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InSAR監測關鍵技術及工程化套用

《地面沉降InSAR監測關鍵技術及工程化套用》是由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郭小方,葛大慶,范景輝,王艷,張玲,張登榮,塗鵬飛,王毅,劉聖偉,李曼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面沉降InSAR監測關鍵技術及工程化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 主要完成人:郭小方,葛大慶,范景輝,王艷,張玲,張登榮,塗鵬飛,王毅,劉聖偉,李曼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2002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1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地面沉降災害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構成極大的威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目前採用的技術手段(分層標、水準測量、GPS測量等)由於監測點密度低、施測周期長等問題僅能對少量有限區域內的地面沉降實施監測,難以滿足我國大面積區域地面沉降防治與風險管理工作的需求。21世紀初,國際上InSAR技術快速發展,在地面沉降監測中展現出極大的套用潛力,具有快速、準確、覆蓋範圍廣的優勢,但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則剛起步,套用基本屬於空白。 快速查明地面沉降發生與發展狀況,進而開展短周期、高精度的連續監測是有效實現地面沉降防治與風險管理的關鍵。本項目旨在通過攻關研究,解決地面沉降InSAR監測與工程化套用關鍵技術問題,建立地面沉降InSAR監測技術體系,提升我國地面沉降調查、監測與風險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 主要創新成果:(1)提出和實現了以“相干目標短基線InSAR時序分析”為核心的多模型、多參數地面沉降信息提取技術,突破了InSAR技術受相干性和大數據量的限制。(2)提出和實現了多軌道、長條帶InSAR地面沉降監測成果集成與工程化套用技術,解決了不同軌道下空間參考基準和形變場參考基準的統一,攻克了套用InSAR技術開展大面積區域性地面沉降同步監測的關鍵難題。(3)提出了利用精密水準測量、角反射器技術相結合的地面沉降場InSAR監測基準控制方法,建立了融合精密水準測量的InSAR測量精度檢驗及地面沉降信息後處理分析方法,實現了InSAR與地面測量的集成統一,有效提升了監測成果的精度,擴大了InSAR技術的套用範圍。(4)提出和建立了地面沉降InSAR調查與監測工作方法與技術流程,制定了地面沉降InSAR監測技術要求,為InSAR技術發展成為我國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主流技術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提升了快速查明和監測全國地面沉降狀況的工作的能力和技術水平。 套用和推廣情況:(1)套用InSAR技術首次開展了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地區、汾渭谷地全覆蓋InSAR工程化監測,快速查明了三大地面沉降區大型複合沉降漏斗和典型單一沉降中心的分布特徵、沉降速率和時空變化狀況,突破了以往獨立行政區劃對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的局限,實現了區域地面沉降InSAR監測成果“一張圖”,總體精度優於+/-5mm,填補了我國地面沉降防治與風險管理工作基礎數據的空白。(2)開展了京津、京滬等高速鐵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西氣東輸工程長三角段,上海磁懸浮軌道交通工程,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新區等一批重大工程區地面沉降InSAR調查和監測,為重大工程區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服務。(3)利用InSAR技術開展了三峽庫區滑坡(新灘、樹坪等)、礦山開採沉陷(唐山、兗州等)、油田地表形變(大港、東營等)、城市地裂縫(西安)、地震形變場等多尺度、多類型地表形變監測套用,全面提升了InSAR技術的套用能力和水平。 本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一系列InSAR技術培訓和研討為國土資源部和國內40多個相關單位培養了一批地面沉降InSAR監測的專業技術人才,依託項目工作培養博士5名,碩士8名,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8篇被EI收錄,5篇被CPCI收錄,9篇被CSCD收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