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成立,後改稱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
1965年,地質力學研究所昌平十三陵古地磁試驗站始建。
1984年,原研究所下屬油氣研究組更名為能源地質研究室。
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為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直屬事業單位。
2007年,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實驗室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
2012年,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與極地地質研究室成立。同年,地質力學所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獲準建設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2021年,能源地質研究室調整為能源研究室,成立活動構造研究室,極地地質研究室擴展為極地與月球地質研究室。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24年5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在職職工224人,其中130人具有博士學位,110人具備高級技術職稱。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張拴宏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張拴宏
國家傑出青午科學基金:張拴宏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李建華、王文磊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張拴宏
白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第二梯隊人才:張拴宏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料投創新人才工程第三梯隊人才:郭長寶、李濱、李建華、劉曉春、譚成軒、王文磊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李宗星、裴軍令、全亞博、王濤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古構造重建研究團隊、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研究團隊、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風險評價創新團隊
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郭長寶、李濱
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陳正樂、高楊、郭長寶、李濱、李宗星、劉曉春、譚成軒、王濤、楊志華、張重遠、張拴宏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李建華、張控宏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李宗星、王文磊、吳中海、姚鑫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李建華、張拴宏
谷德振青年科技獎:高楊、李濱
科研部門
根據2024年5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2個、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1個、中國地質調查局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中心2個。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活動構造與地質安全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北京地殼應力應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陝西寶雞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地應力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重點實驗室: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油氣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中心: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研究中心、極地地學研究中心
設備儀器
根據2024年5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下屬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有儀器設備23台(套), 3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15台/套。
根據2024年5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圖書館藏有地質學為主的各類專業書刊10萬餘冊,日常除及時館藏所內業務發展需求的圖書資料外,自2008年起,依託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為在職職工提供遠程實時線上獲取中國地質圖書館數字資源與服務。資料室藏有2萬餘份地質資料及建所以來大部分科技項目的技術檔案可供借閱,並協助各結題項目進行地質資料匯交,為所承擔的各類項目實施提供基礎資料和信息服務支撐。
學術交流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與國際地學界開展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有6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專委會(IAEG-C24)秘書處、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監理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在國家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極地地質、資源及油氣地質調查評價、基礎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省部級獎項24項,出版專著50部;發表SCI/EI各類論文1241篇。涉及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青藏鐵路工程、滇藏鐵路工程、泛亞鐵路、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三峽引水工程等。完成了我國南極大陸第一張中比例尺地質圖,進一步科學地確定普里茲構造帶的性質、結構與組成、延伸,研究變質作用、岩漿作用及構造變形時代。運用地質力學的原理和方法開展礦田構造研究,發現了一批礦床;油氣和頁岩氣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果。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基礎地質研究室的研究人員主要參與“國土資源大調查”與“地質礦產調查評價” 專項的調查與研究,負責承擔多項相關項目;同時負責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特殊地區地質填圖工程”一項,“特殊地質地貌去填圖試點項目”。在國內外著名雜誌發表相關領域研究論文多篇。
2021年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項,其中重點基金項目1項、面上基金11項、青年基金6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礦田構造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計委科技找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原地質礦產部定向基金、地質大調查項目等80餘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能源地質研究室承擔並完成國家重大專項、“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及油氣公司科研項目30餘項,總經費達億元以上。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文章1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3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地質災害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鐵道部、交通部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數十項,在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地殼穩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及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科研人員共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課題、科技部國際合作和地質調查等各類項目75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獨立和合作出版專著16部。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礦田構造研究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四等獎18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地質災害研究室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二參加單位)、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研究室曾10次榮獲省部級等獎項及稱號。
學術期刊
《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WJCI來源期刊,被Scopus、DOAJ、Georef、JST、PA、CA、EBSCO、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國家科技學術期刊開放平台、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期刊域出版資料庫等國內外數據平台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擁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同時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
固體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教學建設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29人。有在站博士後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內一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不分等級,凡符合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申請基本條件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均可享受;二、三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主要根據研究生上一學年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與綜合表現進行評定。同時設有四種獎助,分別為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程裕祺優秀研究生獎,程裕祺優秀畢業論文獎。
2012年,研究所李建華副研究員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賀承廣獲“程裕淇研究生獎”,馮振、許偉獲“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2013年,研究生辛鵬獲“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獎”,研究生李建華、孟文獲“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2015年,研究生吳玉獲得“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獎”、研究生唐玲獲得“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獎”。
文化傳統
愛國、求實、創新、奉獻的精神;新時期“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堅持真理的科學品格、強烈執著的創新意識、誨人不倦的師表風範、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現任領導