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立足當前地震災害頻繁侵襲人類社會、嚴重破壞文明成果的特殊歷史時期,分析國內外多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各國及地區人民與地震鬥爭的經驗。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書 名: 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
ISBN: 9787030308290
開本: 16開
定價: 120.00元
內容簡介
《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立足當前地震災害頻繁侵襲人類社會、嚴重破壞文明成果的特殊歷史時期,分析國內外多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各國及地區人民與地震鬥爭的經驗,基於系統學的思想,面向地震災害這一典型的開放複雜巨系統,從全局、科學的角度頂層設計情景應對、統籌優選與綜合集成的系統理論與方法及技術,就“震災救援-震後恢復-災後重建”問題開展系統深入研究,構築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震災救援系統工程針對震後混沌狀態,運用情景應對的方法與技術,從應急決策、應急處置、救援保障、技術支撐、心理應對及不同情境救援等方面處理各類應急事件;震後恢復系統工程在統籌優選方法與技術指導下,從恢復正常秩序和奠定重建基礎兩個方面,並行最佳化基本生活恢復、生命線工程修復、生活安全保障、救災財物管理、重點生產恢復與次生災害預防;災後重建系統工程,以災區“經濟-社會-生態”系統達到新均衡為目標,基於綜合集成的方法與技術,論述重建研究進展、災害分析評估、非均衡態控制、對口援建系統、NGO援建體系、災後生態重建、產業集群調整、典型產業重建、災後社區重建、政府職能轉變。結合2008年汶川Ms8.0級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開展田野調查,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震後救援.恢復.重建後評估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地震救援恢復重建系統工程》既可供系統科學、公共管理、經濟學與社會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閱讀,又可為各級政府部門管理者提供決策參考。一般公眾也可從中得到實用的知識與有益的啟迪。
作者簡介
徐玖平,重慶人。清華大學套用數學博士,四川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國際運籌學進展獎等獎項獲得者。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項目50餘項;在《IEEE Transactionon Fuzzy System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Mathematics and Cornptners in Simulation》、《Fuzzy Sets and System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hent Scierices》、《Information Sciences》、《Mathematical and COnlputer Modelling》、《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rhent》、《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佘篇,100餘篇論文被美國SCI、EI,英國As,俄羅斯AJ,德國ZfM等國際重要檢索系統索引、評論和摘引;在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等國家級出版社出版著作30餘部。
圖書目錄
序
第1章 導論
1.1 電震應急預案管理
1.2 地震預報預測預警
1.3 救援·恢復·重建方法論
第Ⅰ篇 震災救援系統工程
第2章 救援系統分析
2.1 整體特性
2.2 框架結構
2.3 組織框架
2.4 運行模式
第3章 應急決策系統
3.1 基本方略
3.2 決策機構
3.3 指揮框架
第4章 應急處置系統
4.1 地震預防體系
4.2 地震烈度評定
4.3 救災行動準備
4.4 救援運行體系
第5章 救援保障系統
5.1 應急資源保障
5.2 醫療衛生保障
5.3 藥材供應管理
第6章 技術支撐系統
6.1 人員救援技術
6.2 傷員救治技術
6.3 各類救援工具
第7章 心理應對系統
7.1 受災民眾心理援助
7.2 救援人員壓力管理
第8章 不同情境救援策略
8.1 城市地震對策
8.2 鄉村地震對策
8.3 礦山工程對策
8.4 重大工程抗震
第9章 救援應對案例
9.1 珊溪水庫誘發地震
9.2 日本柏崎刈羽核電站震害
9.3 巴基斯坦地震
9.4 伊朗巴姆地震
9.5 印度尼西亞海嘯地震
9.6 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
9.7 汶川大地震
第Ⅱ篇 震後,恢復系統工程
第10章 恢復系統特徵
10.1 系統整體特性
10.2 恢復框架結構
10.3 恢復運行結構
第11章 基本生活恢復
11.1 應急生活的安置
11.2 正常生活的恢復
11.3 心理援助的建立
第12章 生命線工程恢復
12.1 交通設施搶通
12.2 水電設施搶修
12.3 通信設施恢復
第13章 生活安全保障
13.1 震區生活安全的保障
13.2 安置點消防安全保障
13.3 廢棄物排放安全保障
第14章 救災財物管理
14.1 救災財物的統籌分配
14.2 救災財物的綜合使用
14.3 救災財物的集成監督
第15章 重點生產恢復
15.1 恢復任務與原則
15.2 恢復重點工業生產
15.3 恢復重點農業生產
第16章 次生災害預防
16.1 城市次生災害的防治
16.2 滑坡和土石流的預防
16.3 地震次生水災的預防
16.4 地震堰塞湖的預防
第17章 恢復案例
17.1 唐山地震
17.2 帕岩-海城地震
17.3 麗江地震
17.4 海城地震
17.5 通海地震
17.6 汶川地震
第Ⅲ篇 災後重建系統工程
第18章 重建研究進展
18.1 研究文獻分析
18.2 災後重建系統
18.3 災後重建技術
18.4 災後重建實踐
第19章 災害分析評估
19.1 系統特徵
19.2 系統分析
19.3 綜合評估
第20章 非均衡態控制
20.1 災區經濟系統次協調
20.2 災區社會系統亞穩定
20.3 災區生態系統弱平衡
第21章 對口援建系統
21.1 集成體系分析
21.2 援建體系分析
21.3 迎建體系分析
21.4 援建保障系統
第22章 NGO援建體系
22.1 相關問題分析
22.2 援建系統特徵
22.3 系統模式框架
22.4 NGO聯動援助
22.5 協調機制保障
第23章 災後生態重建
23.1 地震生態環境破壞
23.2 重建生態環境修復
23.3 城鎮典型環境污染
23.4 農村典型生態失衡
23.5 生態重建對策措施
第24 產業集群調整
24.1 資源承載力甄別
24.2 產業集群評價分析
24.3 新型產業集群構建
第25章 典型產業重建
25.1 一般產業重建
25.2 民營企業重建
25.3 文化產業重建
第26章 災後社區重建
26.1 模式創新
26.2 學校教育
26.3 社會體育
26.4 文化重建
26.5 就業援助
第27章 政府職能轉變
27.1 特殊受災群體服務職能
27.2 新農村建設的服務職能
27.3 政府服務供給轉型
27.4 政府服務職能最佳化
第28章 重建案例
28.1 阪神地震
28.2 洛杉磯地震
28.3 亞美尼亞地震
28.4 唐山地震
28.5 麗江地震
28.6 台灣地震
28.7 汶川地震
第Ⅳ篇 汶川震後田野調查
第29章 汶川震後田野調查
29.1 調查目標
29.2 調查方法
29.3 問卷分析
29.4 結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中國地震救援·恢復·重建法規政策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