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矩(seismic moment)是指受構造應力影響使斷裂面突然滑移的力學模型,推導出的地震整體大小的一個最有用的量度。它是1966年美國地震學家安藝(Aki)提出的。它受到地震學家歡迎,因為它與斷裂破裂過程的物理實質直接聯繫。根據它能推斷活動斷裂帶的地質特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矩
- 外文名:seismic moment
- 命名時間:1966年
- 提出者:美國地震學家安藝
- 用途:推斷活動斷裂帶的地質特性
- 本質:是推斷地震整體大小的量度
地震矩(seismic moment)是指受構造應力影響使斷裂面突然滑移的力學模型,推導出的地震整體大小的一個最有用的量度。它是1966年美國地震學家安藝(Aki)提出的。它受到地震學家歡迎,因為它與斷裂破裂過程的物理實質直接聯繫。根據它能推斷活動斷裂帶的地質特性。
地震矩(seismic moment)是指受構造應力影響使斷裂面突然滑移的力學模型,推導出的地震整體大小的一個最有用的量度。它是1966年美國地震學家安藝(Aki)提出的。它...
3.11日本地震(也稱“東日本大地震”;英語:The 2011 earthquake of the Pacific coast of Tōhoku;日語: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東日本大震災)指的是當地時間2011...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秒6,台灣南投發生20世紀末台灣最大的地震,地震震級為芮氏7.6級,震源深度8公里,全過程持續102秒,震中在北緯23.87度、東經120.78...
12·26印度洋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55秒,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9.3級,震源位於3°19′N 95°51.24′E,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公里深處。這裡是"...
里氏地震規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ML)、又譯芮氏、黎克特制震級,是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是發生於中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烈度為11度。...
洛杉磯北嶺大地震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時31分,洛杉磯地區發生芮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聖費蘭多峽谷,北緯34度12.53分,西經118度32.44分,在洛杉磯西北方向20英里...
台灣9·21大地震,是20世紀末期台灣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12.6,震中在北緯23.87度、東經120.78度、即在日月潭西偏南方9.2千米處,也...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13年9月24日19時29分在巴基斯坦發生7.8級地震(巴基斯坦氣象部門給出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為北緯27.5°,東...
描述地震活動強弱程度的地震活動度方法,研究了內蒙古地區1970年以來中強地震的分布特徵和活動規律。...
智利是個多發地震的國家,由於它處於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地震,但1960年和2010年的兩次大地震對智利的影響更為深遠。...
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地震,1989年10月17日舊金山發生大地震,地震波及加利福尼亞州從舊金山到薩克拉門托的大部地區。經濟損失估計10億美元。...
地震矩規模是由同屬加州理工學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於1977年提出的。該標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抗震等級...
地幔波震級(Mantle Magnitude),是一種地震度量,是地震學中用於表征地震事件的重要基本參數,常用Mm表示。地幔波震級同其他地震規模一樣,都是用來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
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震的震源稱人工震源,如人工爆破...
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或震源物理過程稱為震源機制。它可以通過多個地震台的地震記錄圖來確定。淺源地震P波(縱波)初動與震源體初動方向之間的關係較明確而簡單。即P...
陳運泰,1940年8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62年陳運泰從北京大學地球...
概述震源幾何學是根據地震定位結果和台站分布,軟體能採用自動處理和人機互動方式確定各台站地震記錄的初動符號及其可靠性評價指標. 程式採用初動約束下的波形反演技術...
朱露培,男,1963年11月生,博士。1986年畢業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並留所工作。199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2001年至今受聘於美國聖路易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