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農-博德理論

坎農-博德理論

美國生理學家坎農(Cannon,W.B.)和巴德(Bard,P.)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認為情緒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是中樞神經系統丘腦。當丘腦被喚起時,情緒的特殊性質就附加於簡單的感覺之上,其模式如概述圖。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產生神經衝動,這些神經衝動由丘腦進行信息加工後,分別傳送到大腦皮層和機體的其他部分。傳送到大腦皮層的信息產生情緒體驗,傳送到內臟骨骼肌激活生理反應。情緒體驗和生理反應同時發生。坎農-巴德情緒理論重視情緒中樞生理機制的研究,比詹姆斯-朗格學說前進了一步,但它忽視了大腦皮層情緒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經系統對情緒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坎農-巴德理論
  • 外文名: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 研究方向:重視情緒中樞生理機制的研究
  • 提出時間:20世紀20至30年代
  • 別名:坎農-巴德
理論概述,對比詹姆斯—蘭格理論,理論意義,

理論概述

坎農-巴德理論是情緒理論的一種。1927年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針對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提出,後得到其弟子巴德的支持和擴充。認為情緒是大腦皮層和自主神經系統共同激活的結果。具體而言,丘腦對激發情緒的刺激進行加工,同時把信息傳送到大腦及機體的其他部分。傳遞到大腦皮層的信息引起情緒體驗,而傳送到內臟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應,產生相應的情緒表達。也就是說,情緒體驗和生理反應是同時發生的 。

對比詹姆斯—蘭格理論

坎農和巴德從實驗觀察中證明,動物在下丘腦摘除以後,情緒變得支離破碎,丘腦受損情緒會容易激動。他們認為詹姆斯-蘭格理論有若干疑問:其一,機體上的生理變化,在各種情緒狀態下,並無明顯差異。第二,機體的生理變化是緩慢的,情緒卻可以迅速變化。其三,機體的生理變化可以由藥物引起,而情緒變化不會直接由藥物引起。所以,用生理變化來說明情緒的產生是不適宜的。結合自己的研究,他們提出情緒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
他們構想,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衝動,通過內導神經,傳達到丘腦,由丘腦向上向下發出神經衝動,向上傳至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向下傳至新鮮感神經,引起機體的生理變化,如血壓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內分泌增多和肌肉緊張等等,使個體生理上進入應激狀態

理論意義

詹姆斯認為情緒經驗是內臟喚醒的結果,坎農則認為情緒經驗和相應的內臟反應是同一時刻發生。坎農—巴德的觀點能解釋更多的現象,但本身也遠不完善,事實上,丘腦、下丘腦、邊緣系統和網狀結構等廣泛區域對情緒的影響,大腦皮層在情緒產生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此後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證實,情緒喚醒的認知模型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不過在當時,對於修正詹姆斯強調外周反應的傾向,把焦點轉向中樞神經機制的研究,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