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骷髏,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Raphanus sativus L.開花結實後的老根。原產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具有行氣消積,化痰,解渴,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食積氣滯,腹脹痞滿,痢疾,咳嗽痰多,消渴,腳氣,水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骷髏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罌粟目
- 科:十字花科
- 屬:蘿蔔屬
- 種:萊菔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待種子成熟後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貯藏,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仙人骨、出子蘿蔔、老蘿蔔頭、老人頭、地枯蘿、氣蘿蔔、枯蘿蔔、空萊菔、老蘿蔔。
入藥部位
開花結實後的老根。
性味
味甘、微辛,性平。
歸經
歸脾、胃、肺經。
功效
行氣消積,化痰,解渴,利水消腫。
主治
食積氣滯,腹脹痞滿,痢疾,咳嗽痰多,消渴,腳氣,水腫。
相關配伍
1、治痞塊:陳年木瓜一個,地骷髏四兩。煎汁,時常服一小盞。氣痞、食痞俱治。(《綱目拾遺》引《醫宗彙編》)
2、治黃疸變為臌脹、氣喘、翻胃、胸膈飽悶、中脘疼痛,並小兒疳疾結熱,噤口痢疾,結胸傷寒,傷力黃腫並脫力黃各證:人中白(火煅醋淬七次)一兩,神曲、白蘿蔔子、地骷髏各五錢,砂仁二錢(以上俱炒),陳香櫞一個。共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七丸,或燈草湯下,或酒下。(《綱目拾遺》引《海昌方》萬應丹)
3、治消渴:用出子蘿蔔三枚,淨洗薄切,日乾為末,每服二錢,煎豬肉汁澄清調下,食後,並夜臥,日三服。(《簡要濟眾方》獨勝散)
4、治通身腫:出子蘿蔔、浮麥。上二味(不拘多少),一處浸湯服。(《普濟方》)
5、治腳氣,浮腫,腹水,喘滿:地枯蘿10g,大腹皮8g,橘皮5g,茯苓10g,枳殼6g,萊菔英10g,水600ml,煎至200ml,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待種子成熟後,連根撥起,剪除地上部分,將根洗淨曬乾,貯乾燥處。
二、炮製方法
《簡要濟眾方》:“洗淨,薄切,日乾為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或段,乾燥,篩去灰屑。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霉。
形態特徵
萊菔,又名蘿蔔。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有分枝,無毛,稍具粉霜。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長8-30cm,寬3-5cm,頂裂片卵形,側裂片4-6對,長圓形,有鈍齒,疏生粗毛;上部葉長圓形,有鋸齒或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4,白色、紫色或粉紅色,直徑1.5-2cm,倒卵形,長1-1.5mm,具紫紋,下部有長5mm的爪;雄蕊6,4長2短;雌蕊1,子房鑽狀,柱頭柱狀。長角果圓柱形,長3-6cm,在種子間處縊縮,形成海綿質橫膈,先端有喙長1-1.5mm;種子1-6顆,卵形,微扁,長約3mm,紅棕色,並有細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原產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長20-25cm,直徑3-4cm,微扁,略扭曲,紫紅色或灰褐色,表面不平整,具波狀縱皺紋或網狀紋理,可見橫向排列的黃褐色條紋及長2-3cm的支根或支根痕;頂端具中空的莖基,長1-4cm。質輕,折斷面淡黃色而疏鬆。氣微,味略辛。
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片或段,表面灰褐色或紫紅色,具網狀皺紋及鬚根;切面類白色,有粗筋網紋及孔裂,體輕,質松,氣微,味略辛微甘。
相關論述
地骷髏功效與萊菔略同,而長於行氣、利水消腫。用於食積氣滯,腹脹、痞滿,常與神曲、枳殼、砂仁等同用;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可配陳皮、茯苓、大腹皮等。
附註
本植物的葉、種子均入藥,見“萊菔葉”、“萊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