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坍塌的心牆:精神病院心理諮詢師親歷手記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時代之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7546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精神病院一手資料真實記錄 告訴你如何在艱難環境下保持精神強大.
故事性的講述形式+權威性的科普閱讀+實踐性的拓展閱讀,全方位了解一個變形的世界.
故事性的講述形式+權威性的科普閱讀+實踐性的拓展閱讀,全方位了解一個變形的世界.
作者簡介
【一本正經版】時代之,80後,畢業於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醫學、管理學雙學士學位。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現為重慶某精神病院心理諮詢師,同時從事大學心理學專業教學工作。
【瘋癲痴狂版】時代之,和尚,三歲入空門,凡心未盡,流落紅塵,潛心學文,屢考不中,後學醫,習岐黃之術,專攻人體,未有大成,流落瘋人院,無聊時把玩變態心理學,偶有所得,便思維奔逸,化作文章。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瘋癲痴狂版】時代之,和尚,三歲入空門,凡心未盡,流落紅塵,潛心學文,屢考不中,後學醫,習岐黃之術,專攻人體,未有大成,流落瘋人院,無聊時把玩變態心理學,偶有所得,便思維奔逸,化作文章。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媒體推薦
面對精神疾病,每個人都是定時炸彈,環境就是導火線。
一手案例告訴你精神強大的秘密。
一手案例告訴你精神強大的秘密。
圖書目錄
前言
精神病是什麼樣的
神經病和精神病的區別
“內衣小偷的醒悟”
(科普時間)罪惡妄想
(拓展閱讀)原罪
“神醫”是怎樣煉成的
(科普時間)疑病妄想
(拓展閱讀)“對號入座”
天生我才必有用
(科普時間)誇大妄想
(拓展閱讀)我們都是自戀的人
最是那一回眸的微笑
(科普時間)鐘情妄想
(拓展閱讀)愛情需不需要考驗?
愛和信任
(科普時間)嫉妒妄想
(拓展閱讀)男女到底誰的嫉妒心更重?
花痴的最高境界
(科普時間)被害妄想
(拓展閱讀)美女與帥哥
女博士的愛情路
(科普時間)恐懼症
(拓展閱讀)恐懼的來源
婆婆媳婦兒子
(科普時間)神經症與人格
(拓展閱讀)中國特色的婆媳關係
被逼瘋的老闆娘
(科普時間)精神分裂症
(拓展閱讀)保護內心的武林絕學
雷鋒俠
(科普時間)躁狂症
(拓展閱讀)我們為什麼會以助人為樂?
死亡是最終的解脫?
(科普時間)抑鬱症
(拓展閱讀)自殺的誤區
我的偶像是司馬遷
(科普時間)偏執型人格障礙
(拓展閱讀)躁鬱症,上帝賜予的禮物?
天才OR瘋子
(科普時間)應激相關障礙
(拓展閱讀)智商超群的瘋子們
其實我只是一個演員
(科普時間)分離性障礙
(拓展閱讀)人生入戲,全靠演技
天生反骨
(科普時間)反社會人格障礙
(拓展閱讀)那些反社會的人兒
誰來拯救信仰
(科普時間)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
(拓展閱讀)末日論——一種社會神經症
性的困惑
(科普時間)性心理障礙
(拓展閱讀)心理的動力——性
往事不堪回首
(科普時間)心因性遺忘
(拓展閱讀)記憶的痕跡
先知
(科普時間)心理暗示
(拓展閱讀)如何做一個“先知”
但願長醉不復醒
(科普時間)癮
(拓展閱讀)人為什麼會抽菸、喝酒?
舉報者
(科普時間)被精神病
(拓展閱讀)大“精神病學”
現實版“飛越瘋人院”
(科普時間)電擊懲罰
(拓展閱讀)怎么逃出精神病院
後記
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如何治療精神病
精神病是什麼樣的
神經病和精神病的區別
“內衣小偷的醒悟”
(科普時間)罪惡妄想
(拓展閱讀)原罪
“神醫”是怎樣煉成的
(科普時間)疑病妄想
(拓展閱讀)“對號入座”
天生我才必有用
(科普時間)誇大妄想
(拓展閱讀)我們都是自戀的人
最是那一回眸的微笑
(科普時間)鐘情妄想
(拓展閱讀)愛情需不需要考驗?
愛和信任
(科普時間)嫉妒妄想
(拓展閱讀)男女到底誰的嫉妒心更重?
花痴的最高境界
(科普時間)被害妄想
(拓展閱讀)美女與帥哥
女博士的愛情路
(科普時間)恐懼症
(拓展閱讀)恐懼的來源
婆婆媳婦兒子
(科普時間)神經症與人格
(拓展閱讀)中國特色的婆媳關係
被逼瘋的老闆娘
(科普時間)精神分裂症
(拓展閱讀)保護內心的武林絕學
雷鋒俠
(科普時間)躁狂症
(拓展閱讀)我們為什麼會以助人為樂?
死亡是最終的解脫?
(科普時間)抑鬱症
(拓展閱讀)自殺的誤區
我的偶像是司馬遷
(科普時間)偏執型人格障礙
(拓展閱讀)躁鬱症,上帝賜予的禮物?
天才OR瘋子
(科普時間)應激相關障礙
(拓展閱讀)智商超群的瘋子們
其實我只是一個演員
(科普時間)分離性障礙
(拓展閱讀)人生入戲,全靠演技
天生反骨
(科普時間)反社會人格障礙
(拓展閱讀)那些反社會的人兒
誰來拯救信仰
(科普時間)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
(拓展閱讀)末日論——一種社會神經症
性的困惑
(科普時間)性心理障礙
(拓展閱讀)心理的動力——性
往事不堪回首
(科普時間)心因性遺忘
(拓展閱讀)記憶的痕跡
先知
(科普時間)心理暗示
(拓展閱讀)如何做一個“先知”
但願長醉不復醒
(科普時間)癮
(拓展閱讀)人為什麼會抽菸、喝酒?
舉報者
(科普時間)被精神病
(拓展閱讀)大“精神病學”
現實版“飛越瘋人院”
(科普時間)電擊懲罰
(拓展閱讀)怎么逃出精神病院
後記
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如何治療精神病
後記
精神疾病引起的有關社會問題的報導屢見不鮮,比如精神病患者受歧視、被虐待等。而大多數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清醒地認識,所以需要進行強制治療。這兩者之間就是一個矛盾,矛盾的實質在於應如何保證精神病人的權利。
首先是關於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對病人採取強制治療的問題。《精神衛生法》裡面“強制治療”被稱之為“非自願治療”,是站在病人角度的。當然,這立足於病人的確已患病,而且是重症精神病,日常生活受到極大損害,幾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那種。另外根據《精神衛生法》第三十條的規定,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療:(一)已經發生傷害自身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的危險的;(二)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
即便住了院,病人也還有機會保障自己的權益。病人可以對醫生下達的診斷提出異議。根據法律的要求:應當自收到診斷結論之日起三日內,向原醫療機構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機構提出。承擔再次診斷的醫療機構應當在接到再次診斷要求後指派兩名初次診斷醫師以外的精神科執業醫師進行再次診斷,並及時出具再次診斷結論。承擔再次診斷的執業醫師,應當到收治患者的醫療機構面見、詢問患者,該醫療機構應當子以配合。
對再次診斷結論有異議的,可以自主委託依法取得執業資質的鑑定機構進行精神障礙醫學鑑定;醫療機構應當公示經管理機關公告的鑑定機構名單和聯繫方式。接受委託的鑑定機構應當指定本機構具有該鑑定事項執業資格的兩名以上鑑定人共同進行鑑定,並及時出具鑑定報告。
住院後,患者的基本權利也是得到尊重的。而有的家屬會主動提出要剝奪病人的某些權力,比如以前有病人住院的時候,家屬提出不準病人和異性交談,因為患者有鐘情妄想,覺得別人都喜歡自己,所以喜歡和異性交往,而他的家屬認為這些都是病態,所以會嚴加干涉。然而,這些病人並不都是完全沒有行為能力的人,而病人是否有行為能力,那是鑑定機構與法院才能判斷的事情,醫院不會完全根據家屬的話就限制病人的權力。住院期間,嚴禁醫務人員歧視和侮辱患者,以及對患者採取體罰等行為。
《精神衛生法》的實施能進一步維護精神病患者的權利,並希望可以有效杜絕把正常人送進精神病院治療這種讓精神病院蒙羞的事情。同時也希望全社會能夠對精神類病人多一點包容,只有大家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精神病患者才能得到最為有效的治療。
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很多人都納悶,好好的一個陽光好青年,怎么突然就變成了精神病院的客人,而且大多數還是回頭客,他們的腦子到底怎么了?雖然我們要談論的是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這個話題,但是我不得不先說一句,目前我們的專家們對這一問題也沒完全搞清楚,很多東西都還停留在假說階段。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覺得精神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在那個巫醫的年代,啥病都能扯到鬼身上,反正也沒人能證明你錯了。那個時代瘋掉了叫做“中邪”,一般都會請個大神來家裡跳來跳去,當然是沒啥用的。偶爾碰到幾個應激相關障礙(此病一般是遭受重大心理創傷事件造成,大多數可自然痊癒)的,被神婆們蒙對了,一時間就成神醫了。
後來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學說,認為人是由四種體液構成: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每種體液的多少決定了人的性格氣質,因此他把人的氣質分為四類:多血質(開朗)、黃膽汁質(性急)、黑膽汁質(抑鬱)和粘液質(遲鈍)。雖然這四種體液的劃分並不是很科學,但畢竟還是把醫學從宗教中分了出來,且這四種氣質的分型至今都是心理學教科書的保留項目。
接下來,就不得不說說弗洛伊德了,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專業的心理治療,而且把精神病學上升到了一個哲學高度,這是其他的醫學分支所達不到的。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僅有意識,還有潛意識。意識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潛意識,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而已。潛意識包括人的各種原始衝動和本能,以及跟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這些本能和欲望不容於人類的道德規範,因此被排斥和壓抑在意識之外,但它們沒有被消滅,而是不斷地在活動,而長時間這樣壓抑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有可能被憋出病,這病就是精神病。人的人格又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告訴我們要吃好吃的,要泡漂亮的妞,越多越好。超我就是那個道德先生,告訴你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連偷偷看美女也是罪過。自我介於這二者之間,平衡這兩者關係。當自我能夠勝任這工作的時候,人就是正常的;當自我不能協調好這兩者的時候,就有衝突、矛盾,於是病就產生了。後來弗洛伊德又提出泛性慾理論,即認為人的本能和欲望主要就一個字——性!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稱性力,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力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生殖期五個階段。這幾個期的發展和人的發育是一致的,嬰兒時期就知道吃,後來就喜歡拉,再後來是性慾,最後只剩一種功能——繁殖後代。雖然弗洛伊德的學說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這個泛性慾理論中提到夢境和心境的聯繫,即如果你夢到山洞,那就意味著陰道;如果夢到黃瓜,那你懂的。他由此還專門發展成為解夢的學說,寫了本書叫《夢的解析》。在精神病史上,還沒有一個人的地位能超過弗洛伊德。
由於弗洛伊德的泛性慾論遭到不少批評,因此又一種流派興起了,就是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和羅傑斯是該學派的帶頭大哥。他們反對弗洛伊德只研究精神病人和神經症,不考慮正常人的心理;也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的心理動物化,沒有從人的本性出發。人本主義理論將心理障礙的成因解釋為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協調。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個人有機體的評價過程來決定,而是內化了別人的價值並把別人的價值當作自己價值的一部分,為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否定自己的經驗,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就會形成衝突,並產生不和諧。此時這種不和諧會使人越發感覺不能適應環境,從而出現焦慮、煩躁等異常心理狀況,並產生心理障礙。馬斯洛更是提出了人的五種需求,這些需求若得不到滿足,都會造成心理障礙。這五種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先得滿足最基本的,然後再有較高層次的需求。當然不排除個別人,在基本生理需求還沒滿足的情況下就去追求自我實現。對於這種人,我們有時候叫他們精神病人,有時候叫他們聖人。
若說到現在比較流行的心理治療,就不得不談談行為主義流派。說到行為主義,大家應該不陌生,說來說去不就是巴甫洛夫家的那條狗嘛,學過生物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經典的刺激——反射試驗。每次給狗餵東西吃的時候,就搖響鈴鐺,這樣就慢慢建立了一個反射關係,以後即便沒有食物,只是搖鈴鐺,狗也會分泌唾液。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把這些試驗放到了人的身上,最著名的就是恐懼形成試驗。本來嬰兒對周圍的東西都是很好奇的,即便是毛毛蟲、癩蛤蟆之類的,都敢上去摸一摸,無知者無畏嘛!但是華生同學做了點不厚道的事情,每當小朋友要去摸什麼東西的時候,比如一隻毛絨玩具,華生同學就在旁邊拿出一面大鑼,使勁地敲那破鑼一下,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個聲音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會嚇小朋友一大跳。他就這樣反覆地敲打,本來可愛的毛絨玩具,在小朋友眼中可能就成了毒蛇猛獸,一見到就躲得遠遠的。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精神病是怎么得的呢?巴甫洛夫先生也早有論述,說人的神經過程有兩個,一個是興奮,一個是抑制,而人得精神病有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興奮和抑制相遇,就起衝突了;另一個是出現了強有力的刺激因素。
和行為主義一起經常被談起的就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其實跟資訊理論這種學科有很大聯繫。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信息的處理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會經過主動編碼、提取和使用。要是這些過程出了問題,那自然就不正常了。舉個主動編碼故障的簡單例子,比如有人不太喜歡自己的領導,大多數人都覺得是碰到的上級太噁心,而有些人偏偏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可能是自己長得不夠好看,也可能是自己工作能力太差,總把原因往自己身上推,嚴重一點的甚至會產生自罪妄想,跑到領導面前請求饒恕自己的過錯。同樣提取、使用的過程如果發生錯誤,一樣會導致一些精神症狀的產生,最常見的就是前面講過的錯構、虛構和遺忘等。
最後我們看看精神病學對精神病是如何解釋的。既然發病原因複雜,那就乾脆來個大雜燴,我們說精神病是與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有關,發病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也可能三方面原因都有。先說生理方面,當一種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難找的時候,人們喜歡說是遺傳的關係。精神病會遺傳嗎?應該是會的,不過不像其他一些遺傳病,能找到具體的基因。精神病可能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可以從一些統計結果中看出來,比如同卵的雙生子,如果一個得了精神病,另一個得精神病的機率是不是更高呢?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同卵雙生子得精神病的同病率是一個發病時,另一個也發病的機率不到50%,但是也遠遠高於普通人群或異卵的雙胞胎。另外一些生理方面的原因就涉及神經系統了,因為人的精神活動是離不開神經的,一些神經遞質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經遞質就是在神經元中起傳遞信號作用的化學物質,比如血清素,這玩意多了人就容易興奮;如果太少,人就容易抑鬱。我們大多數治療精神病的藥物,都是根據這個來開發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不必說了,一般都是遭受的某種打擊或刺激超過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每個人對困難的定義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同,這與個人人格有關。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社會文化與精神疾病的產生也有一定關係。比如妄想,很多情況下都是與社會文化環境相關的。東南亞一帶,由於當地人的迷信和對性知識的缺乏,他們會擔心自己的生殖器縮回到肚子裡,從而發展成為一種稱之為“恐縮症”的精神疾病。
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這年頭,誰沒有傷心的時候,誰沒有興奮的時候,誰沒有疑神疑鬼、老眼昏花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會出現精神疾病中的一些症狀,但為什麼你不是精神病患者?
曾經有一對經常吵架的夫妻,丈夫的過錯弄得妻子很不開心,妻子天天跑到醫院做心理諮詢。後來兩人緣分已盡,為了在離婚官司中占儘先機,妻子非纏著醫生給自己開個抑鬱症的證明,說自己被老公逼成抑鬱,差一點就精神分裂了。曾經也有弄出刑事案件的人,費盡千辛萬苦,只為弄張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書,因為那幾乎可以成為他們的免死金牌。不過對不起,不是你說自己有精神病就是精神病人的。
精神疾病沒有特別有效的檢測手段,缺乏客觀指標,不像愛滋病,只要血液裡面查出HIV陽性就可以了,精神疾病的診斷主要是靠病人的症狀,而病人的症狀又完全依賴於醫生的專業判斷,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加入醫生的主觀因素。所以為了避免被誤診,精神疾病有很嚴格的診斷標準。
總體說來,必須滿足四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個標準是疾病的症狀。患者必須有精神疾病的症狀,這個通過本書案例的描寫,大家應該都有大致的了解。但不是只要出現了精神疾病的症狀就一定是得了精神病了。很多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症狀,比如幻聽,每個人一生中,基本上都有過幻聽的經驗,經常有人納悶:“咦,我剛才是不是出現幻覺了?”但並非有幻覺就是精神病。同樣比如抑鬱症,不是說我情緒低落,啥事都不想做,飯也吃不下那就一定是得了抑鬱症。
第二個標準是病程的長短。也就是說你有這些症狀多長時間了,是偶然出現的,還是一直都有。這個標準基本上就把偶然出現這些症狀的大部分正常人給排除了。
第三個標準是嚴重程度。你有這些症狀沒問題,只要你能正常地吃喝玩樂,該幹啥能夠幹啥去,那基本上就又被排除在外了,至少是不需要治療的。一般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自己或他人的社會功能,這也是周圍人能夠發現他們異常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躁狂,只要病人不衝動,不打人,不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不幾天不吃不喝,那么估計周圍人還會覺得這人挺不錯,樂觀,開朗,很有氣場,能夠給人帶來歡樂。 最後一個是排除標準。即便以上三條都符合,我們也得排除一些很顯而易見的原因。比如一個人走路撞電桿了,頭上撞一大包,然後病人出現了一些胡言亂語、瘋瘋癲癲的行為,那么這種多半是腦外傷引起的精神障礙,一般都不用在精神病院治療,而是送到神經外科治療。
我舉一個《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於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標準,大家可以看看這類精神疾病的診斷到底有多費工夫: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本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緩慢起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調。通常意識清晰,智慧型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自然病程多遷延,呈反覆加重或惡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癒或基本狀態。
【症狀標準】
至少有下列兩項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慧型障礙、情感高漲或低落,單純型分裂症另規定:
1.反覆出現的言語性幻聽:
2.明顯的思維鬆弛、思維破裂、言語不連貫,或思維貧乏或思維內容貧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4.被動、被控制,或被洞悉體驗:
5.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謬的妄想:
6.思維邏輯倒錯、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語詞新作:
7.情感倒錯,或明顯的情感淡漠:
8.緊張綜合徵、怪異行為,或愚蠢行為:
9.明顯的意志減退或缺乏。
【嚴重標準】
自知力障礙,並有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或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病程標準】
1.符合病症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1個月,單純型另有規定。
2.若同時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症狀標準,當情感症狀減輕到不能滿足情感性精神障礙症狀標準時,分裂症狀需繼續滿足分裂症的症狀標準至少兩周以上,方可診斷為分裂症。
【排除標準】
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尚未緩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項中前述兩類疾病,應並列診斷。
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精神分裂症還分為幾個亞型,每種亞型下面又有很多診斷標準。
如何治療精神病
對精神病的治療一直是隨著對精神疾病認識的發展而進步的。在我國古代,精神病被認為是“中邪”了,一般會請些巫師來跳大神,以達到驅邪的目的。不過西方的精神病人就沒這么幸運了,在黑暗的中世紀,雖然精神病人同樣被認為是靈魂被毒害,或者是妖魔附體,不過他們的結局一般是遭受殘酷的刑法,被處以火刑。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精神病人逐漸變得寬容,不過在治療上仍然進展較慢。歐洲曾一度進入“愚人船”的時代,就是讓精神病患者乘坐愚人船,隨地到處流浪。估計這樣對治安有所影響,歐洲又開始興建收容所,只是收容所里幾乎沒有什麼治療,主要目的就是給這些精神病人一個棲身之所,或者是防止他們跑出去危害社會。所以很多衝動的病人,都是用鐵鏈之類的東西鎖起來的。
直到精神病學家比奈的出現,才除去了病人身上的鐵鏈,收容所開始向醫院轉變,精神病人才得到醫療上的救助。後有一大批精神病學家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他們對精神病學的研究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不過由於醫療技術整體的落後,治療的方法很有限。比如高熱療法,因為發現精神病人發過高燒之後精神症狀會得到改善,所以就採取各種方法讓精神病人發熱。不過此方法安全性實在不高,畢竟在那個時代,即便是普通的感冒也可能會因為發熱而死去。此外還有胰島素昏迷療法,用注射胰島素的方法,讓病人出現低血糖反應,病人的安全同樣得不到保障。
後來精神病學家認識到,很多精神疾病都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便出現了心理治療的方法,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和催眠療法。
用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對精神病進行治療是從一種藥物——百憂解的發明開始的。百憂解也就是鹽酸氟西汀,是一種藉由刺激單一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來改善心理狀況的藥物。1987年該藥獲得核准上市,迅速成為全美銷量最好的抗憂鬱藥物,被《聖荷西信使報》票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創新之一。該藥效果顯著,副作用較少,是美國人普遍服用的解憂類藥物。此後,精神疾病最基礎的治療就是藥物治療,然後輔之各種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治療方法,被精神科醫師廣泛套用,那就是電休克治療。由於該療法成本低,見效快,因此也得到患者的青睞。這是一種通過對大腦放電,使大腦產生類似癲癇樣放電的治療方式。雖然名字叫休克,但和休克是兩碼事,現在已經改名叫電抽搐治療,因為癲癇樣放電的時候,人的四肢會產生抽搐。不過單純的電抽搐治療雖然可以較快地控制精神症狀,但卻很容易復發。
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會有更多的精神疾病治療方式被開發出來,人類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也會更為深入。精神病將不再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的疾病。
首先是關於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對病人採取強制治療的問題。《精神衛生法》裡面“強制治療”被稱之為“非自願治療”,是站在病人角度的。當然,這立足於病人的確已患病,而且是重症精神病,日常生活受到極大損害,幾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那種。另外根據《精神衛生法》第三十條的規定,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療:(一)已經發生傷害自身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的危險的;(二)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
即便住了院,病人也還有機會保障自己的權益。病人可以對醫生下達的診斷提出異議。根據法律的要求:應當自收到診斷結論之日起三日內,向原醫療機構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機構提出。承擔再次診斷的醫療機構應當在接到再次診斷要求後指派兩名初次診斷醫師以外的精神科執業醫師進行再次診斷,並及時出具再次診斷結論。承擔再次診斷的執業醫師,應當到收治患者的醫療機構面見、詢問患者,該醫療機構應當子以配合。
對再次診斷結論有異議的,可以自主委託依法取得執業資質的鑑定機構進行精神障礙醫學鑑定;醫療機構應當公示經管理機關公告的鑑定機構名單和聯繫方式。接受委託的鑑定機構應當指定本機構具有該鑑定事項執業資格的兩名以上鑑定人共同進行鑑定,並及時出具鑑定報告。
住院後,患者的基本權利也是得到尊重的。而有的家屬會主動提出要剝奪病人的某些權力,比如以前有病人住院的時候,家屬提出不準病人和異性交談,因為患者有鐘情妄想,覺得別人都喜歡自己,所以喜歡和異性交往,而他的家屬認為這些都是病態,所以會嚴加干涉。然而,這些病人並不都是完全沒有行為能力的人,而病人是否有行為能力,那是鑑定機構與法院才能判斷的事情,醫院不會完全根據家屬的話就限制病人的權力。住院期間,嚴禁醫務人員歧視和侮辱患者,以及對患者採取體罰等行為。
《精神衛生法》的實施能進一步維護精神病患者的權利,並希望可以有效杜絕把正常人送進精神病院治療這種讓精神病院蒙羞的事情。同時也希望全社會能夠對精神類病人多一點包容,只有大家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精神病患者才能得到最為有效的治療。
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很多人都納悶,好好的一個陽光好青年,怎么突然就變成了精神病院的客人,而且大多數還是回頭客,他們的腦子到底怎么了?雖然我們要談論的是人為什麼會得精神病這個話題,但是我不得不先說一句,目前我們的專家們對這一問題也沒完全搞清楚,很多東西都還停留在假說階段。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覺得精神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在那個巫醫的年代,啥病都能扯到鬼身上,反正也沒人能證明你錯了。那個時代瘋掉了叫做“中邪”,一般都會請個大神來家裡跳來跳去,當然是沒啥用的。偶爾碰到幾個應激相關障礙(此病一般是遭受重大心理創傷事件造成,大多數可自然痊癒)的,被神婆們蒙對了,一時間就成神醫了。
後來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種體液學說,認為人是由四種體液構成: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每種體液的多少決定了人的性格氣質,因此他把人的氣質分為四類:多血質(開朗)、黃膽汁質(性急)、黑膽汁質(抑鬱)和粘液質(遲鈍)。雖然這四種體液的劃分並不是很科學,但畢竟還是把醫學從宗教中分了出來,且這四種氣質的分型至今都是心理學教科書的保留項目。
接下來,就不得不說說弗洛伊德了,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專業的心理治療,而且把精神病學上升到了一個哲學高度,這是其他的醫學分支所達不到的。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僅有意識,還有潛意識。意識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潛意識,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而已。潛意識包括人的各種原始衝動和本能,以及跟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這些本能和欲望不容於人類的道德規範,因此被排斥和壓抑在意識之外,但它們沒有被消滅,而是不斷地在活動,而長時間這樣壓抑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有可能被憋出病,這病就是精神病。人的人格又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告訴我們要吃好吃的,要泡漂亮的妞,越多越好。超我就是那個道德先生,告訴你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連偷偷看美女也是罪過。自我介於這二者之間,平衡這兩者關係。當自我能夠勝任這工作的時候,人就是正常的;當自我不能協調好這兩者的時候,就有衝突、矛盾,於是病就產生了。後來弗洛伊德又提出泛性慾理論,即認為人的本能和欲望主要就一個字——性!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稱性力,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力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生殖期五個階段。這幾個期的發展和人的發育是一致的,嬰兒時期就知道吃,後來就喜歡拉,再後來是性慾,最後只剩一種功能——繁殖後代。雖然弗洛伊德的學說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這個泛性慾理論中提到夢境和心境的聯繫,即如果你夢到山洞,那就意味著陰道;如果夢到黃瓜,那你懂的。他由此還專門發展成為解夢的學說,寫了本書叫《夢的解析》。在精神病史上,還沒有一個人的地位能超過弗洛伊德。
由於弗洛伊德的泛性慾論遭到不少批評,因此又一種流派興起了,就是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和羅傑斯是該學派的帶頭大哥。他們反對弗洛伊德只研究精神病人和神經症,不考慮正常人的心理;也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的心理動物化,沒有從人的本性出發。人本主義理論將心理障礙的成因解釋為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協調。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個人有機體的評價過程來決定,而是內化了別人的價值並把別人的價值當作自己價值的一部分,為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否定自己的經驗,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就會形成衝突,並產生不和諧。此時這種不和諧會使人越發感覺不能適應環境,從而出現焦慮、煩躁等異常心理狀況,並產生心理障礙。馬斯洛更是提出了人的五種需求,這些需求若得不到滿足,都會造成心理障礙。這五種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先得滿足最基本的,然後再有較高層次的需求。當然不排除個別人,在基本生理需求還沒滿足的情況下就去追求自我實現。對於這種人,我們有時候叫他們精神病人,有時候叫他們聖人。
若說到現在比較流行的心理治療,就不得不談談行為主義流派。說到行為主義,大家應該不陌生,說來說去不就是巴甫洛夫家的那條狗嘛,學過生物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經典的刺激——反射試驗。每次給狗餵東西吃的時候,就搖響鈴鐺,這樣就慢慢建立了一個反射關係,以後即便沒有食物,只是搖鈴鐺,狗也會分泌唾液。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把這些試驗放到了人的身上,最著名的就是恐懼形成試驗。本來嬰兒對周圍的東西都是很好奇的,即便是毛毛蟲、癩蛤蟆之類的,都敢上去摸一摸,無知者無畏嘛!但是華生同學做了點不厚道的事情,每當小朋友要去摸什麼東西的時候,比如一隻毛絨玩具,華生同學就在旁邊拿出一面大鑼,使勁地敲那破鑼一下,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個聲音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會嚇小朋友一大跳。他就這樣反覆地敲打,本來可愛的毛絨玩具,在小朋友眼中可能就成了毒蛇猛獸,一見到就躲得遠遠的。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精神病是怎么得的呢?巴甫洛夫先生也早有論述,說人的神經過程有兩個,一個是興奮,一個是抑制,而人得精神病有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興奮和抑制相遇,就起衝突了;另一個是出現了強有力的刺激因素。
和行為主義一起經常被談起的就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其實跟資訊理論這種學科有很大聯繫。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信息的處理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會經過主動編碼、提取和使用。要是這些過程出了問題,那自然就不正常了。舉個主動編碼故障的簡單例子,比如有人不太喜歡自己的領導,大多數人都覺得是碰到的上級太噁心,而有些人偏偏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可能是自己長得不夠好看,也可能是自己工作能力太差,總把原因往自己身上推,嚴重一點的甚至會產生自罪妄想,跑到領導面前請求饒恕自己的過錯。同樣提取、使用的過程如果發生錯誤,一樣會導致一些精神症狀的產生,最常見的就是前面講過的錯構、虛構和遺忘等。
最後我們看看精神病學對精神病是如何解釋的。既然發病原因複雜,那就乾脆來個大雜燴,我們說精神病是與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有關,發病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也可能三方面原因都有。先說生理方面,當一種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難找的時候,人們喜歡說是遺傳的關係。精神病會遺傳嗎?應該是會的,不過不像其他一些遺傳病,能找到具體的基因。精神病可能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可以從一些統計結果中看出來,比如同卵的雙生子,如果一個得了精神病,另一個得精神病的機率是不是更高呢?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同卵雙生子得精神病的同病率是一個發病時,另一個也發病的機率不到50%,但是也遠遠高於普通人群或異卵的雙胞胎。另外一些生理方面的原因就涉及神經系統了,因為人的精神活動是離不開神經的,一些神經遞質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經遞質就是在神經元中起傳遞信號作用的化學物質,比如血清素,這玩意多了人就容易興奮;如果太少,人就容易抑鬱。我們大多數治療精神病的藥物,都是根據這個來開發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不必說了,一般都是遭受的某種打擊或刺激超過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每個人對困難的定義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同,這與個人人格有關。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社會文化與精神疾病的產生也有一定關係。比如妄想,很多情況下都是與社會文化環境相關的。東南亞一帶,由於當地人的迷信和對性知識的缺乏,他們會擔心自己的生殖器縮回到肚子裡,從而發展成為一種稱之為“恐縮症”的精神疾病。
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這年頭,誰沒有傷心的時候,誰沒有興奮的時候,誰沒有疑神疑鬼、老眼昏花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會出現精神疾病中的一些症狀,但為什麼你不是精神病患者?
曾經有一對經常吵架的夫妻,丈夫的過錯弄得妻子很不開心,妻子天天跑到醫院做心理諮詢。後來兩人緣分已盡,為了在離婚官司中占儘先機,妻子非纏著醫生給自己開個抑鬱症的證明,說自己被老公逼成抑鬱,差一點就精神分裂了。曾經也有弄出刑事案件的人,費盡千辛萬苦,只為弄張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書,因為那幾乎可以成為他們的免死金牌。不過對不起,不是你說自己有精神病就是精神病人的。
精神疾病沒有特別有效的檢測手段,缺乏客觀指標,不像愛滋病,只要血液裡面查出HIV陽性就可以了,精神疾病的診斷主要是靠病人的症狀,而病人的症狀又完全依賴於醫生的專業判斷,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加入醫生的主觀因素。所以為了避免被誤診,精神疾病有很嚴格的診斷標準。
總體說來,必須滿足四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個標準是疾病的症狀。患者必須有精神疾病的症狀,這個通過本書案例的描寫,大家應該都有大致的了解。但不是只要出現了精神疾病的症狀就一定是得了精神病了。很多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症狀,比如幻聽,每個人一生中,基本上都有過幻聽的經驗,經常有人納悶:“咦,我剛才是不是出現幻覺了?”但並非有幻覺就是精神病。同樣比如抑鬱症,不是說我情緒低落,啥事都不想做,飯也吃不下那就一定是得了抑鬱症。
第二個標準是病程的長短。也就是說你有這些症狀多長時間了,是偶然出現的,還是一直都有。這個標準基本上就把偶然出現這些症狀的大部分正常人給排除了。
第三個標準是嚴重程度。你有這些症狀沒問題,只要你能正常地吃喝玩樂,該幹啥能夠幹啥去,那基本上就又被排除在外了,至少是不需要治療的。一般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自己或他人的社會功能,這也是周圍人能夠發現他們異常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躁狂,只要病人不衝動,不打人,不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不幾天不吃不喝,那么估計周圍人還會覺得這人挺不錯,樂觀,開朗,很有氣場,能夠給人帶來歡樂。 最後一個是排除標準。即便以上三條都符合,我們也得排除一些很顯而易見的原因。比如一個人走路撞電桿了,頭上撞一大包,然後病人出現了一些胡言亂語、瘋瘋癲癲的行為,那么這種多半是腦外傷引起的精神障礙,一般都不用在精神病院治療,而是送到神經外科治療。
我舉一個《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於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標準,大家可以看看這類精神疾病的診斷到底有多費工夫: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本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緩慢起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調。通常意識清晰,智慧型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自然病程多遷延,呈反覆加重或惡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癒或基本狀態。
【症狀標準】
至少有下列兩項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慧型障礙、情感高漲或低落,單純型分裂症另規定:
1.反覆出現的言語性幻聽:
2.明顯的思維鬆弛、思維破裂、言語不連貫,或思維貧乏或思維內容貧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4.被動、被控制,或被洞悉體驗:
5.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謬的妄想:
6.思維邏輯倒錯、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語詞新作:
7.情感倒錯,或明顯的情感淡漠:
8.緊張綜合徵、怪異行為,或愚蠢行為:
9.明顯的意志減退或缺乏。
【嚴重標準】
自知力障礙,並有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或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病程標準】
1.符合病症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1個月,單純型另有規定。
2.若同時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症狀標準,當情感症狀減輕到不能滿足情感性精神障礙症狀標準時,分裂症狀需繼續滿足分裂症的症狀標準至少兩周以上,方可診斷為分裂症。
【排除標準】
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尚未緩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項中前述兩類疾病,應並列診斷。
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精神分裂症還分為幾個亞型,每種亞型下面又有很多診斷標準。
如何治療精神病
對精神病的治療一直是隨著對精神疾病認識的發展而進步的。在我國古代,精神病被認為是“中邪”了,一般會請些巫師來跳大神,以達到驅邪的目的。不過西方的精神病人就沒這么幸運了,在黑暗的中世紀,雖然精神病人同樣被認為是靈魂被毒害,或者是妖魔附體,不過他們的結局一般是遭受殘酷的刑法,被處以火刑。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精神病人逐漸變得寬容,不過在治療上仍然進展較慢。歐洲曾一度進入“愚人船”的時代,就是讓精神病患者乘坐愚人船,隨地到處流浪。估計這樣對治安有所影響,歐洲又開始興建收容所,只是收容所里幾乎沒有什麼治療,主要目的就是給這些精神病人一個棲身之所,或者是防止他們跑出去危害社會。所以很多衝動的病人,都是用鐵鏈之類的東西鎖起來的。
直到精神病學家比奈的出現,才除去了病人身上的鐵鏈,收容所開始向醫院轉變,精神病人才得到醫療上的救助。後有一大批精神病學家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他們對精神病學的研究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不過由於醫療技術整體的落後,治療的方法很有限。比如高熱療法,因為發現精神病人發過高燒之後精神症狀會得到改善,所以就採取各種方法讓精神病人發熱。不過此方法安全性實在不高,畢竟在那個時代,即便是普通的感冒也可能會因為發熱而死去。此外還有胰島素昏迷療法,用注射胰島素的方法,讓病人出現低血糖反應,病人的安全同樣得不到保障。
後來精神病學家認識到,很多精神疾病都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便出現了心理治療的方法,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和催眠療法。
用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對精神病進行治療是從一種藥物——百憂解的發明開始的。百憂解也就是鹽酸氟西汀,是一種藉由刺激單一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來改善心理狀況的藥物。1987年該藥獲得核准上市,迅速成為全美銷量最好的抗憂鬱藥物,被《聖荷西信使報》票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創新之一。該藥效果顯著,副作用較少,是美國人普遍服用的解憂類藥物。此後,精神疾病最基礎的治療就是藥物治療,然後輔之各種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治療方法,被精神科醫師廣泛套用,那就是電休克治療。由於該療法成本低,見效快,因此也得到患者的青睞。這是一種通過對大腦放電,使大腦產生類似癲癇樣放電的治療方式。雖然名字叫休克,但和休克是兩碼事,現在已經改名叫電抽搐治療,因為癲癇樣放電的時候,人的四肢會產生抽搐。不過單純的電抽搐治療雖然可以較快地控制精神症狀,但卻很容易復發。
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會有更多的精神疾病治療方式被開發出來,人類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也會更為深入。精神病將不再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的疾病。
序言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為了保護自己,都建立了自己的心靈之牆,別人很難走進牆的裡面,自己也很難走出來。一般來講,我們都是通過牆上的窗戶來打探這個世界,通過牆上的門和這個社會進行還算有效的信息交流。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樣,這堵牆也不是萬能的,因此難免會有意外發生。可能是祖輩的人品沒攢夠,給我們遺傳下“發瘋”的潛質,也可能是自己內心不夠強大,面對不了兇險的世界,還有可能是我們這個社會變得不正常了,有些人因此徹底地封死了自己的心靈圍牆,連窗戶也不留下,從此和這個世界隔絕;也有些人的心靈之牆就此坍塌,對自己的心靈失去了理性的控制,他們或癲狂,或抑鬱,或神經質,被世人看作“變態”。
我對精神病學的興趣也是從“變態”這兩個字開始的。剛上大學那會兒,我被一本叫《變態心理學》的書吸引到了。原本以為書面里應充滿各種“怪蜀黍”、SM之類的東西,讀過才知道書中多是解讀人類那些不正常的心理現象,比如錯覺、幻覺、妄想、抑鬱、恐懼,等等。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青年,我對人類的內心世界充滿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經過一番潛心苦學,畢業後的我如願以償進了精神病院工作。雖然來之前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精神病院的工作仍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充滿了各種意外。本人遭遇過花痴的強吻,抵擋過GAY的真情告白,曾被武林高手完虐,還經常被罵得狗血淋頭。大部分病人還是比較可愛的,畢竟他們之所以這樣,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得了的。
在這裡的病人有的是有輕微的心理問題,也有的是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雖然症狀表現各有不同,但他們身上幾乎都會有不同尋常的經歷和耐人尋味的故事。這些故事聽得多了,就有把它們講出來的念頭。 本書是我在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的案例採擷,全部來自我的第一手資料。每一個案例都是一種類型的精神疾病,書中將向你描述這些案例背後的故事,以及每種精神疾病的表現。這些故事或讓你覺得無法理解,只當逗樂解悶,或讓你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所反思。在內容設定上,每一個故事後面,會有一小段“科普時間”——主要是對精神病、變態心理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及“拓展閱讀”——主要是談一談精神病產生的社會因素,社會心理中的變態傾向,以及如何應對自己的不良情緒等這些我們平常會遇到的問題。
此外,本書主要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案例。現代的精神病學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靠向神經科學的方向,而對傳統的心理治療的關注開始下降。本書將重回心理學的角度,從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視角對不同的案例進行解析。
我要感謝工作中遇到的精神病患者:他們除了帶給我豐富的案例知識之外,也給了我一些新鮮的想法與啟示,有時候和他們交談確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隱私,書中的人名我一律用A、B、C、D等字母來代替,其他涉及患者隱私的內容我也做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與虛構。希望透過這些真實事件,人們可以認識到社會事件對精神疾病的影響,並從中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改善一些事情的處理方式。同時也希望大家能以一種自然、輕鬆的方式關注精神病患者,理解他們,關愛他們,正確看待他們。
再一次感謝我的病人們。精神病是什麼樣的
在大多數人眼中,精神病恐怕就是非常瘋癲的樣子。其實在很多年前,即便是專業的精神病院(那時候一般被稱作收容所),對精神病的診斷也就兩樣:一樣是瘋,一樣是傻。現實中的精神病和大家想像的有點不同。很多人你一眼瞧上去很難發現他與眾不同,因為即使很嚴重的精神病人也不是一直都處於發病狀態。所以經常有病人裝著很淡定自若的樣子,大搖大擺地騙過新來的醫生溜之大吉。
話說以前美國有兩個吃飽了沒事幹的記者,覺得精神科醫生太不靠譜,於是決定挑戰他們的權威。這兩個人從影視學校找了一群算是專業的演員,讓他們裝成精神病人去住院。結果這些人居然全部被當成精神病患者,被抓去打針吃藥。叫你無事生非裝精神病,還真有點精神病潛質。
由於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輔助診斷措施,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幾乎就成了精神病唯一的診斷標準。精神病症狀表現在感知覺、邏輯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上。
感知覺障礙一般包括幻覺和錯覺。幻覺多是憑空出現的,沒有客觀事物的刺激。人類有多少種感覺,就有多少種幻覺,包括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還有一種內臟性幻覺,即固定於某個內臟或軀體的異常感覺,如感到某一內臟在扭轉、斷裂、穿孔或感到有昆蟲在器官內爬行等。至於錯覺,雖有客觀的刺激,但被我們理解錯誤,比如把小東西看得很大,大的看小,遠的看近,近的看遠,等等。
邏輯思維方面,主要是思維的速度、內容和連貫性出了問題。至於情感嘛,就更多見了,比如抑鬱,這年頭多流行啊,特別是當明星的搞藝術的。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各種困難以求達到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減退表現為啥事都不想做,整天待在家裡,最嚴重時連吃喝拉撒都不想幹了;意志增強則表現為精力過於旺盛,啥事都想乾一下,但往往虎頭蛇尾,不能堅持下去。最後是行為,就是患者表現出來的語言和動作,這方面的症狀比較多,比如有的人行為就一個字“亂”,甚至會去垃圾堆里撿東西吃;有些人的行為就一個字“僵”,就待在那裡,動也不動;還有的表現為特別衝動,喜歡用拳頭來說話。神經病和精神病的區別
“神經病”是一個被深深誤解了的詞語。大家罵人的時候,經常都是那句“你丫就是個神經病”。我在本書里講的都是“精神病”,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的,主要是心理和行為上的與眾不同。
神經,其實很好理解,學過生理常識的都知道,我們的腦子裡有一根根神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精神,除了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那就是個黑箱,看不見也摸不到。如果你翻出一本精神病方面的書,那都是關於精神分裂、焦慮、抑鬱、躁狂之類的問題:而你翻出一本神經病學的書,那基本上都是關於腦部結構、神經方面的問題。
經常看到有出現精神症狀的患者,以為自己得的是神經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托關係,又是半夜排隊,去搞了張神經內科的住院證。等住進去了,又是CT,又是腦電圖,又是核磁共振,一堆全弄下來,醫生告訴你:“這些檢查結果完全正常,我們建議你去精神科看一下。”後來才弄明白,本來就是要去看精神科的啊。
當然精神疾病中,有一類叫神經症的,也叫神經官能症,主要指焦慮症和恐懼症一類。聽著和神經病很相似,就算是醫生也容易將二者搞混,畢竟中文就是這么精簡,不像十幾個字母的英文單詞,雖然難記點,但怎么也不會弄混。
我對精神病學的興趣也是從“變態”這兩個字開始的。剛上大學那會兒,我被一本叫《變態心理學》的書吸引到了。原本以為書面里應充滿各種“怪蜀黍”、SM之類的東西,讀過才知道書中多是解讀人類那些不正常的心理現象,比如錯覺、幻覺、妄想、抑鬱、恐懼,等等。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青年,我對人類的內心世界充滿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經過一番潛心苦學,畢業後的我如願以償進了精神病院工作。雖然來之前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精神病院的工作仍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充滿了各種意外。本人遭遇過花痴的強吻,抵擋過GAY的真情告白,曾被武林高手完虐,還經常被罵得狗血淋頭。大部分病人還是比較可愛的,畢竟他們之所以這樣,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得了的。
在這裡的病人有的是有輕微的心理問題,也有的是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雖然症狀表現各有不同,但他們身上幾乎都會有不同尋常的經歷和耐人尋味的故事。這些故事聽得多了,就有把它們講出來的念頭。 本書是我在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的案例採擷,全部來自我的第一手資料。每一個案例都是一種類型的精神疾病,書中將向你描述這些案例背後的故事,以及每種精神疾病的表現。這些故事或讓你覺得無法理解,只當逗樂解悶,或讓你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所反思。在內容設定上,每一個故事後面,會有一小段“科普時間”——主要是對精神病、變態心理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及“拓展閱讀”——主要是談一談精神病產生的社會因素,社會心理中的變態傾向,以及如何應對自己的不良情緒等這些我們平常會遇到的問題。
此外,本書主要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案例。現代的精神病學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靠向神經科學的方向,而對傳統的心理治療的關注開始下降。本書將重回心理學的角度,從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視角對不同的案例進行解析。
我要感謝工作中遇到的精神病患者:他們除了帶給我豐富的案例知識之外,也給了我一些新鮮的想法與啟示,有時候和他們交談確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隱私,書中的人名我一律用A、B、C、D等字母來代替,其他涉及患者隱私的內容我也做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與虛構。希望透過這些真實事件,人們可以認識到社會事件對精神疾病的影響,並從中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改善一些事情的處理方式。同時也希望大家能以一種自然、輕鬆的方式關注精神病患者,理解他們,關愛他們,正確看待他們。
再一次感謝我的病人們。精神病是什麼樣的
在大多數人眼中,精神病恐怕就是非常瘋癲的樣子。其實在很多年前,即便是專業的精神病院(那時候一般被稱作收容所),對精神病的診斷也就兩樣:一樣是瘋,一樣是傻。現實中的精神病和大家想像的有點不同。很多人你一眼瞧上去很難發現他與眾不同,因為即使很嚴重的精神病人也不是一直都處於發病狀態。所以經常有病人裝著很淡定自若的樣子,大搖大擺地騙過新來的醫生溜之大吉。
話說以前美國有兩個吃飽了沒事幹的記者,覺得精神科醫生太不靠譜,於是決定挑戰他們的權威。這兩個人從影視學校找了一群算是專業的演員,讓他們裝成精神病人去住院。結果這些人居然全部被當成精神病患者,被抓去打針吃藥。叫你無事生非裝精神病,還真有點精神病潛質。
由於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輔助診斷措施,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幾乎就成了精神病唯一的診斷標準。精神病症狀表現在感知覺、邏輯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上。
感知覺障礙一般包括幻覺和錯覺。幻覺多是憑空出現的,沒有客觀事物的刺激。人類有多少種感覺,就有多少種幻覺,包括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還有一種內臟性幻覺,即固定於某個內臟或軀體的異常感覺,如感到某一內臟在扭轉、斷裂、穿孔或感到有昆蟲在器官內爬行等。至於錯覺,雖有客觀的刺激,但被我們理解錯誤,比如把小東西看得很大,大的看小,遠的看近,近的看遠,等等。
邏輯思維方面,主要是思維的速度、內容和連貫性出了問題。至於情感嘛,就更多見了,比如抑鬱,這年頭多流行啊,特別是當明星的搞藝術的。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各種困難以求達到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減退表現為啥事都不想做,整天待在家裡,最嚴重時連吃喝拉撒都不想幹了;意志增強則表現為精力過於旺盛,啥事都想乾一下,但往往虎頭蛇尾,不能堅持下去。最後是行為,就是患者表現出來的語言和動作,這方面的症狀比較多,比如有的人行為就一個字“亂”,甚至會去垃圾堆里撿東西吃;有些人的行為就一個字“僵”,就待在那裡,動也不動;還有的表現為特別衝動,喜歡用拳頭來說話。神經病和精神病的區別
“神經病”是一個被深深誤解了的詞語。大家罵人的時候,經常都是那句“你丫就是個神經病”。我在本書里講的都是“精神病”,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的,主要是心理和行為上的與眾不同。
神經,其實很好理解,學過生理常識的都知道,我們的腦子裡有一根根神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精神,除了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那就是個黑箱,看不見也摸不到。如果你翻出一本精神病方面的書,那都是關於精神分裂、焦慮、抑鬱、躁狂之類的問題:而你翻出一本神經病學的書,那基本上都是關於腦部結構、神經方面的問題。
經常看到有出現精神症狀的患者,以為自己得的是神經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托關係,又是半夜排隊,去搞了張神經內科的住院證。等住進去了,又是CT,又是腦電圖,又是核磁共振,一堆全弄下來,醫生告訴你:“這些檢查結果完全正常,我們建議你去精神科看一下。”後來才弄明白,本來就是要去看精神科的啊。
當然精神疾病中,有一類叫神經症的,也叫神經官能症,主要指焦慮症和恐懼症一類。聽著和神經病很相似,就算是醫生也容易將二者搞混,畢竟中文就是這么精簡,不像十幾個字母的英文單詞,雖然難記點,但怎么也不會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