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尾村(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鎮下轄村)

龍湖鎮坑尾村地處龍湖北畔,東鄰西潯,西接龍園,北連百宏(中國)集團,大深公路穿村而過,全村人口74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坑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郵政區碼:362000
  • 車牌代碼:閩C
  • 區劃代碼:350582110
村民均姓施,屬錢-系。坑尾旅居菲律賓、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大約有一千人左右,是龍湖鎮一個小僑村。早前,坑尾村莊曾居住著蔡姓、楊姓、施姓(後港)、呂姓人。呂姓的房屋在解放後尚未倒塌,公社化時集體食堂就建在呂氏的祖厝。坑尾一世祖希德公原籍是晉江龍湖前港村。年輕時到坑尾私塾執教,後來逐對這個龍湖之濱、山明水秀的村落產生依戀的感情從而落戶坑尾。希德公生有四子(後來二房出祖浙江金華),經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成為坑尾村的大姓,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各種原因,原來居住的外姓陸續遷往他鄉。自此,錢江施姓人獨居,現已傳至三十三世。坑尾村民歷來以農為生,在清末民國年代因地域小、土地少、社會民不聊生,許多村民遠涉重洋到菲律賓另闢謀生之路,故後來形成百分七十村民是僑屬。
文革後78年——85年期間,政府又批准一大批的僑屬往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定居,據統計在香港有80戶,澳門22戶。改革開放以前,村民以農為主,經濟大部分是海外、港、澳接濟,農民貧困。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社會穩定,村民安分守紀,犯罪率很低,按照黨和政府的政策辦事,但坑尾有一特點是比較注重教育,熱衷文藝。
解放初到文革由村民自發組織文藝隊伍,每年排演時裝劇在春節期間為村民演出,後來成立宣傳隊更是活躍,經常與鄰村演劇聯歡,聯繫感情,配合中心任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而宣傳隊員全是義務。由於重視教育,歷年來,出了許多優秀學生,全村有七十多個大學生,其中有教授、講師、研究生、留學生、企業家。國家幹部中有副科級以上者9人,人才輩出。坑尾村旅菲、港、澳、台鄉親歷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公益事業,捐資辦學。鋪設水泥路、牽電照明、建祠堂宮廟、重修祖廳、建燈光球場、安裝老人健身活動器材、購置治安巡邏車,興修水利等等,雖然規模與豪華不及其他村,但創建都是走在別人的前面。由於海內外鄉親的大力支持和奉獻,坑尾村改變了面貌,煥然一新,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前進了一大步。改革開放以來,坑尾村隨著形勢發展,圍繞“寬裕型小康村”的建設,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抓緊機遇,開拓進取,以發展經濟為中心,村支部,村委會帶領全體村民走脫貧致富的道路,發展各項事業,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改革開放以來,湧現了多位企業家,晉江拉鏈工業的崛起先驅是坑尾,已有多家具有規模的企業,又有幾十位青年在廣東的廣州、深圳、揭陽、佛山等開辦玉器雕刻,均事業有成。坑尾村人勤勞樸素、遵紀守法,社會比較安定。凡有勞動能力的人基本都有工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