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1986年全鄉轄8個行政村,2003年並為徐溪、圳口、固源、郊源、橫源、楓林、麻坑等7個行政村。
鄉鎮介紹
圳口鄉位於
宜黃縣東部,屬典型
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宜林果業開發生產。
場區小流域環境宜人,景色秀美,下南水庫貫穿全境。全場有宜林荒山
面積近萬畝,現已育成杉、松、竹面積4000畝,
木材蓄積量10000立方米,年可間伐500立方米。
現擬採用“魚——果——林”立體綜合開發模式,種植柑桔、板栗、桃、李等果樹及進行畜禽養殖,特色水產養殖項目建成後,不僅是速生用材林、果業生產基地,而且是
旅遊觀光,娛樂休閒的理想去處。為有更好的發展,謀求更大經濟利益,現以優惠條件對外尋求合作,歡迎有識之士前來洽談。
自然資源
境內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風景秀麗的下南水庫及華南虎棲息地魚牙嶂山脈之一崇華山,有全縣知名的中華山廟宇等自然風光,每年吸引遊客參觀,已成為圳口一道道亮麗風景線。
森林資源極其豐富。境內西南部高山連綿,東北部低山起伏,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峰為崇華山,森林覆蓋率達73%。農業產業格局已具雛形。建有“菸葉、椪柑、制種、
油茶、紅薯、毛竹”六大農業基地,並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格局。
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電力供應充裕。有下南電站、金順來崇華電站等5家發電廠,其中在建2座。交通較為便利。省道林崇線穿境而過,鄉政府駐地距昌廈公路24公里。全鄉村村通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鄉政府所在地開通寬頻網業務;村村通水泥硬質路、通有線
電視。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建設堅持“小城鎮、大戰略”的發展思路,樹立經營城市理念,採取土地聚資、招商引資、社會出資等多種形式,不斷完善城鎮及配套設施建設。鄉政府所在地建有筆直的水泥路面街道,修建了1800多米下水道,同時,安裝了長達2公里的照明路燈。
創新思路
圳口鄉是個有名的老
生態鄉,這個鄉投資120萬建造的生態休閒廣場竣工了。據這裡的鄉民介紹,這既是圳口鄉生態創意“農居變SOHO”的基礎,也是其生態步伐中第三個十年的重要舉措之一。從起步到滯緩徘徊十年比拼資源環境,導致發展遲滯。
圳口鄉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一塊“有山有水有良田”的寶地。如何用好這一“
金字招牌”,加強生態建設和發展經濟,一直是圳口鄉當家人和鄉民們共同尋思的主題。
1988年至1997年是圳口鄉榮獲“桂冠”後的第一個十年。既想發展經濟,又因為“500佳”這個稱號不敢邁大步,圳口鄉始終徘徊在發展與保護兩者之間。
在當時“無工不富”的觀念影響下,圳口鄉先後辦起了數十家工廠,僅較具規模的鄉辦工廠就有山一酒廠、山一配合飼料廠、冰櫃廠蕭山分廠等5家。在發展中,
酒廠由於技術水平不高、設備簡陋,生產的黃酒競爭不過紹興黃酒。飼料加工廠因缺少主要原料玉米,導致經營效果不佳,工廠始終打不開銷路渠道。杭友冰櫃廠蕭山分廠過分依賴大廠,沒有找到自己供應與銷售的客戶,於是當大廠生產不景氣時,
蕭山分廠也就沒有了生計。
一方面這些工廠不景氣,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當時圳口鄉如果再一味發展這類粗放型企業,也確實不符合“全球500佳”這個稱號。因此,這些企業漸漸地停的停、遷的遷。隨後,憑著圳口鄉良好的環境優勢和近郊的區位優勢,有人又想起利用辦公墓來發展經濟。
這一招一時還真有效,不幾年圳口鄉就有了遠近聞名的公墓基地。可這有名的公墓基地同時也給鄉子帶來了陣痛。死人越埋越多,造一座墳要毀去一片林子,山上
植被在逐漸減少;送葬入墓的一些儀式使得當地風氣受到影響,與那塊“金字招牌”更不相符。既想發展經濟,又要考慮“面子”,圳口鄉再次陷入了徘徊之中。從反思到重塑實幹十年展開新一輪生態建設,增強發展後勁從1998年開始至2007年是圳口鄉生態之路的第二個十年。
1997年,圳口鄉選出了新的領導班子。新班子一上任,就深刻認識到了“徘徊”的
難題。1998年,新班子號召全鄉的幹部和鄉民要重視這塊金字招牌、重視這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與此同時,他們還做出重塑圳口鄉“全球500佳”形象的決定。
圳口鄉搞起了新一輪的生態建設,動遷山上的墳堆,恢復因隨意土葬而破壞的森林植被,硬化路面,將露天糞坑改建成自動定時抽水的公廁,房前屋後植草皮設
花壇,水塘邊砌石岸植綠化帶……新班子清醒地知道不僅要保護鄉里的環境,還要增加鄉民的經濟收入,於是鄉里鼓勵鄉民走出家門去創業。
鄉民走南闖北,做裝修、辦企業、做服裝生意,已有二三十人在外地開辦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自己還當上了老闆。有的老闆還做得蠻大,一位從事煤炭生意的圳口鄉民,2007年銷售收入近兩億元。
早些年,圳口鄉因為發展沼氣產業小有名氣,也因此為獲得“全球500佳”榮譽打下了基礎。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圳口鄉經濟的發展,
養豬、
養雞的人少了,使用
煤氣的人多了,沼氣產業也漸出了市場。圳口鄉利用這個時機,及時改變戰略,繼續在環保節能上下功夫。他們主動和能源部門聯繫,在鄉里普遍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如今鄉里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太陽能,既節約了能源又保護了環境。鄉里投資開始興建環保基礎設施,將鄉里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集中,輸入污水處理池進行厭氧達標處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後統一處理。從2004年到2007年間,圳口鄉投資150萬元,對河道進行綜合保護,開展清淤、駁磡、綠化等工程,新建成的生態休閒廣場還安裝了健身器材,這些都為老生態鄉增添了
都市花園的氣息。
用鄉黨支部書記徐炳傳的話說,就是要用環境來“生”錢。一方面,圳口鄉要走生態旅遊的路子。他們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總體規劃,如今的圳口鄉有了山林遊憩區、濱水度假區、茶園度假區等,遊人可以觀光農鄉風貌、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包括吃農家飯、喝農家茶、乾農家活、住農家屋。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國動漫之都”落戶當地的機遇,讓圳口鄉“農居變SOHO”(即小型辦公、家裡辦公)。自2005年以來,杭州市已連續舉辦了4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動漫節專門設了1400餘個展位,內容原創、播出、製作、衍生產品開發等動漫產業鏈各環節,有近300家中外企業參展。
經濟發展
農業產業格局已具雛形。全鄉建有“菸葉、椪柑、制種、油茶、紅薯、毛竹”六大農業基地,其中菸葉面積2300畝,椪柑面積2600畝,制種面積1500畝,油茶麵積6500畝,紅薯面積6000畝,毛竹面積22000畝,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格局。
歷史古蹟
圳口鄉。有碧波蕩漾的下南水庫及華南虎棲息地魚牙嶂山脈之一崇華山,有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得勝殿和
贛派建築精品船形古屋,有全縣知名的中華山廟宇等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
召忽墓,春秋時齊國人,
齊國公子糾的師傅,與管仲同輔公子糾。春秋初期,齊襄公統治黑暗,政局動盪不安,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奔莒國,公子糾在管仲和召忽幫助下逃到魯國。不久,齊國發生宮廷變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奪取君位,為齊桓公。桓公為鞏固政權,迫使魯國處死了公子糾。管仲被囚回國,後成為齊國名相,輔佐桓公建立霸業。召忽看到其主被殺,無比痛心,悲憤交集,遂觸殿柱而獻忠,死後葬於此處。東召忽村與西召忽村因此而得名。
召忽墓位於圳口鄉西南37.5公里、圳口鄉東召忽村西100米處。該墓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6米,墓前有清雍正五年進士邑人馬長淑所立墓碑一通,上刻“齊召忽墓”四個大字及介紹召忽生平的碑文。197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姑幕故城:位於城南35公里的圳口鄉。據《讀史方輿紀要》載:莒州東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為蒲姑氏國,漢置姑幕縣。 《齊乘》載:姑幕城,商侯國,漢晉為縣,姑幕在莒縣東北百六十里。《重修莒志》載:姑幕城,商侯國,為石埠之古城。由此可見,石埠子村確為姑幕故城。
經文物部門實地調查,姑幕故城址長1000米,寬750米,總面積75萬平方米。村後斷崖處暴露的文化層厚約1.5米,有紅燒土、灰土、陶片、瓦礫等。採集的標本有殘瓦當、陶豆柄、殘刀幣等。石埠子村西2公里處有一座戰國墓,六座漢墓等古墓群,均與姑幕城有關。石埠子村內有一眼古井,漢磚砌成,現已將井口密封。村北200米有一村,名叫“城後”含義是在姑幕城北。當地民眾稱故城是“樊王城”,是說王莽建立新朝後,各地相繼爆發了反抗王莽暴政的農民起義。王莽天鳳五年,琅琊人樊崇聚眾起義,為了與官軍相區別,起義軍皆用赤色塗眉,故稱“赤眉軍”,起義軍圍攻莒縣未果,轉而進攻姑幕城,經過浴血奮戰,殲滅北海太守田曠軍一萬餘人,攻陷姑幕城。因此,姑幕城又稱“樊王城”。圳口鄉葛布口村西北有一土嶺,俗稱“馱屍嶺”,傳說是掩埋攻打姑幕城戰死將士的墓地,考古發現嶺埠上墓葬眾多,日常農業生產中經常發現古時埋葬的屍骨及劍、鏃等兵器。古時,姑幕城屢為縣治。北齊天保七年(556年)並於東莞縣,故城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