮1公里,距永安市區約13公里,總面積4.69平方千米,方言為永安話。全村共有1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13戶,人口1923人。共有中共黨員40名。全村實有勞動力1045人,從事第一產業占36%,從事第二產業占40%,從事第三產占24%。耕地...
坑源村 坑源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岙鄉下轄村。坑源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岙鄉西北部山區,東與金益村相鄰,南與潘坑鄉八畝村交界,西與應岙村交界,北於大岙村相鄰。
坑源頭,水為閩江水系之源頭而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境內山高林窯,澗水潺之北向流入永安市境,匯注閩江,水為閩江水系之源頭,故名。歷史沿革 古屬水安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字渾置縣,劃屬之。1956年已于洋撤縣劃歸漳平縣雙洋區坑源鄉,現屬漳平縣雙洋鎮坑源村。廢村原有住宅兩座,二戶七人,一戶...
石坑源位於上杭縣南陽鎮,境內主要山嶺有楊梅洞是南陽鎮海撥第一高的山嶺,石坑源村全村只有一個姓氏(不包括婚配)是畲族居住地,姓鐘,石坑源行政隸屬南坑村,是南陽鎮唯一不是行政村的畲族。建村史 石坑源的根在南陽南嶺村,當時石坑源的祖先在南嶺分家時遷移至石坑源,祖先是黃三娘、八六郎公。(有點忘...
步坑源村 步坑源村是1948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山源得名。歷史沿革 1948年屬靈山鄉,1950年仍屬靈山鄉;1958年9月始為步坑源生產隊,屬靈山大隊;1961年12月後為步坑源生產大隊,屬靈山公社;1984年1月政社分設後為步坑源村,屬靈山鄉;2005年12月併入溪口鎮。2008年4月與下徐村、步坑口村合併。
黃坑源 黃坑源,因該村初由黃氏先祖開基定居而成,故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黃,姓氏;坑,本指地面凹下去的地方,此處借指小溪;源,即水源,此處即指小溪;黃坑源村,即指由黃氏族人在小溪邊定居形成的鄉村小聚落。歷史沿革 沿用至今,2012年村民搬至南平延平城區。已荒廢。
石坑源村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地石坑源,以形象化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九華鄉屬村,村以源道多亂石稱名。歷史沿革 清屬浮石鄉四十五都一百五莊;1948年列為毓秀鄉第二十保;1950年劃為第三村,隸九華鄉;1956年建新新高級社,隸沐塵鄉;1958年改置茶鋪生產隊,隸九華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隸下鄭公社;...
2011年末,象溪鎮轄南坑源、南坑口、呂潭、金山頭、程路後、龍灣、石鼓、東田、吳村、雅溪口、潘弄、石馬源、石馬鋪、南州、塔背、下坑源、象二、高嶺、象一、毛弄、靖居口、金鐘、大塔、黃店、石牌門、靖居、小佛兒、陳家裡、上梅、魯峰、下寮兒、村頭、塘里源、魯西、坑裡35個村民委員會,共35個民眾...
2011年末,五城鎮轄14個行政村:五城、古林、小賀、長乾、雙龍、龍灣、星洲、月潭、上岩、岩溪、西田、五豐、紅坑源、陽台。截至2020年6月,五城鎮轄14個行政村:古林村、五城村、雙龍村、龍灣村、長乾村、小賀村、星洲村、月潭村、上岩村、西田村、岩溪村、五豐村、陽台村、紅坑源村,鎮人民政府駐古林...
農曆五月間,余漢朝、傅長金(橫峯縣蘇維埃財政部長)和楊年半(游擊隊員)隱蔽在橫峰上坑源喜鳳灣一個山棚里,已經是好幾頓沒吃上飯了。他們找來坑源村的黨員幹部王德成,余漢朝將繳來的一個金戒指交給他,囑咐他到溪畈兌換糧食充飢。不料,王德成頓起貪財邀功的歹心,向國民黨第二十一師告密,並連夜帶兵圍山。余...
截至2011年末,大湖鎮轄石林1個社區,大湖、坑源、嶺乾、上甲、增田、坂頭、百葉車、益溪、瑤田、沖一、沖二、沖三、沖四、新洋、魏坊、吳坊、高增、李坊18個行政村;下設7個居民小組、163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大湖鎮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石林社區、大湖村、坑源村、嶺乾村、上甲村、增田...
截至2020年6月,中村鄉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思源社區、中村村、埔頭城村、南坑村、居陽村、松陽村、前村、張坑村、米洋村、吉峰村、大焙坑村、蕉坑村、坑源村、頂太村、草洋村、筠竹村、杜水村、回瑤村、白水畲族村,鄉人民政府駐中村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村鄉地處三元區東南部,東與大田、...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轄城廂1個社區,城內、城外、東洋、西洋、徐溪、溪口、員當、大窯、中村、溫坑、百種畲、坑源12個行政村,下設1個居民小組、77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30日,雙洋鎮轄12個行政村:城內村、城外村、西洋村、東洋村、員當村、徐溪村、坑源村、溫坑村、百種畬村、溪口村、大窯村、...
如靈山鄉步坑源村就有9家11條紙槽,年產達8000擔。民國初產紙30萬擔200萬元,主要有黃箋、白箋、南屏紙。1934年《浙江建設月刊》載,龍游竹漿紙輸出17萬件90餘萬元。《浙江年鑑·工業》統計,1939年,龍游產南屏紙20萬擔,花箋1.5萬擔,手工新聞紙5000令,值102.7萬元,占龍游輸出產品總值一半多,成為龍游...
陽台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西邊,距縣城36公里,東接紅坑源村,南連橫塘村,北連里莊村,西與江西婺源相連。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村域面積9765.5畝,其中水田220.5畝,茶園743畝,林地8802畝。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村莊簡介 陽台村為高山村落,始建於明末,座北朝南,地勢平緩...
賴大超(1918—1995.1.31),原名賴太超,字培海,曾化名小林。出生於福建省永定縣虎崗鄉虎西坑源村。1931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副主席,廣州市第七、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
賴其芬(1927―1950),大湖鄉坑源村人,1927年出生於貧農家庭,個性剛強,為人忠直。中國人民解放軍永安縣大隊當戰士。人物生平 1927年出生於貧農家庭,個性剛強,為人忠直。1949年他妻子剛生下孩子就患病而亡。家中父母年老,生活非常艱難。1950年2月,人民解放軍和共產黨的幹部到大湖鄉建立人民政權,宣傳共產黨的...
2011年末,灣塢鎮轄灣塢、馬頭、徐江、梅洋、寶嶺、坑源、深安、上洋、半嶼、漁業、龍珠、白馬、浮溪、沙灣、寶林、下廣、下塘、爐山、半嶺、寒洋、福嶺、池頭、白蓮、岩下2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15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灣塢鎮共下轄24個行政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灣塢鎮地處福安市南端,鹽田港、...
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544項)。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2022年10月,永安市大湖鎮的坑源村發現三明鳥類新記錄 種矛斑蝗鶯。
2011年末,鸕鶿鄉轄鸕鶿、仁字坑、南坑下、夏山頭、徐崇、茶亭、黃桑南、山下、馱戥9個行政村;下設74個村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鸕鶿鄉轄8個行政村:鸕鶿村、山下村、馱戥村、葛山村、印章村、西林村、南坑源村、徐茶村,鄉人民政府駐鸕鶿村忠孝路48號。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鸕鶿鄉地處景寧畲族自治縣西部...
截至2011年末,大洛鎮轄大洛、官昌、昌榮、高坑洋、張田、華口、羅坑源、中洋、陳山、前村、後溪、寶山、山際、文坑14個行政村,下設57個行政村民小村。截至2020年6月,大洛鎮轄14個行政村:大洛村、官昌村、昌榮村、高坑洋村、張田村、華口村、羅坑源村、中洋村、後溪村、陳山村、前村、寶山村、文...
1979年,王橋大隊和花樹源、肖坑源村劃入紅星墾殖場。1984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建置鄉政權。全縣設孝崗鎮和長林、楊橋(同年10月改名楊橋殿)、愉怡、珀小璜、鄧家、詹圩、店前、王橋、虎圩、馬圩、瑤圩、東源(10月改名崗上積)、黎圩、虎形山15個鄉。1985年4月23日,撤銷小璜鄉、馬圩鄉,建置小璜鎮、...
琅琊綠道—江西鋪沿河道—上頭鋪沿河道—里陽村西 519 鄉道—棠坑源村東 200 米 519 鄉道北延至 1500 米右轉—至 200米右—水竹蓬村十字路口左轉—至恆力東路 450 米右轉—至 250 米左轉—沿下江頭北主路至三岔路口左轉—鄉道—楊塘下村—鄉道—新田甫村左轉—新朱村向南 500 米右轉—鄉道 700 米左轉至...
2011年末,瑤山鄉轄琅坑源、張家、愛國、琅洞、幸福、何家、貢坑、富岩、雙共、天坪、嶺後源1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0個村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瑤山鄉轄10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何家村40號。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瑤山鄉位於東經118°58′32″~119°06′52″,北緯29°54′10″~30°02′12″。地處淳安...
●坑底窯址 坑底窯址為宋代時期窯址,位於靈溪鎮坑底村窯坑底山東坡,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堆積層厚約1.5米,採集有碗、壺等瓷片,胎質粗疏,釉呈青或青黃色,釉面不勻淨。器物大多素麵,少數刻劃篦紋,窯具有匣缽。古墓群 ●岩頭墓群 岩頭墓群為唐至五代時期墓群,分布於靈溪鎮岩頭村岩頭山,面積約...
三元區是人文之地,是閩學的發祥之地和騰龍之所,境內發現的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18.5萬年,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忠山十八寨、中國傳統村落龍安村等歷史人文資源,中村窯遺址、正順廟等國家及省級文保單位8處。是文明之源,連續兩屆蟬聯省級文明城區,是三明市國家文明城、旅遊...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舊址群,位於永安市大湖鎮大湖村、坑源村,1939-1945年遺蹟,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群由賴榮厝、大厝、上晶厝、賴氏家廟、若駒公房組成,總建築面積9822平方米。遺蹟簡介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舊址群,由賴榮厝、大厝、上晶厝、賴氏家廟、若駒公房組成,總建築面積9822平方米。前身為1903...
峰岩 峰岩是福建省的地名,以建築為命名。地名含義 石岩下建村,故名。歷史沿革 1950年解放。1954年成立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後改為高級農業合作社。1959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屬中村公社坑源大隊。1983年屬中村辦事處坑源村。1987年隸屬於中村鄉坑源村民委員會的村民小組。2000年已無人居 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